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語文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A-0016-01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凡是教師不將現(xiàn)成的知識、結論直接教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親自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得出結論的,都屬于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具有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合作性等特點。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研究性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推行,它改變了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使語文教材的應用、課堂氛圍以及課堂評價都發(fā)生了變化。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知識水平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是權威的象征。教師手中握有一本權威的教參,對課文的分析,就是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教參的答案。在學生眼里,教師就是知識、真理的化身,提供問題的標準答案。對學生來說,教師是無所不知的。
在語文課堂的研究性學習中,對于教師的結論,學生可以提出疑問,也可以否定。課堂是師生之間平等互動的場所。這要求教師不要過多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直接告知他們結論,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向導。
隨著研究性學習進入課堂,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不能只重教學不重研究,不能再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中,與其他學科隔離。教師必須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更新與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主動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特別是必須具備敏銳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xiàn)、提出并解決問題。
二、引導學生自我探究
在常規(guī)的語文課堂中,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在課堂上,只有教師的“教”,沒有學生“學”的自由。學生對課文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也只會將它們存在心里,他們習慣于配合教師完成課文的分析,把“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當做獲得高分的法寶,他們往往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聽者”。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水平來設計研究的內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的學生從語言角度探究課文中比喻的特點,有的學生從課文人手研究作者寫作的心情,有能力的學生可探究朱自清的寫景散文的特點。研究的內容可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資料的收集、信息的加工,都離不開學生自己的活動,最終結論的得出也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成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場所。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特點,學生在課堂上更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他們在課外通過書店、圖書館、網(wǎng)絡查找資料,學習變得主動。由于時間和資源等因素的制約,學生憑個人的力量有時不能獨立完成研究性學習,這時就需要教師將他們引入集體的學習活動中去,可以是小組的配合、全班的配合、師生的配合,學生在討論、交流、切磋甚至爭論中解決問題,在與他人共同學習、分享經驗的過程中,養(yǎng)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
三、拓展教材內容
以往的課堂教學提倡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教參,教師和書本被置于教學活動的核心地位,“一本教參,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成為課堂的象征,教師按教材一篇一篇按部就班地教授。在研究性學習中,教材中的課文不再是不可更改的文本,教參不再是課堂的“指揮棒”。師生通過互動,在教材中挖掘出新的教學資源、新的教學內容。
例如,魯迅的《早》一課,對于寫作背景、作者性格愛好的解讀,學生需要廣泛搜集資料后才能進行分析,可以說,沒有充分地搜集材料,學生就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而要搜集這些方面的材料,就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局限于書本,必須延伸教材。
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新的使用理念。教師要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將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可以指導學生研究校園文化的不同表現(xiàn)與內涵,如“小學生的讀書情況調查”和“小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報告”;可以對江南水鄉(xiāng)文化進行研究,如“本地景區(qū)的楹聯(lián)賞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讓我們的整體課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課改發(fā)展的趨勢,教師要多實踐、多總結,形成一套可行的研究性學習指導方法。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