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探討了電腦屏幕文本呈現(xiàn)方式、認知風格及自我感受對大學生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短時間內,有經(jīng)驗被試電腦屏幕短篇素材的閱讀成績略優(yōu)于紙質閱讀成績,其中滾屏、折疊成績較優(yōu),超鏈、換頁次之;認知風格與電腦屏幕閱讀成績呈顯著相關;盡管自我感受不佳,在短時間內,其對有經(jīng)驗被試電腦屏幕短篇素材閱讀成績的影響并不顯著。
[關鍵詞] 呈現(xiàn)方式; 認知風格; 自我感受; 大學生; 電腦屏幕; 閱讀成績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一、前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以數(shù)字化方式呈現(xiàn)的閱讀材料。2011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fā)布的“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1]顯示,2010年我國18周歲~70周歲國民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32.8%;有18.1%的國民通過網(wǎng)絡在線閱讀。電腦屏幕文本閱讀作為網(wǎng)絡在線閱讀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影響因素逐漸為人們所關注。近年來,心理學、教育學、人因學( Human Factors)和人類工效學(Ergonomic)等領域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
已有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關注外部因素(如電腦屏幕的文本呈現(xiàn)方式與格式等)對閱讀效果的影響。Andrew等人(1988)[2]借助有序散列表,對大學生超文本、滾屏、折疊等三種文本呈現(xiàn)形式的閱讀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滾屏的閱讀效果優(yōu)于折疊與超文本,但如果超文本輔以導航,效果將得以改善。當采用中文閱讀材料時,Hwang等[3]發(fā)現(xiàn)水平排列的文本以自下而上滾動的方式顯示引起了比頁式更多的疲勞。朱海(1996)[4]綜述了國內外對換頁式(Page Method)、滾動式(Scrolling Method)、快速序列式(PSVP,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移動式(Moving Text)和超級文本(Hypertext)的研究,認為從英文材料得到的結果不能完全推廣到中文信息的顯示中去,有必要作一些中文文本的VDT(視覺顯示器)的顯示研究。還有不少學者[5][6][7]對電腦屏幕文本格式、時間等對閱讀效果的影響作出了探討。另一類研究嘗試從閱讀者的自身特點解釋影響閱讀效果的原因。張智君(2004)[8]等認為被試網(wǎng)絡使用經(jīng)驗可掩蓋認知風格的效應;劉儒德等(2004)[9]對網(wǎng)上閱讀與紙面閱讀行為進行了對比調查,認為由于閱讀目的、內容以及感知上的感受,在紙面閱讀中心理卷入水平要高于網(wǎng)上閱讀。目前已有的研究或從外部、或從內部探討影響電腦屏幕閱讀效果的因素,但班杜拉(1987)的“交互決定論”[10]提示人們,行為、個體(主要指認知和其他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都是作為相互交錯的決定因素發(fā)生作用的,且這些決定因素雙向地相互影響。因此,有必要從環(huán)境(外部特征)、個體(內部特征)及其共同作用的角度討論對閱讀行為及其結果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電腦屏幕文本呈現(xiàn)方式、認知風格及自我感受對大學生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以實證方式探討以下三個問題:電腦屏幕文本呈現(xiàn)方式是否影響電腦屏幕閱讀成績?大學生的認知風格是否影響電腦屏幕閱讀成績?大學生電腦屏幕閱讀自我感受是否影響電腦屏幕閱讀成績?
