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人格權私法保護的截面,也即人格權保護的核心領域,并結合各種特別法上的規(guī)制。首先,概述瑞士人格權保護的立法史,尤其要考察一下,國家對人格權進行民法保護為何是必要的。其次,論述何人享有權利能力,從而得享有人格權;人格何時開始、消滅;以及人格權概念所包含的內容。再次,討論傳統(tǒng)上人格權保護制度中的兩個主要部分,即個人自決權的保護,以及保護人格免受他人的不法侵害。最后,論述權利救濟與結語。
關鍵詞:瑞士民法 人格權保護 核心領域 權利救濟方式
一、導論
1.在瑞士,人及其人格的保護,系國家的總體目標,故貫徹于全部法律領域?!? 〕本文僅論述人格權私法保護的截面,也即人格權保護的核心領域,并結合各種特別法上的規(guī)制?!? 〕下文將不予論述的領域包括:〔3 〕(1)基本權利(也即聯(lián)邦憲法 〔4 〕與《歐洲人權公約(EMRK)》 〔5 〕)對人格的保護,比如對個人自由或私生活的保護。依瑞士法的觀點,基本權利旨在保護個人以對抗國家,私法則規(guī)制私人間的關系。〔6 〕但這并不妨礙基本權利仍能對私法上人格權內容的解釋發(fā)生影響。〔7 〕(2)刑法上的保護(比如侵犯名譽的刑事處罰 〔8 〕)。刑法上的人格保護,系通過施以刑罰,制裁禁止的行為,并嚇阻他人為此種行為;私法上的保護,則旨在使受害人擁有救濟手段,能預防(將來或既存之)不法侵害,或至少能在財產(chǎn)上彌補不法侵害所生的后果?!? 〕(3)訴訟法上的特殊保護(如在近親屬為被告的情形,享有拒絕作證的權利)?!?0 〕
2.在《瑞士民法典》中,人格的概念具有多種不同含義。比如其第11條所稱的“人格”,是指成為權利主體,也即享有法律人格(尤參見該條的頁邊標題);第19條第2款 〔11 〕以及第27條以下的“人格”,則是指擁有法律保護的、與人密不可分的特征(即人格權)?!?2 〕
3.下文擬先概述瑞士人格權保護的立法史,尤其要考察一下,國家對人格權進行民法保護為何是必要的(第二部分)。其次,論述何人享有權利能力,從而得享有人格權;人格何時開始、消滅;以及人格權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第三部分)。再次,討論傳統(tǒng)上人格權保護制度中的兩個主要部分,即個人自決權的保護,以及保護人格免受他人的不法侵害(第四部分)。最后,論述權利救濟(第五部分)與結語(第六部分)。另于附錄中列有最為重要的相關法條。
二、立 法 史
(一)國家立法保護人格權的由來
1.國家為何要保護個人的人格?唯有對社會的發(fā)展作一回顧,方能回答這一問題。于此,不妨引用《瑞士民法典》之父歐根·胡伯(Eugen Huber)之論述?!?3 〕
2.在中世紀早期,個人的人格在實踐中并無多大意義。重要的是個人所屬的團體(Verband),即合作組織(Genossenschaft)、家庭與居民共同體(Hausgemeinschaft)。公私秩序的維護貫徹,系團體的責任。如在他人侵害團體的成員,從而侵入團體的法律空間(Rechtssph?re)時,團體即通過血親復仇或懲罰(Busse)進行報復。
3.只要法律上的交往相對不甚發(fā)達,個人全然為團體所吸收,即尚無對人格作特殊保護的必要。但此種情形,于13世紀起漸有變化:個人日益從團體中分離出來,認為自己是具有自身權利的獨立個人;法律上的交往日益增加,所為的交易日漸復雜,個體獲得了重要地位。
由于個體須一如既往受同樣的保護,但上述團體對于這一任務卻已力不從心,其即成為國家關心的問題。比如自15世紀以來,即已確定了成年的年齡,規(guī)定自某一年齡起某人原則上即得以個人的身份參與交易生活。同時也開始處理監(jiān)護、對外出者(Abwesende)和失蹤者的照料問題,因為隨著團體結構的解體,為保護此類人等(比如在家庭中)免遭不利,須有介入干預的可能。
4.此種發(fā)展的方向,原則上是讓一切個人均平等享有個體權利;但要不論個人的出生(婚生或非婚生)、宗教信仰或性別,均作平等的對待,則仍非輕而易舉。有以下幾點,應予強調:
(1)個人從團體手中獲得了更多空間,以發(fā)展并運用其自身的能力。比如父親對子女的權力受到了限制,子女成年后可悖于父親的意思,起訴請求返還其財產(chǎn)。
(2)發(fā)展出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其中首先包括擴大對人格的保護,以及無須證明損害的損害賠償之訴。
《瑞士民法典》實施之前,雖在德語國家數(shù)部法典之中,已有一些與《瑞士民法典》第27、28條部分相同的規(guī)定,但以“人格的保護”為題(參見第27-30條的頁邊標題),專門規(guī)定一個獨立的規(guī)范體,則是歐根·胡伯的貢獻。〔14 〕
5.但個人主觀權利的建構亦有(譯者注:對個人)不利一面。因自由的強化,必然也要強化個體的責任感與賠償責任?!?5 〕比如,當時要求個人在自身人格利益于他人處受保護的同等程度內,尊重他人的權益;對他人權利的侵害,縱無過錯,亦使受害人對加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6.易言之,家庭或團體上的拘束,很快就被私法機制上的拘束所替代。制定此種機制(也即規(guī)制私人間的關系),是民法的任務;在以立法方式干預個人的權利時,民法必須要在集體主義的、強調團體的私法與更為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私法中求得平衡?!?6 〕
(二)對人格權進行民法保護的由來
1.如上所述,此前一直由團體結構負責法律與秩序問題,但團體結構的解體則引發(fā)了由國家對私人間關系進行規(guī)制的需求。而之所以要創(chuàng)設民法上的規(guī)則,則是來自于瑞士法上的下述見解:國家與公民間的關系由公法進行規(guī)制,而私人間的關系則應由私法進行規(guī)制?!?7 〕
