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準確理解文言實詞。
1.教材探源法。
試卷上有些文言實詞,我們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聯(lián)想課文中有關語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
例:(2012新課標卷)4.對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公
屬:托付。
B.檜懷之,既而被檄秀州
懷:銜恨。
C.就院易一員往漕闈
易:更換。
D.察官闕,朝論多屬燧
闕:失職
【答案】【D】
教材探源:
A.屬(課文中出現的義項):
(1)托付,囑咐: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類、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若屬且皆為所虜。(《鴻門宴》)
(文本中“屬”后帶了賓語“公”,應作動詞,故此處理解為“托付”。)
C.易(課文中出現的義項):
(1)交換,更換: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亂易整,不武。(《燭之武退秦師》)
(2)容易: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諫太宗十思疏》)
(文本中“易”帶了賓語“一員”,應作動詞,故此處理解為“更換”。)
2.借助語境推義法。
一個詞可能有多種意義和用法,在閱讀文言文時,理解文言實詞需要結合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和人情事理來推斷?!霸~不離句,句不離篇”。要把握一個實詞的含義,決不能離開它生存的語境,有時上下文之間存在著照應、解釋或暗示關系。
例:根據上下文語句信息推斷詞義。
隆慶時,紹興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沖道,縛至府,問曰:“汝何業(yè)?”曰:“賣卜?!贬唬骸拔曳蛉擞猩铮昂??弄瓦乎?”其人不識所謂,漫應之曰:“璋也弄,瓦也弄?!迸熤?。未己,果雙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馮夢龍《古今譚概》)
根據上下文,請回答“弄璋”“弄瓦”分別是什么意思?
聯(lián)系上下文,尋找有效信息:
上文:“我夫人有娠”(娠:懷孕)
下文:“果雙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故:問題“弄璋乎?弄瓦乎?”弄璋:生男;弄瓦:生女
3.成分分析法。
句子的結構是基本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推斷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根據它們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
例:沛公軍灞上(“軍”處在謂語的位置上,用作動詞,詞義為“駐軍、駐扎”。)
4.結構觀察法。
有些文言句子結構整齊,講求對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辭形式或對偶、對比、排比、并列等形式相近似的句子,其對應結構中的字詞意義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對的關系,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結構對稱的特點來推知處于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詞義。運用這種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難。
例1: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不見也?!肚袀鳌?/p>
怎樣理解“圣君治國”這個詞?是“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嗎?
【推斷】上下句以“而”連接,表并列。據“亡國破家”這個并列結構的短語,可推知“圣君治國”亦為并列關系, “圣君治國”當翻譯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國”。若譯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則為主謂關系,與前句結構顯然不對應。全句可翻譯為“亡國破家的事件一個連著一個,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國家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過了。
5.借助成語推義法。
許多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雖已不能單獨使用,但其意義卻保留在現代漢語合成詞中,尤其是成語中。所以可以借助此來推斷該詞的意義。
例1.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速: 聯(lián)想成語“不速之客”,其“速”意為“邀請”,引申為“招致”。
例2.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當:聯(lián)想成語銳不可當、螳臂當車可知。詞義為“抵擋”。
6.音形推義法。
漢字中以形聲字居多,而形聲字的形旁表示該字的意義,所以可以用形聲字的形旁去推斷詞義。針對文言字詞,有時可以從語音上著眼,選擇文意翻譯得通的同音字進行替換。
練習:請根據讀音推斷下面劃線字的含義:
(1)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二、如何準確翻譯文言語句。
命題特點:
(1)含有關鍵詞的句子,如重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等,這是得分點。
(2)特殊句式,這也是得分點。
翻譯要求:1.信。要忠實于原文意思。
2.達。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3.雅。要盡量做到有文采,能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翻譯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
意譯,指在直譯有困難的地方,從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出發(fā),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翻譯方法:
(1)在原文中找到該句,并仔細閱讀前后文,熟知語境,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2)看句式特點。把文言文句中的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調整過來。補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內容(主語、賓語、介詞等)
(3)翻譯重點實詞和虛詞。
1.直譯:
(1)留。凡是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詞,以及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等,都可以保留下來,照原文抄錄,不必變動。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游褒禪山記》 )
(2)刪。文言文中有些虛詞沒有實在意義,或為語氣助詞、或表停頓、或是湊足音節(jié) 、或起連接作用,在翻譯時就可以刪去,而不必硬譯。
(3)增。增補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詞語活用后的新增內容。
(4)換。將大部分單音節(jié)實詞用現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替換,對譯出來。(注意古今異義詞)
(5)拆。文言文中有時連用兩個單音詞,而在現代漢語中恰好是一個雙音詞, 需要拆成兩個單音詞來翻譯,而不能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的詞義去解釋。(如:指示、以為、妻子等)
(6)調。把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2.意譯:在直譯過程中遇到翻譯不通的地方用意譯,如:
(1)比喻、借代、互文、用典故等修辭句。
(2)固定結構。
小結:
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文言文翻譯要嚴格執(zhí)行直譯的原則;
2.找準得分點:重點實詞、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
3.保持譯句流暢通順,讓譯句和原文語境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