一、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結構特點分析
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共150分,由第I卷和第II卷兩部分組成。全卷有六道大題,18道小題,其中第I卷為閱讀題,包括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或實用類文本閱讀四道大題,共70分;第II卷為表達題,包括語言文字運用和寫作兩道大題,共80分。試卷結構具體如下:
認真分析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可以看出新課標全國卷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考查,體現(xiàn)能力立意的特點。
新課標全國卷滿分150分,閱讀理解占70分,表達占80分。閱讀理解中又包括了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文學類作品閱讀、實用類文章閱讀和名篇名句誦讀。舉凡語文所涉及的閱讀都包括在內,無一遺漏。表達類題除突出了傳統(tǒng)語文試卷中60分寫作能力考查題外,還考查了正確運用詞語的能力,辨析病句的能力,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得體和壓縮語段的能力,語句的仿寫能力,這充分體現(xiàn)了能力立意的特點。
(二)注重考生興趣愛好和閱讀習性的差異,充分體現(xiàn)選擇性特點。
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注重選擇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整個試卷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理解,為考生提供了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類文章予以選擇??忌筛鶕?jù)自己日常閱讀的興趣、愛好、思維習性,揚長避短,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來作答,充分尊重了考生閱讀個性的差異,使試題考查更富人文性。二是對同一篇文章的閱讀又在一道試題中給考生三個方面,讓考生從所給的三個方面“選擇一個方面,結合全文,陳述觀點并作分析”。如2010年試題文學類文本閱讀《保護人》(莫泊桑)第11題:
(4)這篇小說以“保護人”為題,有主題思想、人物塑造、情節(jié)結構等多方面的考慮,請選擇一個方面,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并作分析。(8分)
(參考答案:(4)觀點一:使主題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 以小見大,揭露當時法國上層社會的不良風氣和多種黑暗現(xiàn)實。② 諷刺官場中趨炎附勢、官官相護、相互推諉的丑惡現(xiàn)象。③ 揭示出一個道理:如果社會需要保護人,如果大家都尋求保護人,社會就會失去“保護”,體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公正的思考與追求。 觀點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①抓住“保護人”時刻都想保護他人的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張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性格。②以“保護人”為線索。使對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過“保護人”含義的變化,淋漓盡致地集中呈現(xiàn)小說的諷刺特色。觀點三:使情節(jié)結構更加緊湊、有序。①以“保護人”的故事構成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體,使結構主干突出,不蔓不枝。②以“保護”與“不保護”為紐帶,聚攏各種人物矛盾,使結構層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圍繞“保護人”安排相輔相成的明暗兩條敘事線索,使結構收放自如,平中見奇。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jù)觀點是否正確、論述適合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
2010年實用類文本閱讀《雜交水稻之父》第12題:
(4)袁隆平和斯瓦米納森是同行,可他們一見面就為尊嚴“打了一仗”,最終又成為朋友,而且認為彼此的友誼“將更加長久”。請你就對“同行”、“尊嚴”、“友誼”三個方面的理解,任選一個方面,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觀點一:同行有可能成為朋友。① 彼此為同行,就有機會認識并可能成為朋友。② 同行的認可,又能給人帶來溫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觀點二:維護尊嚴,既要斗爭又要有一定的讓步。 ①斯瓦米納森曾因為擔心“丟份”而“歧視”袁隆平,當看到他“準備拂袖而去”時就馬上讓步。②斯瓦米納森親眼看到袁隆平的偉大成果后主動為他正名。③袁隆平為維護中國科學家的尊嚴而嚴正抗議,斗爭到底。觀點三:經(jīng)過“斗爭”的朋友,友誼才會更加長久。①不打不相識,通過斗爭可以加深了解,從而建立友誼。②競爭對手之間要保持友誼,必須真誠,讓對方感到溫暖。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根據(jù)觀點是否正確、論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給分。)
大選擇中設置小選擇,是新課標全國卷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變化所在。這給考生充分的選擇余地,體現(xiàn)了新課改多樣性的精神。