2.當時,如何界分民法上與公法(尤其是刑法)上的人格保護,頗成問題。在國民議會與聯(lián)邦參議院各自的《瑞士民法典》第一建議稿中,對彌補人格侵害的刑法與私法上二元法律救濟,即均有討論?!?8 〕由于民法上請求排除妨害或損害賠償?shù)目赡苄?,原則上已受肯定,爭論的焦點即在于:受害人既已使侵害人受刑事判罰,則已獲得慰撫,如允許其再以民事途徑請求慰撫(通常是支付一筆金錢),是否妥當?當時許多學者認為,若如此,則無異于允許受害人自人格侵害中獲利,道德上不無可譴責之處;〔19 〕因此,主張受害人必須首先尋求刑事救濟,唯有在不許尋求刑事救濟或尋求刑事救濟失敗時,方得訴諸民事救濟?!?0 〕但在議會論辯過程中,才漸漸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被視為最佳途徑的刑法上救濟,〔21 〕在各邦中的規(guī)定是不統(tǒng)一的,在許多邦中,刑法上的保護更多只是一種想象:比如名譽受侵害者只能訴諸刑事陪審法庭尋求救濟,其私生活中最私密的細節(jié)即難免因此公諸于眾?!?2 〕因此,議會最終作出決議,人格受侵害者可同時享有刑法上與民法上對人格法益的保護,這兩種救濟方法完全獨立,相互不受影響。
3.當時的此種現(xiàn)實問題,于今已不復存在,因為瑞士的刑法與刑事訴訟法已有全國統(tǒng)一立法。但是,使民法與刑法上的保護仍獨立并存,卻仍有充分理由;比如,民法與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尤其是名譽領域)與所設定的目標,未見全然一致;〔23 〕此外,兩法所規(guī)定的救濟方法亦極為不同。
(三)《瑞士民法典》第27條以下的形成過程
1.因《瑞士民法典》于1912年施行,整個瑞士的民法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很多邦此前即有類似《瑞士民法典》第27條的規(guī)定或習慣法,比如人格的不可讓與性,對人格所作的過度限制無效,等等。但《瑞士民法典》的創(chuàng)新,則在于使人格保護成為獨立的規(guī)范體。就此,《瑞士民法典》原來的規(guī)定僅有兩個法條:其第27條規(guī)定人格過度限制的禁止;第28條第1款規(guī)定人格受侵害者得訴請排除妨害,第2款規(guī)定其得訴請損害賠償,或以立法明文規(guī)定為限,得訴請慰撫?!?4 〕
2.1982年,瑞士法上的人格保護在諸多方面有了進一步發(fā)展?!?5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新的信息技術,人格侵害的風險大大提高,侵害所涉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也應有所增強?!?6 〕比如增加了一條關于管轄的規(guī)定,允許在原告住所地起訴(此前則僅允許在被告住所地起訴)。〔27 〕此外,以前由各邦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預防性措施,也被提升到了聯(lián)邦立法的層面上,以保障權利救濟的有效性?!?8 〕最大的革新則在于,針對定期媒體上的事實陳述,引入了反對陳述權;在當時,媒體上對人格的侵犯已司空見慣,故立法者認為,使所涉之人得以有效的救濟對抗其侵犯,實有必要;反對陳述權使媒體負有無償公布文本的義務,從而使受害人就媒體企業(yè)所述的事實,有機會向同一人群闡述其自身見解。
3.瑞士法上人格保護的另一發(fā)展,是《瑞士民法典》第28b條的施行,〔29 〕該條保護人格免受暴力、脅迫或跟蹤的侵害。此規(guī)定主要針對家庭暴力;由于家庭暴力在瑞士不再被認為是家務事,保護個人免受家庭暴力系國家的任務,為此引入了新的保護手段?!?0 〕
三、人 格 權
這一部分擬闡述有權利能力的主體包括哪些,人格何時產(chǎn)生、何時消滅,以及人格權的概念。
(一)有權利能力的主體
1.自然人
依瑞士法,若無制定法上的不同規(guī)定,〔31 〕則不論年齡、性別、宗教信仰、階層、職業(yè)、出生等,任何自然人作為個人均享有同等的權利能力。在民法上,此種普遍的權利能力,即規(guī)定于《瑞士民法典》第11條。〔32 〕
由于權利能力被理解為人格的普遍特征,與人格有必然的結合,《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1款規(guī)定,人格的放棄不生法律效力。
2.法人
依《瑞士民法典》第53條,法人(如股份有限公司或非營利社團)原則上亦享有權利能力。〔33 〕
此外,為實踐上便利,立法者還承認一些具有限制權利能力的組織,〔34 〕比如依照《瑞士民法典》第712l條,區(qū)分所有權人團體即為其適例?!?5 〕
依《瑞士民法典》第53條的規(guī)定,法人不得擁有以自然人的自然屬性為前提的權利、義務。法人是否享有某種權利,在具體情形可能頗難確定,比如歐根·胡伯即已指出:“但就具體情形而言,上述區(qū)分……尚有重大疑問。比如就名譽而言,在此即取決于對名譽作何種理解;若認為名譽是社會交往中評價的總和,則法人亦應享有名譽(也即良好的聲譽);反之,若認為名譽是承認某人具備倫理與道德上所確定的價值,則承認此種道德價值的可能性,與法人的本質難以相容?!?〔36 〕法人的權利能力范圍問題,立法者特意留待實務的判定。〔37 〕但原則上應認為其亦享有社會方面的人格權(比如針對其整體財產(chǎn)、名稱或名譽的權利)?!?8 〕
依《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1款的規(guī)定,法人亦不得放棄其權利能力。〔39 〕
(二)人格的產(chǎn)生與消滅
如上所述,一切自然人與法人,原則上均有權利能力。由此即產(chǎn)生一個問題:法律意義上的人格何時產(chǎn)生?下文擬對此作一論述。
1.自然人
《瑞士民法典》在第31條規(guī)定了自然人人格的產(chǎn)生與消滅。依該條規(guī)定,人格因出生完成、享有生命而產(chǎn)生,因死亡而消滅(第1款)。嬰兒出生時為活體的,在出生前即享有權利能力(第2款)。
若符合下列條件,則構成完全出生并享有生命:(1)完全脫離母體;(2)嬰兒的發(fā)育程度,足以于母體外存活(此點取決于當時的醫(yī)學發(fā)展水平);(3)嬰兒在出生后仍然生存,即使僅有極短時間的存活(此點可由心跳或呼吸察知),亦同。〔40 〕
