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幼兒 科學探究 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A-0090-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科學探究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如何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呢?筆者在實踐中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探究過程中教師講解少一些。幼兒操作多一些
傳統(tǒng)科學教育一般采用“講解演示一告知結(jié)果一反復訓練—記住結(jié)果”的模式。這種接受式教學,迫使幼兒依賴教師,失去了自主性,同時也扼殺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
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斯賓說過:“應該引導幼兒自己進行探索。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少些,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比如讓幼兒玩“好玩的磁鐵”這一活動,我為每位幼兒提供了一塊磁鐵。讓幼兒運用手中的磁鐵去發(fā)現(xiàn)它的奧秘。在玩磁鐵過程中,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磁鐵能吸住夾子,有的發(fā)現(xiàn)磁鐵能吸住回形針,有的發(fā)現(xiàn)磁鐵能吸住門上的鎖,有的在相互玩磁鐵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塊磁鐵能牢牢地吸在一起……
由上可見。給幼兒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比教師的講解示范更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究欲望,讓幼兒主動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
二、評價機制上鼓勵多一些,限制少一些
幼兒的自我意識處于萌芽階段,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因此,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多運用激勵性語言,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究行為。例如,“你試試看”“你能行”“大膽想一想”等鼓勵性語言,能表明教師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tài)度,為幼兒營造寬松、愉悅的探索氛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要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边@充分表明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在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不可替代幼兒的探究,也不可直接控制,而應給予鼓勵和引導;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面對幼兒操作中的失敗,不要馬上糾正,而是要相信他們有能力認識和糾正自己的錯誤。
在一次“物體的沉浮”教學中,我為幼兒準備了水、釘子、積木、塑料、橡皮泥、泡沫、鐵皮、紙等材料,讓孩子們操作。孩子們在探究時始終停留在“哪些物體是沉的”“哪些物體是浮起來的”這一知識層面。我進行鼓勵:“誰能想辦法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或者是讓浮起來的物體沉下去呢?”孩子們開始了新的探究活動。有一個孩子把鐵皮輕輕地放入水面,鐵皮沉下去了;他又把鐵皮變彎放入水中,還是沉下去了;最后他把鐵皮做成了船,放入水中,終于浮起來;他又嘗試著將鐵釘放人船內(nèi),船還是浮著。還有的孩子把橡皮泥搓成細條放入水中,橡皮泥沉入水底;看到橡皮泥沉下去了,他把橡皮泥做成了一個皮球,但它還是沉下去了;接著他把橡皮泥做成了小船,它終于能浮在水面上了,孩子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究,獲得了寶貴的知識和經(jīng)驗??梢?,幼兒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導”,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幼兒“想操作”“去操作”“會操作”,教師應成為幼兒自主探究的“促進者”,鼓勵幼兒進行自主探究。
三、課堂互動上交流多一些,結(jié)論少一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支持、鼓勵孩子參與交流活動?!痹诳茖W探索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的交流討論創(chuàng)造條件,使幼兒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不斷鞏固、加深和擴展自己已獲得的經(jīng)驗。
在一次“物體的降落過程”實驗中,我是這樣引導幼兒進行討論的:“在實驗中,你發(fā)現(xiàn)哪些材料,哪些形態(tài)的物體降落得慢一些,哪些物體降落得快一些?”孩子們普遍認為,羽毛、自制降落傘、棉花團等降落得慢一些,明信片、畫紙、木塊降落得快一些。有一個孩子卻說:“把畫紙折成飛機后降落得要慢一些?!边€有一個小朋友說:“把棉花團撕成小片可以降落得很慢?!蔽易屗麄儊硌菔?,演示的結(jié)果驗證了他們的想法,這讓幼兒很是興奮??吹接變旱呐d趣這么濃,我借機提出問題:“我們今天的這些材料,哪些可以通過改變,讓它變得比以前降落得快(或慢)些?”通過討論和對討論結(jié)果的一些演示,幼兒知道:把物體變得輕、薄可以減慢它的降落速度;讓物體表面變大,也可以減慢它的降落速度。反之,則可以加快它的降落速度。這樣的討論,語言伴隨動作同步進行,同伴間的交流、討論有時是一種催化劑,在一次次的交流討論中,孩子們也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
四、探究方法上創(chuàng)新多一些,重復少一些
孩子的好奇心強,想象力也豐富,教師要重視幼兒科學活動中點點滴滴的想法和體會,因為其中或許就蘊涵著幼兒靈光一閃的智慧。如在一些實驗的操作方法上,有時幼兒會想到一些更簡便、更有效、更容易觀察的實驗操作方式。
記得一次讓幼兒做種子發(fā)芽的實驗,孩子們有的將種子插入泥土中,有的將種子放到水中,有的將種子扔進沙中,有的將種子藏到棉花里,有的將種子丟進石頭堆里,方法多種多樣。在觀察期間,孩子們每天都去照看自己種植的種子,并做仔細的跟蹤記錄。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孩子們發(fā)現(xiàn)不光是種在泥土里的種子可以發(fā)芽,種在棉花、水和沙子里的種子也發(fā)芽了,只是沒有種在泥土里的種子長得好,而種在石頭堆里的種子沒有發(fā)芽。由此幼兒總結(jié)出了:植物生長需要充足的陽光、水、空氣、土壤,而且還要有適宜的溫度。
可見,創(chuàng)新的探究方法對拓展幼兒思維有重要作用。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理想氣候”,引導幼兒自由地思考、感受、嘗試,并不斷鼓勵他們敢于創(chuàng)新、探索。教師不要對幼兒的異常舉動一笑了之,或做貶低性的評價,扼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而應該引導他們敢于變換角度去思考、實踐,從而保護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科學教育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科學教育的方法也是多元化的,教師不僅要教給幼兒科學知識,而且要讓幼兒掌握學科學的方法。筆者以為,如果我們能把握好上述的“四多”與“四少”做法,就能讓孩子們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增長智慧。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