本研究中電腦屏幕文本呈現(xiàn)方式特指換頁、滾屏、折疊、超鏈接等四種形式。換頁式顯示指閱讀時敲一鍵或點擊相應按鈕換一新頁,這種顯示方式是紙質顯示的直接翻版;滾動式顯示即文本從下向上按一定速度逐行滾動顯示,閱讀者通過按鍵或鼠標控制顯示速度;折疊指部分閱讀內容在當前頁被隱藏,閱讀者通過點擊按鈕或熱區(qū)實現(xiàn)隱藏內容的打開或收起;超鏈接指信息結點間建立一個非線性網(wǎng)絡,閱讀內容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允許閱讀者從當前位置直接切換到鏈接所指向的位置。
(二)實驗材料、儀器與實驗程序
從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編制的國家職業(yè)漢語能力測試(ZHC)試卷ZHC-A06C12X、ZHC-A06C14X、ZHC-A07C15X中抽取25道題目,題目為一小段語料(篇幅在50~150字)帶一個問題,測查閱讀歸納或閱讀推理能力,題目難度系數(shù)為0.7~0.9之間,平均難度系數(shù)0.77;區(qū)分度0.4~0.8之間,平均區(qū)分度0.49。換頁、折疊、滾屏、超鏈接、紙質,每種類型各5題,依據(jù)ZHC提供的參考時間,每種類型答題限時6分鐘。電腦屏幕顯示材料以Dream waver 8.0編寫,文字格式為宋體、五號字,行間距1.5倍行距(滾屏中為增加滾動的幾率,將行間距調整至2倍以上)。統(tǒng)一使用聯(lián)想L194WD液晶顯示器呈現(xiàn)電腦屏幕閱讀內容,屏幕比例16:9,設置為32位真彩色,1024×768像素,顯示比例150%。紙質文本格式同上,上下頁邊距2.54厘米,左右頁邊距3.17厘米,以A4格式紙張輸出。要求被試將所有閱讀測試答案寫在答題紙上。采用北京師范大學孟慶茂等改編的《鑲嵌圖形測驗》[11]測量被試認知風格。自編《電腦屏幕閱讀自我感受問卷》,共11題,每題為一句描述進行電腦屏幕閱讀時可能的感受,以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呈現(xiàn)。秒表一個,紅色鉛筆89支,要求被試全部用紅色鉛筆完成鑲嵌圖形測驗。
被試為某本科高校89名大二學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49名。實驗采用被試內設計。第一步將被試隨機分成5組,4組18人,1組17人;五種類型題目按拉立方平衡排序,5組被試分別完成電腦屏幕閱讀和紙質閱讀測試;為消除記憶效應給測試帶來的干擾,每種類型的測試結束后,主試控制屏幕,播放1分鐘自然風景圖片。閱讀限定在30分鐘內完成,當場收回全部閱讀材料及答題紙。第二步要求被試完成《鑲嵌圖形測驗》和《電腦屏幕閱讀自我感受問卷》。前者完成時間約18分鐘,后者答題過程約8分鐘,當場回收全部問卷。數(shù)據(jù)結果用SPSS 17. 0統(tǒng)計分析。《鑲嵌圖形測驗》分數(shù)以第二、第三部分中正確畫出指定的簡單圖形總數(shù)記分。每題一分,滿分20分,并把被試的原始分數(shù)轉換成標準分數(shù),其值越大,表示場獨立性越強;反之,其值越小表示場依存型越強。為避免誤差,記分由研究者一人擔任,統(tǒng)一評分標準。
三、結果與分析
(一)呈現(xiàn)方式對成績的影響
89名大二學生的五種呈現(xiàn)方式閱讀成績的描述統(tǒng)計差異分析結果(見表1)表明:電腦屏幕閱讀平均成績略優(yōu)于紙質閱讀成績,電腦屏幕閱讀平均成績3.99,紙質閱讀平均成績3.75。對各呈現(xiàn)方式閱讀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后發(fā)現(xiàn):電腦屏幕閱讀成績與紙質閱讀成績間存在顯著差異,P=0.03﹤0.05;滾屏閱讀成績與紙質閱讀成績存在高水平顯著差異,P=0.01﹤0.05;折疊閱讀成績與紙質閱讀成績差異水平處于臨界狀態(tài),P=0.05;換頁閱讀和超鏈接閱讀成績與紙質閱讀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
(二)認知風格對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的影響
被試的認知風格成績,按從低到高排序,分別取30%的低分代表場依存,30%的高分代表場獨立,比較不同認知風格被試的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的差異,結果見表2。場獨立者的成績高于場依存者,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1)。
(三)被試電腦屏幕閱讀自我感受的統(tǒng)計描述