死亡的定義,則依醫(yī)學而定。對此,通常是適用瑞士醫(yī)學會出版的《關于器官移植的死亡判定指南》 〔41 〕。該指南系針對《器官移植法》第9條第1款?!?2 〕該款規(guī)定,“若其大腦包括腦干的功能不可逆轉地停止”,該人即為死亡?!?3 〕
由《瑞士民法典》第31條第1款可知,死者即無權利能力。因此,與德國的判例相反,雖有極少數(shù)人格權可持續(xù)至其權利人死亡之后,瑞士聯(lián)邦法院仍拒絕承認死者人格的保護。〔44 〕比如某人的人格權,即包括其在世時決定其尸體處置的能力;此種處分優(yōu)先于其近親屬的意思。〔45 〕死者的近親屬,則對死者至少享有“紀念權”,但于此,其系基于自身的人格權而行事。〔46 〕
2.法人
依《瑞士民法典》第52條,法人原則上因商事登記簿上的登記而產(chǎn)生(第1款)。在某些例外情形,則無須登記(從而亦無須行政機關的行為)(第2款);比如依《瑞士民法典》第60條的規(guī)定,只要書面章程含有作為團體而存在的意思,非營利社團即成立。此外,依《瑞士民法典》第52條第3款,若法人的目的自始即悖俗或不法,即不能取得人格權。
就法人法律人格的喪失,《瑞士民法典》并無一般規(guī)定。因此,其消滅事由應適用針對各種法人的專門規(guī)定。應該指出,法人解散的,首先是進入清算階段;直到其與第三人間財產(chǎn)法上的糾紛清理完畢,剩余財產(chǎn)亦分配完畢,其法人人格方消滅?!?7 〕
(三)人格權的概念
1.如上所述,《瑞士民法典》第27條以下的人格,是指享有法律所保護的、與人密不可分的特征。在此即指《瑞士民法典》第19條第2款意義上之人,“因其人格的故而享有”的權利,故可稱為人格權。一般而言,這些權利具有如下特征:〔48 〕
(1)屬于絕對權,也即對任何人均生效力。易言之,絕對權的概念并非指權利不受限制,而是指權利須為一切人所尊重?!?9 〕
(2)不可轉讓、不可繼承、不罹于消滅時效,亦不會喪失。但在個案中,權利人有可能對侵害表示允許。〔50 〕但因人格侵害所生的財產(chǎn)權(比如損害賠償?shù)臋嗬?,則可讓與?!?1 〕
(3)人格權具有屬人性。依《瑞士民法典》第19條第2款規(guī)定,未成年人或成年的不完全行為能力人 〔52 〕只要具有判斷能力,則無須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即可行使其人格權。〔53 〕依《瑞士民法典》第16條規(guī)定,〔54 〕“非因未成年或精神疾病、精神耗弱、醉酒或類似狀態(tài)而缺乏理性行事的能力的”,任何人均有判斷能力;對此,須考慮判斷能力是一個相對概念,是否具有判斷能力,不得作概括的判斷,而是須結合具體行為進行評估?!?5 〕若未成年人或成年的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在具體情形擁有判斷能力,則其法定代理人不得悖于其意思而主張人格權?!?6 〕
例如未成年人懷孕后,若其具有判斷能力,則有權自主決定是否生下胎兒或為(依刑法典規(guī)定允許的)墮胎,即使其父母不同意,亦無不同?!?7 〕
2.受保護的人格權(如生命權),系來自于不同的側面,而正是這些不同側面將人格這種法益 〔58 〕揭示出來;對此,立法者特意對受保護的具體法益未作列舉,以為社會的發(fā)展與法官的裁量留下空間?!?9 〕
四、實體法上的人格權保護
(一)導論
在瑞士法上,人格保護的基本法律規(guī)范,是《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8條,故不妨將之抄錄如下:
《瑞士民法典》第27條:“任何人不得全部或部分放棄其權利能力或行為能力。任何人不得讓與其自由,或限制其自由的行使至違法或悖俗的程度?!?/p>
《瑞士民法典》第28條:“人格受不法侵害者,得于法院起訴任何參與加害之人,以尋求保護。若無受害人的允許、更優(yōu)之私人或公共利益或制定法的特別規(guī)定等正當事由,侵害即有不法性?!?/p>
通常認為,第27條的目的,在于保護個人以防其自害[參見該條的頁邊標題:“人格的保護:(一)不受過度拘束”];相反,第28條則是為保護個人以防他人的侵害。[參見該條頁邊標題:“(二)不受他人的侵害:1.原則”]。〔60 〕作此種區(qū)分,是為了直觀易懂;但保護某人以防其自害的觀念,與瑞士私法實難相容,就此而言,上述區(qū)分難謂正確。故于《瑞士民法典》第27條標題之下,并非過度拘束本身,而是在相對方基于過度拘束的合同主張權利時,方有保護的需要?!?1 〕因此,《瑞士民法典》第27條最終亦為保護某人免受他人的侵害?!?2 〕
因《瑞士民法典》第27條旨在將過度拘束某人的合同認定為無效,從而根本上避免此種侵害發(fā)生,故該條在內容上應屬于合同法?!?3 〕相反,《瑞士民法典》第28條則旨在排除已發(fā)生的侵害或對之進行賠償,首先是起到了一種壓制作用;僅在例外情形,其方能用于阻止侵害的發(fā)生?!?4 〕
在上述兩條規(guī)范中,“古典自由主義的訴求清晰可見:個人的自由,僅于維護他人自由的限度內,方能實現(xiàn)。而界定此種限度,則是法秩序的任務;若無法律的介入,則個人的自由,難免因其自身或他人而有消滅之虞?!?〔65 〕
下文即擬論述瑞士人格保護的重要規(guī)定。首先是《瑞士民法典》第27條防止過度拘束的保護;對此,經(jīng)常稱之為“對內的人格保護”[詳見下文(二)]。然后是保護人格免受第三人的侵害(即所謂“對外之人格保護”);對此,一方面要論述《瑞士民法典》第28條的一般規(guī)定[詳見下文(三)],另一方面也要論述《瑞士民法典》第28g條以下關于反對陳述權這種特殊情形的規(guī)定[詳見下文(四)]。
此外,人格保護還包括《瑞士民法典》第29條、第30條關于姓名權的規(guī)定。依此,若因姓名的使用而有爭議,得提起權利確認之訴(《瑞士民法典》第29條第1款)。擅自使用他人姓名者,則可訴請其停止侵害,于有過錯時并得訴請其為損害賠償并為慰撫(《瑞士民法典》第29條第2款)。因他人姓名的變更而受侵害者,得于一定期間內訴請撤銷其姓名的變更(《瑞士民法典》第30條第3款)。對此,下文不再詳述。
(二)保護人格不受過度拘束(《瑞士民法典》第27條)
1.概述
