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在不少高中生眼里就是枯燥的代名詞,學生厭學,教師也難教。我編了一份問卷,對高一學生(50人)進行一次政治課課堂教學的調(diào)查,情況見表1。
從上面的數(shù)據(jù)中,可以得出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上課的開頭千篇一律。很多教師往往是以上堂課知識的復習導入,通過提問來溫故知新。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每次總是這樣的形式,學生就會厭煩,久而久之,學生對政治課就不太感興趣。
第二,教學活動往往照搬照抄書本案例,缺乏創(chuàng)新。書本上的案例我們可以運用,但要巧妙,每堂課都是讓學生分析書本案例,容易造成審美疲勞。
第三,結(jié)尾部分不夠精彩。一些教師經(jīng)常在最后以布置作業(yè)來結(jié)尾,這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要想讓學生在課后真的有所思考,那結(jié)尾的設計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針對以上一些實際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靈活的導入手段
呂叔湘先生說:“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p>
靈活多變的導入手段能使學生永遠保持一種耳目一新的新鮮感覺,從而極易抓住學生的心。在講“股票、債券和保險”一框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表哥是3口之家,小孩5歲,房子已經(jīng)買好,買房貸款已還清,在銀行里有10萬元積蓄。可現(xiàn)在物價上漲厲害,在銀行存款不劃算,因此他想把錢拿出來,去投資增值。請問究竟這筆錢怎么處理好呢?”
在這里,我用了我身邊的真實案例,讓學生出謀劃策,一下子就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個個爭著發(fā)表他們的“高見”,盡管有些主意可能不靠譜,但我要的效果(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已經(jīng)有了,目的也就達到了。這樣,整堂課也就成功了一半。
2.精妙的教學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nèi)在興趣。而最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莫過于游戲。
同樣在講授“股票、債券和保險”一框時,有一目是講股票,我說:“這里有一個《 大富翁 》游戲,里面可以炒股,誰愿意上來試試?”這下學生們興趣大增,都搶著要來玩。我讓一男一女上來,他(她)們選擇買股票或是賣股票,我就在邊上給他(她)們買進或賣出,充當一個券商的角色。下面的學生在這兩位同學身前大喊“賣掉1000股”“買進500股”等,場面異常熱鬧。
此時,所有的學生都在表達著自己的看法(買進股票或者賣出乃至持有),實際上這個時候已經(jīng)調(diào)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而這正是我需要的!因為,如果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與熱情就會在課后主動看書。最后兩位學生一個有盈利,一個大量虧損,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得出結(jié)論:股票收益高但風險大。而且在最后我還向這兩位學生“討要”幫他們操作買賣股票的“手續(xù)費”。這等于告訴學生買賣股票都要交上一筆費用給券商和相關部門(印花稅),讓學生對股票有進一步的了解。
3.點睛的結(jié)尾設計
“收官之作”是圍棋術(shù)語,是在盤面大局已經(jīng)基本搶定,但勝負仍不明朗時進行的對局部的爭奪?!笆展僦鳌痹诮虒W中就是指課堂的結(jié)尾藝術(shù)。
在教學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四課第一框“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時我是這樣結(jié)尾的:“請大家思辨一下:傳統(tǒng)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然后我依次給出了三組畫面,分別是長城、監(jiān)獄高墻、學校圍墻——中國的“墻”文化。接下來大家各抒己見,有的人認為“墻”是財富,因為可以保家衛(wèi)國;也有人認為“墻”是包袱,因為它導致了中國閉關鎖國……大體上形成了兩種意見,而我們對待傳統(tǒng)(墻)文化的態(tài)度就一目了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這樣的一個課堂結(jié)尾,課后幾個學生向我反映,這個結(jié)尾太讓他們意外了,更意外的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還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思維空間。我夸他們已經(jīng)在用哲學的方法思考問題了,學生更是高興,從而對政治課的興趣就大大提高了。
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是“90后”中學生,以后還有“00后”。政治課似乎越來越難上了,這或許是不少高中政治課教師的共識——學生可以上網(wǎng)檢索資料,與你拼知識,“逼”著教師讓“課堂吸引力”成為備課的第一要務。而衡量一位教師是否成功要看學生是否喜歡聽你的課。所以不管怎么樣,只要政治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應該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湖州市新世紀外國語學校,浙江 湖州,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