(三)注重對閱讀文本的多元探究理解,體現(xiàn)開放性特點。
新課標提倡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之上對文本的多元探究解讀。在正確解讀文本基礎之上對文本的多元探究解讀,有助于從多個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理解鑒賞文本,加深對文本的深入思考和透徹理解,也有助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自2007年起,在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以2011年試題為例:
2011年文學類文本閱讀《血的故事》(林海音)第11題第(4)題:
(4)小說的題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內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你認為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8分)
(參考答案:觀點一:以“血型的故事”為題不合適。①“血”這個詞可讓人聯(lián)想到“血脈”、“血緣”、“血性”等多種含義,如果以“血型的故事”為題,題意就顯得單一了。②外省人和臺灣人血脈同源,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戀愛故事,實質上折射了外省人與臺灣人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小說表達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觀點二: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合適。①“血”有類型之別,而語言有“南腔北調”之分,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彰顯作者的巧思。②小說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血型而展開的,以“血型的故事”為題;可與內容更吻合。③可顯示“驗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與中華民族血濃于水,應該“一家親”的主題不相沖突。)
2011年實用類文本閱讀《下筆不覺師造化》第12題:
(4)盡管黃賓虹和張大千都是一代宗師,但二人的人生態(tài)度、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藝道旨趣卻大相徑庭。這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參考答案:觀點一:恪守傳統(tǒng),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尋藝術真諦。①于平靜淡泊中求真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傳統(tǒng)學人本色;③避俗趨雅,不為流俗所動,尋求華滋渾厚的畫風。觀點二:創(chuàng)新與模仿并重,理想與時尚兼顧。①創(chuàng)造與仿作兼顧;②對金錢的開通看法和瀟灑態(tài)度;③注重民間時尚意趣。觀點三:既恪守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過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繼承與創(chuàng)新兼顧;②懷抱藝術理想,追求名山事業(yè);③腳踏實地,享受人生。)
分析以上試題及答案,我們可以看出,這兩道題從設題的角度來看,都呈現(xiàn)出開放性的特點??忌鞔鹬灰o扣文本,持之有據(jù),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可得分,而不拘泥于同一答案。 2007-2012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最后一道題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這種開放性的命題特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多元思維,對高中語文教學也有較好的導向作用。
另外,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語言文字應用第16、17題,也呈現(xiàn)了開放的特點。
二、夯實基礎,強化閱讀,訓練能力,涵養(yǎng)人文,注重技巧
(一)夯實基礎
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基于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基礎即字、詞、句的書寫、積累、運用。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卷所涉及的正確運用詞語的能力,辨析病句的能力,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得體和壓縮語段的能力,語句的仿寫能力就是對語文基礎知識積累運用的考查。要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一方面在日常語文教學和平常閱讀中,要注重字詞句的點滴積累;另一方面,在高考復習階段采取“集中搜整、分類梳理、分散掌握、各個擊破”的辦法。即將高考要求掌握的字音、字形、詞語無一遺漏地進行搜集整理,然后把沒有掌握的挑選出來,每天識記積累一定量的字詞,以至全部掌握。高考語文要求掌握的字詞數(shù)量有限,到了高三,考生沒有掌握的字詞等更有限,只要善于搜集整理選擇,方法得要,就能事半功倍。
語文基礎積累也包括名篇名句背誦默寫。名篇名句背誦要在平時教學中抓實:既要求學生能背得出,也要求學生能寫得準確。只背得出,卻寫不準確,結果只能是“行百里者敗九十”,功敗垂成,空留遺憾!