《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1款規(guī)定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不得放棄?!?6 〕其背后的思想,是私人自治的原則不得引致自決權的全部(或過度)放棄?!度鹗棵穹ǖ洹返?7條第2款則旨在保護個人的行為自由;依《瑞士債法》第19條第1款,合同的內容,得于法秩序的限制范圍內任意約定;本款即構成其普遍限制之一種?!?7 〕
《瑞士民法典》第27條的規(guī)定,原則上亦得適用于法人。〔68 〕
除《瑞士民法典》第27條此種一般條款外,制定法上尚有諸多特別規(guī)定,亦有相同的保護目標(比如參見《瑞士民法典》第70條第2款關于退社權的規(guī)定;《瑞士債法》第163條第3款關于約定違約金過高時允許調整的規(guī)定)?!?9 〕
《瑞士民法典》第27條屬于瑞士法上的“公共秩序”。按《瑞士國際私法典(IPRG) 〔70 〕》第17條規(guī)定,依沖突法規(guī)則應適用的法律縱無此規(guī)定或與此規(guī)定相抵牾,《瑞士民法典》第27條的規(guī)定仍須得到適用?!?1 〕
下文的論述,即僅針對《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的規(guī)定。
2.《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過度拘束”的事實構成
針對《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學說與判例區(qū)分以下兩種案型:
(1)拘束的絕對排除。于此系指拘束已涉及人格的核心領域,比如須親自決定的生活方式領域(比如節(jié)食或不飲酒的債務無法律上效力),世界觀、職業(yè)選擇、群體歸屬或親屬法上拘束的領域,或危險行為領域(比如使雜技演員所負的雜技表演債務,若有生命的危險,則無法律上效力)?!?2 〕于此,因拘束的客體,亦不得締結將來的債務。〔73 〕
(2)過度的拘束。若拘束并未涉及人格的核心領域,則僅在約定的拘束違反法律或悖于善良風俗時(就此而言方為過度),方構成《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的違反。易言之,適度的自我限制仍然有效,應適用“契約信守”的原則。
拘束何時構成《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意義上的過度,應就個案情事作整體的評估而決定之?!?4 〕對此有重要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協(xié)議的內容(作為、不作為或容忍),拘束的期間以及(約定對待給付時之)對待給付。〔75 〕比如,“永久持續(xù)”的合同,為瑞士法所不許。〔76 〕此外尚須注意,就經(jīng)濟活動的自由,聯(lián)邦法院在認定是否違反第27條時,持保守態(tài)度,認為須具備如下要件:因約定的限制,債務人全然受制于他方的恣意,或其經(jīng)濟上的自由已蕩然無存,或其所受限制已危及其經(jīng)濟上的生存?!?7 〕
3.違反《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的法律后果
《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并未明文規(guī)定違反本款的法律后果。在其晚近的判例(即BGE 129 III 209ff.)中,聯(lián)邦法院仍區(qū)別上述兩種案型作不同處理:
(1)若構成絕對的拘束排除,則該合同悖于善良風俗。其法律后果即依《瑞士債法》第20條的規(guī)定,為合同無效;但依該條第2款,亦有部分無效的可能,尤其于其瑕疵僅針對合同的部分,且可認為縱無該部分亦會締結合同的情形。因善良風俗須于公共利益的框架內得到維護,故法院應主動審查其是否無效?!?8 〕
(2)在過度拘束的情形,則(并不構成悖于善良風俗,而是)僅構成違反關于人格的法律;其法律后果亦僅依《瑞士民法典》第27條第2款進行推導:僅在本款保護之人希望不受此種拘束時,該契約方無拘束力;若其希望維持合同的效力,則他方不得主張合同無拘束力?!?9 〕
聯(lián)邦法院的這一判例,采納了歐根·布赫(Eugen Bucher)在《瑞士民法典伯爾尼人評注》中所持的觀點?!?0 〕但在學術文獻中,對于違反第27條第2款的法律后果,卻多有爭論。比如一種學說認為,因過度拘束而侵害人格權,同樣是《瑞士債法》第20條“悖于善良風俗”的下位類型,亦應導致合同無效;只是僅為受保護者的利益,方得考慮無效?!?1 〕此外,在絕對的拘束排除情形,亦有一些學者對其法律后果提出了不同的觀察方式:他們認為,并非任何情形均須認定合同無效,有時使受害人享有不可放棄的撤回權即可?!?2 〕
(三)保護人格不受違法侵害(《瑞士民法典》第28條)
1.概述
《瑞士民法典》第28條保護自然人與法人 〔83 〕的人格不受他人的侵害。雖然該條并未明文禁止侵害他人的人格權,但既然受害人得就侵害行為訴請法院采取措施,此種禁止顯已暗寓其中?!?4 〕
為契合《瑞士民法典》第28條的事實構成,必須具備三個要件:〔85 〕(1)必須涉及某人的人格權(詳見下文2);(2)該人的人格須受侵害(詳見下文3);(3)侵害須為不法(詳見下文4)。
2.受本條保護的人格權
如上所述,《瑞士民法典》第28條乃一般條款。至于人格,則包括受保護的諸多不同領域,立法者由于考慮到社會變遷問題,特意對之未作進一步界定?!?6 〕
通常認為,可區(qū)分三個保護領域(必須注意,以下就各領域所舉的事例,并非全面列舉):〔87 〕(1)物質方面的保護領域:生命權、身體完整權、性自主與個人自由權、行動自由權、〔88 〕身體與死亡的自我決定權,等等。(2)心理方面(精神或情感上)的保護領域:親近者關系權、親近者尊重權、尊嚴生活權,等等。(3)社會方面的保護領域:姓名與身份認同權、肖像與聲音語言權、信息自決與數(shù)據(jù)保護權、隱私權、名譽權,等等。
