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何去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每位教師著重研究的課題.那么,如何突破難點呢?也許有人認為,只要舍得下工夫反復講解,講清講透,學生自然會理解.其實并不盡然.所謂難點,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來看,往往是學生難以理解、教師不容易講清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問題.對這些問題,有時教師在備課中要花較多的時間鉆研或參閱有關資料才弄清楚,要學生通過教師講解一兩遍就能接受,這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根據(jù)教學規(guī)律,并針對難點本身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筆者經(jīng)常用來突破難點的一些具體方法.
一、形象
將概念通過實物演示或圖像描述使其形象化,可以有效地突破難點.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我先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畫的△ABC,然后提問:“在如圖1的三角形路線中,從點A到點B的最短路線是A-C-B,同學們說對不對?為什么?”學生齊聲回答說“不對”并舉手要求講述自己的理由.一位學生回答說:“兩點間線段最短,正確答案應是A-B.”這位學生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贊同.我進一步問學生:“這反映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同學們能說出這個關系嗎?”學生經(jīng)過一番觀察、思考,完成了教學中的一個直觀過程.得到答案:“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接著,我拿出了長度分別為a=40cm,b=20cm,c=16cm的三根木棒,讓學生根據(jù)三角形的定義在黑板上演示,擺成一個三角形.結(jié)果上來演示的學生無論怎樣擺都不能擺成三角形,引起了下面同學的哄堂大笑.此刻,我追問學生:“a+c>b呀!為什么不能構(gòu)成三角形呢?請同學們重新審視原先的概括‘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學生又議論開了.有的學生拿著自己的三角板,向小組里的同學邊演示邊說理:如圖2所示,在△ABD中,在A、D兩點間,AB+BD>AD;在B、D兩點間,BA+AD>BD;在A、B兩點間,AD+DB>AB.還有的學生在紙上畫出三角形,結(jié)合圖形向其他同學講解自己的思維過程.我這一精心設疑,使學生在直觀過程中明白了原先根據(jù)“失之過寬”,必須修正為“三角形任何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從而深刻地理解了“任何”兩字的含義.這樣形象的教學,有效地突破了該部分內(nèi)容的難點知識.
圖1圖2
二、對比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不正確的概念與正確的概念進行對比,從而否定不正確的概念,肯定正確的概念.還可以對以前學生對這一問題時的種種錯誤理解做評價,使得講授有較強的針對性,這樣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另外,教師還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感性知識中捕捉那些有助于突破難點的事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里,學生對一月利潤為2500元,三月份利潤達到3000元,求這兩個月平均月增長率是多少?
分析過程:
一月:2500元.
二月:2500+2500x=2500(1+x).
三月:2500(1+x)+2500(1+x)x=2500(1+x)2.
最后學生對得到的方程“2500(1+x)2=3000”不理解,因此我先說了一個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學校去年招收了800名學生,今年招收了1200名學生,今年和去年相比增長率是多少呢?學生搶著回答:“50%.”然后我換另外一種問法:學校第一年收100名學生,假設增長率是50%,那第二年收多少?學生答:150=100×(1+50%).那第三年呢?學生答:225=150×(1+50%),那增長率變?yōu)槎嗌倌兀窟@時學生恍然大悟.這個例子對學生可以引起相似性的聯(lián)想.引導學生利用已知去探求新知未知,誘使學生思維進入創(chuàng)造性活動之中,這樣便能使學生較容易地進入一個新知識領域.
三、剖析
難點之難主要是認識跨度大,這是就認識的全過程而言的.倘若對認識的全過程加以剖析,不難發(fā)現(xiàn)難點也會循序漸進地一步一步地被突破.但這一點在教材中往往不能反映出來,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已知情況,按認識程序?qū)㈦y點分成若干認識跨度不大的臺階,步步逼近直至攻下來.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時,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sinx、tanx、cosx、cotx是函數(shù)的同時,卻對比較sin32°、tan76°、cos75°、cot11°的四個函數(shù)的大小排列感到困難重重,于是我先第一步讓他們思考sin32°、cos75°的大小.學生答:sin32°>cos75°;第二步考慮:tan76°、cot11°的大小.學生答:cot11°>tan76°;第三步考慮:sinx、cotx最大值是多少?學生答:1.第四步思考:tanx、cotx為多少度時值是1?學生答:45°.結(jié)合上面四步,學生馬上得出cot11°>tan76°>sin32°>cos75°.
上述方法應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前提下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加以采用.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都既要放得開,又能收得攏;既要把問題說清楚,又不要使學生留下錯誤或不正確的印象.
總之,數(shù)學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學生應當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兩者通過對話和交流實現(xiàn)課堂中彼此之間的互動,只有教師用適當?shù)姆椒▉硪龑W生積極參與才能使教學難點被學生吸收、消化和接納.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