對被試電腦屏幕閱讀的自我感受進行調查,結果詳見表3??傮w而言,被試更認可紙質文本的閱讀體驗,而電腦屏幕閱讀感受不佳。如提及“電腦屏幕文本閱讀更能幫助我建立整體性概念”、“在電腦屏幕文本閱讀中更容易提取信息”、“更容易理解電腦屏幕呈現(xiàn)的內容”、“我更喜歡在電腦屏幕上閱讀文本”時,表示“比較不同意”的分別是53.49%、47.67%、52.33%、45.35%。
(四)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的自我感受和認知風格與電腦屏幕閱讀成績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為進一步了解三者之間的關系,確定各個變量對因變量的貢獻值,以自我感受、認知風格為自變量,電腦屏幕閱讀成績?yōu)橐蜃兞?,利用逐步回歸法進行分析;經(jīng)系統(tǒng)逐步將各個變量移除方程,結果只有自我感受2與認知風格對電腦屏幕閱讀成績有顯著的獨立貢獻 (P<0.05),而保留在回歸方程中,其他變量因沒有構成對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的顯著的獨立貢獻被剔除。最終的標準化預測方程模型為:Y(電腦屏幕閱讀成績)=7.326+0.777X1(自我感受2)+0.114X2(認知風格)。結果說明,在11個自我感受指標中,只有“滾動屏幕要求目光持續(xù)追蹤文本信息,容易產生視覺疲勞這一點”進入回歸方程,系數(shù)為0.777,而其他10個自我感受未進入回歸方程。
四、討 論
之前的研究曾對比VDT與紙質文本閱讀效果,結論多為二者差異不明顯(Muter, 1982;[12]Oborni,1988[13]等),而本研究的結果為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略優(yōu)于紙質閱讀成績,原因可能在于被試、顯示設備、測試材料及測試時間的差異。第一,被試使用經(jīng)驗可能覆蓋電腦屏幕顯示帶來的認知干擾。Brian Hess 的個案研究[14]說明,被試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運用計算機的經(jīng)驗越少,在閱讀過程中的遇到的干擾性信息就越多。訪談得知,本研究中被試多出生于1992年前后,多于小學三年級開始系統(tǒng)學習信息技術,具備豐富的使用經(jīng)驗,是名副其實的“數(shù)字土著”。有研究者曾總結“數(shù)字土著”的特征:[15][16]“喜歡隨機進入(如超文本)”、“網(wǎng)絡上工作時他們發(fā)揮得最好”等,這些特質可能使得他們在電腦屏幕閱讀測試中表現(xiàn)突出。第二,較之早前研究所使用的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LCD(液晶顯示器)顯示質量更高,由于LCD每一點在收到信號后就一直保持那種色彩和亮度,恒定發(fā)光,因此畫質高且不閃爍,從而可降低視覺疲勞。第三,測試材料為漢字,漢字是“表形”文字,而國外研究多以“拼音”的英文為測試素材,二者在認知過程中的差異也可能導致本研究結果與之前國外研究有所不同;此外,本研究采用的短篇語料(題干、題項250字左右)對思維的連貫性、持續(xù)性要求不高,不易導致認知負荷。第四,本研究測試時間為30分鐘,有研究表明,[17]學生在剛開始學習的30分鐘內,生理機能水平處于上升期, 精力充沛,機體能量消耗不多, 一般不會產生疲勞。此時,較之紙質閱讀,電腦屏幕閱讀可能帶來的額外生理疲勞也尚未出現(xiàn),因此不會影響閱讀成績。
比較電腦屏幕呈現(xiàn)的四種形式,滾屏閱讀成績最優(yōu),盡管之前的研究(孫悅亮,2006)認為滾動動作對閱讀來說是干擾,翻屏時文本內容有跳動感,造成眼睛疲勞或跟蹤失敗,但本研究認為,在一定時間內(30分鐘)、一定量(250字左右)的語料環(huán)境下,滾屏中適當?shù)臐L動動作及目光追蹤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力,進而促進提取信息、加深理解;同樣的理由亦可用來解釋折疊成績的次優(yōu)。而換頁中,因為缺少以上線索,減少了進一步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超鏈接中過多的點擊動作及文本中過多的鏈接層,則容易使被試迷向或是產生認知負荷,最終影響閱讀成績。
有研究表明,在超文本閱讀中場獨立性個體的績效一般優(yōu)于場依存性的個體(Korthauer等,1994[18];Kim,2001[19])。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以上觀點,認為認知風格不僅與超文本閱讀效果相關,還可能影響換頁、滾屏、折疊中的閱讀效果。此外,自我感受不佳,可能緣于電腦屏幕閱讀較之紙質閱讀在可靠性、真實感、手感、疲倦感、操作便利等感知特點上的差異;[20]本研究結果表明自我感受與成績基本不相關,可能是因為“自我感受調查”是圍繞平時電腦屏幕閱讀體驗展開,而成績來源于短時間內短篇語料的閱讀測試,這說明時間短、語篇短及經(jīng)驗豐富可能掩蓋了自我感受不佳給閱讀測試帶來的負面影響。
