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知道,解完一道題之后,并非萬事大吉,還應注意及時總結,認真反思。如,解對時,是怎樣思考的?對今后的學習有什么啟示?解錯時,錯在何處?今后應吸取哪些教訓?以便鞏固學習成果,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解題后的反思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作些分析探討。
一、反思錯誤所在
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中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最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內容,最容易遺漏的步驟等,幫助學生及時總結歸納應該注意的事項,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辨析思維能力。
【例1】 一盞接入電路中的電燈,當開關閉合后,燈絲正常發(fā)光,燈絲發(fā)光時的電阻與開關閉合前相比較( )。
A.不變 B.變小 C.變大 D.無法確定
錯解:A
辨析: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取決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及溫度,大部分導體的電阻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燈絲就是這種導體,所以正確選項應是C,錯選A是因為忽視了導體電阻與溫度的關系。
圖1
【例2】 有兩根完全相同的條形磁鐵,在不同的磁鐵
上吸引著兩只小鐵釘,如圖1所示,如果這兩個磁鐵從遠
處相互靠近并接觸,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錯解:當兩磁鐵逐漸靠近時,兩鐵釘尖端向兩側分開;當兩磁鐵接觸時兩鐵釘不會掉下。
辨析:當兩磁鐵在遠處時,兩鐵釘被磁化,其尖端分別為N極,S極;當兩磁鐵逐漸靠近時,由于異名磁極相互吸引,兩鐵釘尖端靠近,連成一體;當兩磁鐵接觸時,兩鐵釘將同時掉下來,因為磁鐵的兩極是異名磁極,互相接觸后,兩根磁鐵就拼成了一根磁鐵,接觸部分變成了這根磁鐵的中部,磁鐵中部的磁性最弱,鐵釘受到的重力大于磁鐵吸引力,因而鐵釘下落。
啟示:事實上,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解題后及時查漏補缺和耐心查找錯誤原因的良好習慣,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提升解題的準確性和正確率。
二、反思一題多解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對于同一個問題,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