在隱私權方面,聯(lián)邦法院采納了所謂的“三領域說”。該說區(qū)分私密領域、私人領域與公眾領域,〔89 〕就不同的領域,受侵犯時其保護強度亦有所不同?!?0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領域的邊界范圍,并非對一切人均為相同;比如政治人物、影星或運動員等公眾人物所受保護要少一些,因為他們處于公眾視線之下,其人及其行為均受更強的關注?!?1 〕對這三個領域,可簡要勾勒如下:(1)私密領域是指某人僅愿與極少數(shù)親密的人分享(甚或與之亦未分享)的生活事件?!?2 〕比如性偏好即為其顯例。(2)私人領域是指某人愿意與親密的人分享,但不愿讓公眾知曉的生活事件。〔93 〕比如住處或手機號碼。(3)共同領域是指允許為任何人知悉的事實。比如某政治人物在電視嘉賓論壇上發(fā)表的言論,或最為常見不過的諸如某人現(xiàn)身于公眾場合?!?4 〕
3.人格的侵害
要構成人格的侵害,則侵入須具備一定強度,而不僅是對通常認為具有社會妥當性的行為,有無害的偏離。易言之,侵入須為明顯,須切實危及或侵犯他人人格權益。此外,侵害亦須對特定(或至少可特定)之人為之;比如侵害于平面媒體上作出時,則其所針對之人,須為他人可知。〔95 〕
是否構成《瑞士民法典》第28條所稱的侵害,須依客觀標準判定之。比如在平面媒體侵權情形,應具體查明,自正常讀者視角觀之,該侵害是否能夠損及受害人的社會聲譽?!?6 〕
就人格侵害事實的存在,應由受害人(原告)舉證證明?!?7 〕
4.侵害的不法性
(1)原則:任何侵害均具不法性。
人格權系一種絕對權,因此,按照《瑞士民法典》第28條,任何侵害原則上均具有不法性?!?8 〕若原告證明其人格受有侵害(或其人格受有侵害的緊迫威脅),即推定侵害具有不法性,從而侵害人就不法性排除事由負有舉證責任。〔99 〕
尚須注意,即使因醫(yī)療目的而侵犯身體的完整,也僅于存在不法性排除事由時,方無不法性。〔100 〕
(2)例外:存在不法性排除事由。
若存在不法性排除事由,則人格的侵害不再具有不法性?!度鹗棵穹ǖ洹返?8條第2款規(guī)定了三種不法性排除事由:〔101 〕
——受害人的允許。若要對人格侵害作有效的允許,受害人須具有判斷能力?!?02 〕允許必須具體,使受害人足以清晰認識其同意的對象?!?03 〕但其無須以明示方式作出,相反,亦可自受害人的行為推知(默示行為)?!?04 〕最后,尚須注意《瑞士民法典》第27條對此所作的限制:若受害人不能就所保護的權益為有效的處分,允許即為無效;〔105 〕因此,比如就他人殺害自己的行為,即不得為有效的允許。〔106 〕若允許有悖于《瑞士民法典》第27條,只要侵入尚未為之,原則上即得撤回?!?07 〕
——更優(yōu)之私人或公共利益。若利益旨在給予特定人以某種益處,即為私人利益;更優(yōu)之私人利益有可能是受害人的利益,也有可能是侵害人的利益,在例外情形也可能是第三人的利益;比如作者公開發(fā)表其作品的利益,即為其適例。若侵害將為共同體帶來利益,則構成公共利益,比如公眾的知情利益?!?08 〕
唯有當私人或公共利益,相較于受害人人格不受侵害的利益,更為優(yōu)越時,方能成為不法性排除事由。易言之,法院須為利益的衡量。在任何情形,侵害人的利益若要優(yōu)于受害人的利益,則須其目標、連同達到目標的方法均有保護的必要。〔109 〕
——制定法的特別規(guī)定。制定法上的不法性排除事由,通常是私法上的特別規(guī)定。比如《瑞士民法典》第301條以下,即允許父母在行使其教養(yǎng)權時,有某些侵入子女人格權的行為。〔110 〕
通常情形,公法上規(guī)范不構成《瑞士民法典》第28條第2款上的不法性排除事由;因為受害人對于國家或其工作人員因行使職權而侵害其人格權的,不得援引《瑞士民法典》第28條以下的規(guī)定,而是必須選擇公法上的救濟方式?!?11 〕
(四)以反對陳述權對人格的保護(《瑞士民法典》第28g條以下)
1.依《瑞士民法典》第28g條第1款,其人格因定期發(fā)行媒體上的事實陳述而直接受害者,享有反對陳述請求權。對此應作如下說明:(1)僅法律上之人(自然人或法人)方享有反對陳述權?!?12 〕(2)反對陳述僅能針對事實陳述。若某一命題可予證明或反駁,即為事實陳述。相反,價值判斷則僅僅表達某人對特定情事的個人觀點?!?13 〕若意見的表達含有事實陳述(即所謂“混合的價值判斷”),則僅就作為價值判斷的依據(jù)的事實,才有反對陳述權?!?14 〕(3)事實陳述須直接涉及某人的人格。通常情形,若“所涉的事實陳述雖未必侵害人格,但使所述自然人或法人在公眾中有不良的形象,使其受公開懷疑”,則已合乎本要件?!?15 〕尤其當陳述系針對某一職業(yè)群體的全部時(如“醫(yī)生”或“政治人物”),并不符合“直接涉及”這一要件?!?16 〕(4)最后,事實陳述須于定期發(fā)行的媒體為之。以此,旨在保障受害人能在合理期間內,將其自身對事實的描述公諸于眾。制定法僅列舉了平面媒體、電臺與電視臺。但英特網(wǎng)頁若是定期更新的,亦屬其列?!?17 〕(5)依《瑞士民法典》第28g條第2款,若所涉之人參與了公共權力機構的公開論辯咨商,則在對此所作的報道如實時,不得訴請反對陳述。因為論辯雙方均不應享有在媒體繼續(xù)其討論的機會;此外,媒體僅僅是對法庭或議會上的觀點作如實報道,也不應令其為此承擔責任。〔118 〕
2.反對陳述請求權應盡可能以非訟方式實現(xiàn)。對此,立法在《瑞士民法典》第28h-k條有多條不同規(guī)定。比如依第28i條第1款,反對陳述的文本,須于得知所涉事實陳述后20天內——但最遲于傳播后3個月內——向媒體企業(yè)發(fā)出。該文本應以簡短的形式,僅針對所涉事實陳述(第28h條第1款)。若反對陳述并無明顯的錯誤或悖于善良風俗,則媒體企業(yè)應依第28K條第1款的規(guī)定,盡快予以發(fā)表(第28h條第2款)。依第28k條的規(guī)定,反對陳述的發(fā)表,應使所涉事實陳述所影響的同等人群范圍可得而知(第1款);其應以“反對陳述”為題,而媒體企業(yè)僅得附加聲明其是否堅持原有的陳述、其來源為何(第2款);反對陳述的發(fā)表無須支付任何費用(第3款)。依第28i條第2款,反對陳述何時發(fā)表或媒體企業(yè)為何拒絕發(fā)表,應毫不遲延地通知受害人。媒體企業(yè)拒絕發(fā)表的,受害人得訴諸法院?!?19 〕
五、權利的救濟
(一)概述
