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使學生學好歷史呢?情境教學無疑是激發(fā)學生學好歷史興趣的有效途徑。歷史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給學生新穎的刺激,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探求歷史規(guī)律。運用情境開展教學比較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因為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注意力不夠集中,情境教學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在初中歷史課中開展情境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種常見的方式。
1.巧妙設問,設置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學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了一半?!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一些具有批判性、新穎性的問題。設置問題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① 直接法。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直接進行分析,作出評價。此種設問方法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較多,如“為什么說孔子既是一名大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直接法的優(yōu)點是直接,不繞彎子,讓學生回歸課本,總結歸納課本知識。
② 假設法。將歷史人物進行角色變換或者是假設某歷史事件沒有發(fā)生,對其可能出現的結果作出判斷或評價,如“假如陳勝、吳廣沒有遇到暴雨,秦末農民戰(zhàn)爭還會爆發(fā)嗎?”“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能否爆發(fā)?”
③ 辯論式。在幾種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判斷評價中選擇一種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并說明理由,如“秦始皇是暴君還是千古一帝?”“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在如何處置蔣介石的問題上,存在著殺蔣、審蔣、放蔣等不同意見,請談談自己的觀點。”
④ 現實式。以歷史知識為依托,運用歷史事例或觀點解決現實問題。如針對當前國外一些地區(qū)沖突的現狀,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搜集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關‘以和為貴’的思想和事例,以書信的形式勸說巴以領導人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民族沖突。”這樣就把學生的視野很自然地由課堂引向世界,達到談古論今、活學活用的目的。
2.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
心理學認為,與學生關系比較密切的事情,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把歷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結起來,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
例如,關于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的偉大意義,教材沒有給出直接結論。于是我結合課文后面的思考題,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小游戲”:班上舉行一個方言表演會,用幾種主要方言朗讀一段課文。學生通過這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深刻體會到各地不同的語言影響著人們的交流,而不同的文字也同樣影響著人們的交流。學生也由此明白了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的偉大歷史意義。這個活動,活用學生身邊的素材,將歷史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原來索然無趣的歷史有了“生活味”,變得更有親和力。
此外還可以聯(lián)系時政熱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如在講八年級下冊《 海峽兩岸的交往 》一課時,我就補充介紹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的時事資料,將歷史與現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發(fā)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使歷史變得富有時代氣息。
3.扮演角色,體會歷史情境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往往出現教師“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課堂氣氛沉悶,枯燥無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讓學生自主編演歷史小品,盡可能地讓學生有機會扮演歷史上不同的人物,感受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最大限度地“神入”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中。
如講授七年級上冊《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扁鵲以及扁鵲的四診法有更好的了解,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以2人為一個單位,一人扮演醫(yī)生,一人扮演病人,要求醫(yī)生在給病人看病時要把“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表現出來。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對“四診法”有了身臨其境的了解,對扁鵲這位名醫(yī)更加尊敬、佩服。
4.使用多媒體,再現歷史情境
歷史反映的是由遠而近、循序發(fā)展的客觀事實,具有一去不復返的特點,無法通過實驗等手段復制或重演。在歷史教學中,一個教師無論有多么好的口才,多么廣博的知識,都很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多媒體教學能夠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因此,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是目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講八年級上冊《 鴉片戰(zhàn)爭 》時,我剪輯播放了電影《 林則徐 》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出現銀荒;百姓吸食鴉片,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把學生帶到了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形象地再現了鴉片的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媒體教學在歷史地圖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在地圖教學中主要應用的是課本插圖、地圖冊和掛圖。與多媒體教學相比,上述的地圖展示法形式較單一,無法充分體現動態(tài)進程。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第11課《 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時,利用flash制作新航路開辟路線圖,將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線用不同顏色的箭頭表示,并且逐一動態(tài)演示其航行過程,這樣更生動形象、直觀易懂。
5.借助實物或人力資源,展現歷史情境
有些實物是進行教學的極好資源。如我在講古代婦女裹腳時,因為我外婆裹過腳,所以我找來了她穿過的一雙小鞋,結合外婆裹腳的照片,使學生對裹腳給婦女造成的身心損害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如學習“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時,“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像章、毛主席語錄、個人日記等都能夠創(chuàng)設一種很好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了解那一段歷史。
他人對親歷往事的回憶,也能夠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活化歷史教學。如在講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時,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訪問長輩、回憶往事,了解改革開放前后老百姓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的變化。
以上嘗試創(chuàng)設歷史教學情境的一些做法,都是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達到一種最佳的學習境界。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地亂創(chuàng)設,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緊扣課程標準,明確目的,又要切合教學內容,把握學生主體,做到統(tǒng)一和諧,靈活機動。否則,雖然熱熱鬧鬧,學生卻收獲甚微。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qū)育才中學,江蘇 南通,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