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敘”,也叫“并提”,即合起來敘,并起來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guān)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里來表述。這是一個“古即有之”、“古即盛之”的語言現(xiàn)象,根據(jù)前后詞語的承接關(guān)系,可分為“對應(yīng)合敘”和“錯位合敘”。
“對應(yīng)合敘”指第一個詞語與第三個詞語相承,第二個詞語與第四個詞語相承。如:
①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五蠹》)
②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付諸侯。(《屈原列傳》)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
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
⑤封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孫子為列侯。(《漢書·景帝紀(jì)》)
例①應(yīng)是“桀暴亂,湯征伐;紂暴亂,武征伐”。例②“明于治亂”承“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嫻于辭令”承“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例③等于說“如果有人作奸犯科,刑;如果有人為忠善,賞”。例④是古漢語中合敘和錯綜運用得極為出色的例子,其順序其實是:“句讀之不知”,下接“或師焉”,下連“小學(xué)”;“惑之不解”,下接“或不焉”,下連“大遺”,最后以“吾未見其明也”總括。從更大范圍看,“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又上承“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惑之不解”、“或不焉”又上承“于其身也,則恥師焉”。例⑤有以辭害意的問題,人們?nèi)菀渍`以為周苛、周昌二人的孫和子皆封了列侯,而史實是周苛的孫和周昌的子皆封了列侯。
“錯位合敘”則指第一詞語同第四個詞語相承,第二個詞語同第三個詞語相承。如:
⑥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二章》)
⑦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漢書·魏豹傳》)
⑧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沛子弟,恐不聽。”(《漢書·高帝紀(jì)》)
例⑥把“兵”、“革”并在一起提,把“堅”、“利”合在一起敘,翻譯時宜分開處理,“兵”“利”,“革”“堅”。例⑦不是“齊”和“項它”承、“楚”和“田巴”承,而是“齊”和“田巴”承、“楚”和“項它”承,顏師古注曰:“楚遣項它,齊遣田巴?!崩唷稗颉焙汀爸骼簟倍际枪倜?dāng)時曹參為掾,蕭何為主吏,故應(yīng)理解為“主吏蕭何、掾曹參”??梢?,沒有一點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單從字面上是難以正確把握例⑦、例⑧這類句子的含義的。
由于“合敘”具有使字句簡練、行文緊湊的優(yōu)點,所以現(xiàn)代漢語有所繼承,秦牧《土地》中的“水庫和運河像閃亮的鏡子和一條條衣帶布滿原野和山谷”就是很成功的例子。但是,“合敘”又有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的缺陷,因此現(xiàn)代漢語又力避之,尤其是“錯位合敘”,一律視為語病。如:
⑨文件對經(jīng)濟領(lǐng)域中的一些問題,從理論上和政策上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和深刻的說明。(1995年高考題)
⑩市教委決定對造成這次考題泄露的校長和保密員,給予行政記大過和刑事拘留的處理。
例⑨“理論上”應(yīng)接“深刻的說明”,“政策上”應(yīng)接“詳細的規(guī)定”,可是都岔開了,犯了“前后不照應(yīng)”的毛病。例⑩乍一看,“校長”對應(yīng)“行政記大過”,“保密員”對應(yīng)“刑事拘留”,但若不在“給予”前加“分別”二字,就是表意不明確。
總之,對于“合敘”,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切不可“隱惡”;學(xué)習(xí)使用時,應(yīng)以不致于產(chǎn)生歧義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