個體的權利,唯有借助于權利救濟才能成功實現(xiàn);而在人格權保護領域,權利救濟具有尤為重要意義。有無違反《瑞士民法典》第27條的情事,在涉及特定法律行為有效性的訴訟中確定即可;但受害人對于(已發(fā)生或將發(fā)生之)人格侵害如何防御,媒體企業(yè)所否認的反對陳述權如何以訴訟方式實現(xiàn),制定法卻規(guī)定有特殊規(guī)則;下文即擬對這些特殊規(guī)則進行論述。
(二)不法侵害人格的權利救濟
1.訴訟資格
依《瑞士民法典》第28條第1款,若人格遭受不法侵害,任何人均有原告的資格?!?20 〕人格權因死亡而消滅,故不得再行訴請保護;與此相應,在瑞士,死者人格的保護,限于親屬的紀念權?!?21 〕
依《瑞士民法典》第19條第2款,有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或成年的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得獨立行使其屬人性的權利,而無需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與此相應,有判斷能力的未成年子女,亦得悖于其父母的意思,訴請法院制裁對其人格的不法侵害(亦參見《瑞士民事訴訟法》第67條第3款第a項(Art. 67 Abs. 3 lit. A ZPO)) 〔122 〕
依《瑞士民法典》第28條1第款,任何“參與加害之人”,均得作為被告。因此,可作為被告的,不僅僅是直接為侵害之人,而且包括一切促成或容忍侵害之人。其是否有過錯,則在所不論,因其參與本身即已構成人格的侵害?!?23 〕
但若國家與其他公法機構在行使主權上職權時,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則其不能作為被告,因為私法上人格保護僅規(guī)制私人間的關系,而針對國家的不當行為,則僅得通過援引基本權利而提起訴訟。〔124 〕
2.訴訟
(1)概述。
在人格權領域,瑞士法上的權利救濟體系分為防御之訴與賠償之訴;前者直接源于人格權,旨在禁止或停止不法侵害[詳見下文(2)];后者則是在財產(chǎn)上對不法侵害的后果進行填補[詳見下文(3)]?!?25 〕
防御之訴不要求侵害者具有過錯,但賠償之訴則通常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要件?!?26 〕
(2)防御之訴。
依《瑞士民法典》第28a條第1款這一基本規(guī)范,人格受侵害者可提起如下三種防御之訴:
——不作為之訴(該款第1項)。若人格的侵害已迫在眉睫,則受害人得訴請法院禁止侵害行為;比如預告即將出版的某書中,含有侵犯名譽的內容,即為其適例。〔127 〕為此,原告須證明有遭受侵害的緊迫危險,且其就禁止該侵害有值得保護的利益?!?28 〕
原告須精確界定申請禁止的行為。同時,亦得申請法院以《瑞士刑法典》第292條的拒不服從法院裁判罪來強化該禁令?!?29 〕
——停止侵害之訴(該款第2項)。若侵害行為已然發(fā)生,且在判決作出時仍處于持續(xù)狀態(tài),則得訴請停止侵害?!?30 〕比如上述侵犯名譽的書籍已然公開發(fā)售,即為其適例?!?31 〕
——確認之訴(該款第3項)。若侵害行為已然發(fā)生,但并未持續(xù),則只要侵害仍在發(fā)生不利的影響,即得訴請確認侵害的違法性。其情形包括:第三人因知曉侵害而對受害人有不良的印象;或當事人對于一方的行為是否合法具有爭議。〔132 〕
在瑞士法上,一般確認之訴[《瑞士民事訴訟法》第88條(Art. 88 ZPO)]原則上具有補充性,因為若能提起給付之訴,即不得提起一般確認之訴。但《瑞士民法典》第28a條規(guī)定的確認之訴,則不適用該原則?!?33 〕
《瑞士民法典》第28a條第2款規(guī)定,原告有權請求被告“將更正說明(Berichtigung)或判決通知第三人或予以公告”。這一訴請,得于上述任何一種防御之訴中提出;但多數(shù)情形是與確認之訴一并提出?!?34 〕公告的目的,首先在于消除妨害狀態(tài),〔135 〕但此外亦能構成對受害人的慰撫。〔136 〕
在對判決進行公告時,公告通常僅為判決結果部分。〔137 〕公告應與原陳述刊登于相同位置,以原陳述相同的樣式印刷?!?38 〕
針對暴力、脅迫或跟蹤這種特殊的人格侵害,《瑞士民法典》第28a條第1款規(guī)定了幾種訴訟,第28b條則將這些訴訟具體化:〔139 〕該條以列舉方式,規(guī)定了受害人可訴請法院采取的保護措施(比如禁止靠近、禁止進入某一區(qū)域或禁止聯(lián)系,以及驅逐出住所)。在此須注意,唯有在合乎相當性的情形,方得判令采取此類措施,因為此類措施亦侵入了受害人受基本法保護的地位?!?40 〕
(3)賠償之訴。
關于賠償之訴,《瑞士民法典》第28a條援引了《瑞士債法》的規(guī)定。此類訴訟的目的,系在財產(chǎn)上恢復至侵害前的狀態(tài),故對人格的保護僅起到間接作用。制定法規(guī)定有如下三種類型:
——損害賠償之訴。對此適用《瑞士債法》第41條的規(guī)定;而該條適用要件中的“侵權行為”,即為對人格的不法侵害;其他構成要件還包括被告的過錯、財產(chǎn)的非自愿減少(即受有損害)、侵害與損害之間有自然因果關系與相當因果關系。
——慰撫之訴。依《瑞士債法》第49條第1款,人格遭受不法侵害者,“以侵害的程度足夠嚴重且無法以他種方式填補為限,享有以給付金錢進行慰撫的請求權”。人格權屬于無財產(chǎn)價值的權利,因此,無論其本身,抑或對其的侵害,均無法以金錢作評估,慰撫金亦無法彌補人格權的侵害,而只是試圖為受害人提供一些物質上補償?!?41 〕判令慰撫的要件,首先是人格受有嚴重的侵害?!?42 〕此外,受害人須因該侵害而受有較大的精神痛苦?!?43 〕與損害賠償之訴相同,慰撫原則上要求侵害人具有過錯,〔144 〕以及在侵害與精神痛苦之間具有自然因果關系與相當因果關系?!?45 〕
第28a條規(guī)定,判令慰撫,須以侵害無法“以他種方式填補”為前提;立法者之所以規(guī)定此種限制,系為在諸如侵害已因媒體主動公開糾錯而消除的情形,避免再請求支付金錢?!?46 〕
——利益返還之訴。對此,《瑞士民法典》第28a條第3款援引了債法上無因管理的規(guī)則(《瑞士債法》第423條)。這一訴訟旨在使受害人能夠取得侵害人因人格侵害(通常情形是針對平面媒體上的侵害)所獲取的財產(chǎn)利益?!?47 〕其要件是侵害人因人格的不法侵害而有得利(比如報紙銷量上升),以及在侵害與獲得利益之間有因果關系?!?48 〕依通說與判例,《瑞士債法》第423條第1款以過錯為要件;此要件是否亦適用于人格侵害的特殊情形,則多有爭議?!?49 〕