(二)強化閱讀
閱讀是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素材,提升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的手段。涉獵廣泛,見多識廣,胸中自有“丘壑”。強化閱讀包括擴大閱讀量和提升閱讀質兩個方面。擴大閱讀量就是盡最大可能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提升閱讀質是指在總結歸納閱讀技法基礎上,根據(jù)《考試大綱》要求一項一項進行有針對性地強化閱讀訓練。如《考試大綱》閱讀理解能力要求中有“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一項。先要弄清楚要求,再研究答題方法。如:
簡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內容。(不超過26字)
(1)宋代涌現(xiàn)了更多的竹畫家。(2)蘇東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3)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筆力和線條十分強勁。(4)元代文人畫興起以后,畫竹更為盛行。(5)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shù)竿,意境簫疏,具有獨特的風格。(6)明代竹畫家蜂起。(7)王紱畫竹名馳天下,邵二泉題他的墨竹詩說:“蕭蕭數(shù)竹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盡楚江干”,道出了他畫竹的高超技藝。(8)徐渭(字文長)創(chuàng)畫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9)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竹,純以明代瘦筆破筆燥筆斷筆為之,絕不類竹;然后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間葉上,罔非積雪,竹之全體,在隱約間矣?!?/p>
(答案:宋元明多竹畫家, 竹畫技法高超,風格獨特。)
高考閱讀理解試題對內容的歸納、概括,在試題中體現(xiàn)為在規(guī)定的字數(shù)內,根據(jù)要求對語段或文章進行歸納、概括,要求做到全面、準確、簡潔、連貫。為做到全面、準確、簡潔、連貫,可采用以下方法:
1.標出全段句數(shù)、句序,力求歸納概括全面。
2.抓住每一句中的關鍵詞語,捕捉重要信息,做到歸納概括準確。
3.把語段中相同的內容合并,不同的內容保留,做到歸納概括簡潔
4.根據(jù)題目要求,調整答案草案的語序與結構,做到歸納概括連貫。
在強化閱讀訓練時,要善于總結閱讀理解詩文必備的術語概念等,借助于專業(yè)的術語來表達更能準確地表達對文本的理解。如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中常見的寫作手法主要有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設置懸念、正反對比、襯托渲染、鋪墊照應(呼應)、象征手法、以小見大等等。這些寫作手法常用于記敘類文章或文學作品中。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的寫法往往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設置懸念往往使文章引人入勝;正反對比常常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主要特點;襯托渲染常用來表現(xiàn)環(huán)境、營造氛圍、抒發(fā)感情、突出主體;鋪墊照應常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水到渠成;象征手法常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以小見大常是從小處著手,反映出深刻的大主題。
(三)訓練能力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讀和寫是兩種重要的能力。一般來講,閱讀理解能力強的考生,有較好的寫作能力;寫作水平較高的考生,一定有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在高考復習中,我們只有閱讀寫作并舉,“雙管齊下,方能取得較理想的語文成績。
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地寫日記,有感而發(fā)地寫隨筆,都是幫助學生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聽取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涌,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語文能力中的“寫”還包括書寫,即寫一筆好字。寫一筆好字,不僅是一個人能力的顯現(xiàn),而且是一個人人文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古人云:“字如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寫一筆好字,在高考語文贏得高分上能搶得“先機”,不可小覷。
(四)注重技巧
和傳統(tǒng)的高考語文試題比較,新課標全國卷最大的變化在兩個方面:一是題序的變化,如語言文字運用,在傳統(tǒng)高考卷中放在第一大題中,開卷前幾題就是對字音、字形、詞語運用、病句辨析、語言連貫的考查;而在新課標卷中,語言文字運用放在第II卷中。二是閱讀理解給了選擇題,考生在答閱讀理解題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大題中選擇一題。因時間有限,不可能把兩題讀完再做選擇。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興趣、愛好等在人教版的十六本選修教材中選好選修教材,還要在高考復習訓練中對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選其一集中進行訓練。這樣臨場答題就能避免因選擇答哪一題而浪費時間的情況發(fā)生。
解答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每一道都有訓練的方法和技巧,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講,考試是一門藝術,既然是藝術就有方法技巧可言,遵道得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實實在在地訓練能力比較,高考語文答題方法和技巧雖為小技,但也能有效地提高考分,答題技巧方法的訓練亦不可忽視。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