關于利益的返還,聯(lián)邦法院在BGE 133 III 153ff.這一判例中,作出了一個標志性的裁判。在該裁判中,聯(lián)邦法院認為,印刷媒體所獲得的利益,不僅僅是銷量的增加,而且也包括能在競爭激烈的瑞士平面媒體市場中維持其銷量。此外,按照這一裁判,“當且僅當相應報道從其位置與標題來看,能有助于維持銷量,從而獲得利益時”,方應肯定人格侵害與取得利益間的因果關系?!?50 〕
3.訴訟程序上的問題
自2011年1月1日起,人格權法相關的重大訴訟程序問題,均由《瑞士民事訴訟法》進行規(guī)制。下文擬對管轄[詳見下文(1)]與訴前預防措施[詳見下文(2)]作簡要論述。
(1)管轄。
若無涉外因素,依《瑞士民事訴訟法》第20條第a項,人格侵害訴訟得由任一方當事人的住所地法院管轄。依同法第9條第1款,上述規(guī)定為任意性規(guī)定;易言之,雙方當事人得依同法第17條的規(guī)定締結管轄協(xié)議。
該法第20條第a項所稱之“人格侵害訴訟”,僅包括《瑞士民法典》第28a條第1、2款的防御之訴。對于賠償之訴,則適用民訴法的一般規(guī)則(也即《瑞士民事訴訟法》第36條關于侵權行為管轄權的規(guī)定)。〔151 〕若同一個訴訟中,既有防御之訴,亦有賠償之訴(訴的聚合),則依民訴法第15條第2款,“就其中任一請求權享有管轄權的任一法院均有管轄權”。
(2)預防措施。
原告經(jīng)常會在起訴之前,依照《瑞士民事訴訟法》第261條以下申請采取預防措施,以期快速獲得權利的救濟;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格訴訟往往曠日持久,且其結果——尤其在必須進行利益衡量時——難以預見?!?52 〕
預防措施的申請,得于主訴訟發(fā)生訴訟系屬前提出;此時,法院應為申請人指定提交訴狀的期間(《瑞士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申請人若要獲得預防措施,須使法院確信其請求權受有侵害或有侵害之虞,且將因侵害受到無法輕易彌補的不利后果(同法第261條第1款)。
若申請的預防措施系針對定期發(fā)行的媒體,則須符合更為嚴格的要件:于此,不利后果須特別嚴重,侵害須顯無不法性排除事由,且所申請的措施亦須具備相當性。此規(guī)定的目的,在于防止民事法院間接對媒體進行言論審查(同法第266條)。〔153 〕
在采取臨時措施前,原則上亦須聆訊對方當事人(同法第253條)。僅在特殊急迫情形,方得免于該程序(“特別臨時措施”,同法第265條第1款),但此時,應于命令頒布后盡快聆訊對方當事人(同條第2款)。
依同法第248條第d項,對預防措施可適用簡易程序;也即,其具有證據(jù)形式上的限制(同法第254條)。依同法262條,預防措施可以是“任何適于消除不利威脅的法院命令”;在人格保護領域,則尤其可以考慮頒布禁令(同條第a項)或作出消除不法狀態(tài)之命令(同條第b項)。
(三)反對陳述權的權利救濟
如上所述,反對陳述權原則上應以非訟方式實現(xiàn)?!?54 〕但若媒體企業(yè)阻礙請求的行使,拒絕反對陳述或未正確發(fā)表反對陳述文本,則受害人得依《瑞士民法典》第28l條第1款訴諸法院。
法院判令發(fā)表反對陳述的,亦非就媒體企業(yè)所為的事實陳述認定真?zhèn)危灰虼?,不能依?jù)反對陳述判決,推斷媒體企業(yè)的行為不法?!?55 〕
對于反對陳述,制定法并未規(guī)定起訴的期間,聯(lián)邦法院則類推適用《瑞士民法典》第28i條第1款的規(guī)定:若于媒體企業(yè)拒絕反對陳述之時起20日內未能遞交訴狀的,則應推定原告就反對陳述的法院命令,并無應保護的利益?!?56 〕
反對陳述請求權的管轄,系由《瑞士民事訴訟法》第20條第b項規(guī)定;依該條,與人格侵害之訴一樣,應由任一方住所地的法院進行管轄。對于反對陳述請求權,適用簡易程序(《瑞士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a項之1)。尤須注意,對一審裁判提起上訴的,并不能阻止一審裁判生效(同法第315條第4款第a項)。這就說明,一審裁判所保護之訴請,可立即強制執(zhí)行;若更高審級認為并無反對陳述請求權,亦只能確認此點,但勝訴的媒體企業(yè)仍得將上述判決以恰當方式進行公布?!?57 〕
六、結 語
瑞士的立法者早就認識到人格保護對于個人的重大意義;因1982年民法典修正,其又將既存的法律保護作了極大擴展。聯(lián)邦法院的大量判決,亦對人格保護的持續(xù)發(fā)展有諸多貢獻。
雖有立法的詳盡規(guī)定,亦不能掩蓋如下事實:縱借助《瑞士民法典》第28條以下,亦無法遏制媒體對人格的侵害。尤成問題的是,媒體的趣味近年來日益轉向“一般市民”;因此,人格侵權(尤其是街頭小報的侵權)日益增加,但此種侵權的后果,法秩序卻只能部分予以消除。這一傾向,又因新技術(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日益變動不居、不斷渴求新信息的世界,進一步得到了強化。此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侵犯人格的情形,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國際性,有時亦無法適用瑞士法;無論如何,信息一旦上網(wǎng),實際上即無徹底消除的可能。
關于1982年引入的反對陳述權,則尚可補充如下:如今有人懷疑,反對陳述權是否能實現(xiàn)預定的效果,其理由在于,反對陳述權近年在媒體實踐中已日益失去其重要性,且其自一開始以來就相對較難執(zhí)行?!?58 〕因此引發(fā)一個問題:是否需要對這些條文進行修訂(比如對純粹的意見表達也允許反對陳述)?但在實務中,這一權利畢竟還是頻繁應用的,〔159 〕還是有一定作用的,雖其程度范圍不如原初設想的那么大。
在法律現(xiàn)實中可以看到,由于移動電話與因特網(wǎng)無處不在,人們尊重他人人格權的意愿在下降(尤其是在肖像權方面),甚至往往根本缺乏相應的問題意識??梢灶A見,社會對于人格保護的態(tài)度,長遠看來恐怕會朝著弱化個人法律地位的方向變化。而依據(jù)《瑞士民法典》第28條,對于人格侵害是否構成的問題,法院的裁量起到極大作用,所以長期來看,在判例中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對于《瑞士民法典》第27條,似乎大體上也能看出類似的發(fā)展?!?60 〕
附 錄
(一)2008年12月19日《瑞士民法典》修正案(成年人保護、人法與未成年人法)(2013年1月1日生效)相關條文摘錄
第13條 要件:概述
成年且有判斷能力者,有行為能力。
第14條 成年
年滿18周歲者,即為成年。
第16條 判斷能力
若非因其未成年、精神殘障、心理障礙、心神狂迷(Rausch)或類似狀態(tài)而缺乏理性行事的能力,任何人均有本法所稱的判斷能力。
第17條 不完全行為能力:概述
無判斷能力之人、未成年人以及受全面保佐之人,即為不完全行為能力。
第19條 有判斷能力的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原則
1.有判斷能力的不完全行為能力人,須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方得承擔義務或放棄權利。
2.但其得未經(jīng)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取得無償?shù)睦?,或為日常生活上的細事?/p>
第19a條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1.若立法無不同規(guī)定,法定代理人得明示或默示為預先的同意,或事后追認其行為。
2.若追認未于他方指定或其請求法院指定的合理期間內作出,則他方不受拘束。
第19b條 未經(jīng)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1.法定代理人未追認的,任一方當事人均得請求返還已為的給付。但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僅于為其利益而使用的給付限度內,或于請求返還時仍受有得利的限度內,或惡意移轉得利的限度內,負返還責任。
2.不完全行為能力人誘使他方誤認其有行為能力的,須就他方因此所生的損害負責。
第19c條 屬人的權利
1.有判斷能力的不完全行為能力人,得獨立行使因人格而享有的權利;但立法規(guī)定須經(jīng)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形除外。
2.無判斷能力人的權利,若非屬與人格密不可分、不得代理者,須由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
第19d條 行為能力的限制
行為能力得因成年人保護措施而受限制。
(二)2008年12月19日《瑞士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
第20條 人格保護與數(shù)據(jù)保護
下列訴訟及申請,由一方當事人住所地法院管轄:
a.人格侵害之訴
b.反對陳述的申請
c.姓名保護之訴以及姓名變更撤銷之訴
d.依1992年6月19日關于數(shù)據(jù)保護的聯(lián)邦立法第15條的訴請。
第89條 有分支機構的非營利社團之訴
1.全國性或地區(qū)性的非營利社團與其他組織,若依其章程有權維護特定人群的利益,就該人群成員的人格遭受侵害,得以自己名義提起訴訟。
2.以此種訴訟,得申請
a.預防侵害
b.停止現(xiàn)存的侵害
c.于侵害仍發(fā)生不利影響時,確認侵害的不法性
3.但立法對此種訴訟有特別規(guī)定的除外。
第248條 原則
簡易程序可適用于:
a.立法明文規(guī)定的情形
b.案情清晰無異議的權利救濟
c.法院禁令
d.預防措施
e.屬于非訟民事裁判權的事務
第254條 證據(jù)形式
1.證明應以書證為之
2.其他證據(jù)形式,僅得于如下情形使用
a.不至于嚴重拖延訴訟程序的
b.系訴訟程序的目的所必要的
c.法院須依職權確定事實的
第261條 原則
1.若申請人令法院確信如下事實,則法院得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a.申請人享有的請求權受有侵害或有遭受侵害之虞
b.因該侵害,申請人有遭受無法輕易彌補的不利影響的危險
2.對方當事人提供適當擔保的,法院可不采取預防措施
第262條 內容
預防措施得為適于消除不利威脅的任何法院命令,尤其包括
a.禁令
b.排除不法狀態(tài)的命令
c.向登記機關或第三人所為的命令
d.物之給付
e.(在立法規(guī)定的情形)金錢的給付
第263條 訴訟系屬前的措施
若訟爭事項的訴訟尚未發(fā)生訴訟系屬,則法院得為申請人指定提交訴狀的期間,并警告申請人:若期間經(jīng)過未提交訴狀,則所命令采取的措施立即失效。
第264條 提供擔保與損害賠償
1.若他方當事人有遭受損害之虞,法院得以申請人提供擔保,為作出預防措施命令的條件。
2.申請人須為因不當預防措施所生的損害負責。但若能證明其申請系出于善意信賴,法院得降低或全部免除其賠償義務。
3.若確定并未提起損害賠償之訴,則所提供的擔保應予返還。于不確定情形,法院可設定提起訴訟的期間。
第265條 特別臨時措施
1.于特別緊迫情形,尤其是權利有不能實現(xiàn)的危險時,法院得未經(jīng)聆訊對方當事人,立即命令采取預防措施。
2.因命令的頒布,法院須傳喚雙方當事人,出庭參與毫不遲延舉行的審理,或為他方當事人指定提供書面意見的期間。法院須于聆訊他方當事人后,毫不遲延就該申請作出決定。
3.法院得依職權,令申請人負有先行提供擔保的義務。
第266條 針對媒體的措施
僅于下列情形,法院得對定期發(fā)行的媒體采取預防措施:
a.申請人將因即將發(fā)生的權利侵害,遭受特別嚴重的不利后果;
b.顯無不法性排除事由的;
c.所申請的措施并無不相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