“盡管不喜歡,但短時間內閱讀短篇素材的成績還不錯”,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這一現(xiàn)象帶來的啟示。第一,“短時間內閱讀短篇素材的成績還不錯”再次佐證了“微學習”的意義與可能。隨時隨地借助便攜設備展開閱讀,小片段、個性化、多媒介、短時間[21]的“微學習”已帶給學習方式一次飛躍式革命,但只有對主體、內容、方式及載體等作持續(xù)研究,才可能實現(xiàn)“微學習”的“簡潔而不簡單”。第二,“不喜歡”再次使人們反思學習者與技術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技術觀[22]認為“技術就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fā)展,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掌握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產生的勞動經(jīng)驗、方法、技能和工具的有機綜合體”。技術的利用與開發(fā)應該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面、全體和個性發(fā)展為終極目的,如果只是片面強調技術的先進性而忽略其利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忽視用戶的體驗及感受,最后只能導致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所描述的“不是人控制技術,而是被完全束縛在技術的框架中……自覺和不自覺地按照技術的需要去行動”。[23]今天的“不喜歡”在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多負面影響,但極有可能為未來可持續(xù)的高效學習制造壁壘。技術開發(fā)者和教學設計者應及時更新對學習者起點水平、認知風格、自我感受等學習特征的認識,應使技術應用走向“用技術學習”(Learn with IT),讓技術作為學習者能把控的、支持學習發(fā)展的工具,既要充分發(fā)揮技術的優(yōu)勢功能,又要使學習者回歸主體地位。[24]
五、結 論
(一)短時間(30分鐘)內,有經(jīng)驗被試的電腦屏幕短篇素材閱讀成績略優(yōu)于紙質閱讀成績;其中滾屏、折疊成績較優(yōu),超鏈、換頁次之。
(二)認知風格與電腦屏幕閱讀成績呈顯著相關。
(三)盡管自我感受不佳,在短時間(30分鐘)內,其對有經(jīng)驗被試的電腦屏幕短篇素材閱讀成績的影響并不顯著。
六、研究展望
國內外對VDT文本閱讀效果影響因素的研究尚在進行中,本研究僅探討了呈現(xiàn)方式、認知風格、自我感受對短時間內電腦屏幕短篇素材閱讀成績的影響,但不同個體特征(年齡、學歷、個性等)、不同載體(Ipad、手機等閱讀終端)、不同文本類型等對電子文本閱讀效果的影響如何?有待進一步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十大結論[EB/OL].(2011-04-24)[2011-05-11].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4/24/c_121341147.htm.
[2] A.F. Monk, P. Walsh, A.J. Dix.. A Comparison of Hypertext, Scrolling and Folding as Mechanisms for Program Browsing[A].D.M. Jones, R. Winder (Eds.), People and Computers IV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421~436.
[3] S.L. Hwang, M.Y. Wa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hinese Information Displays on VDTs [J]. Human Factors,1988,(30):461~471.
[4] 朱海.文本閱讀工效及其影響因素[J].人類工效學,1996,2(2):53~56.
[5] [8] 張智君等.信息呈現(xiàn)方式、時間壓力和認知風格對網(wǎng)上學習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4,31(2):228~231.
[6] 姜麗紅.電腦屏幕與紙面呈現(xiàn)載體對大學生閱讀效果的影響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7] 李潔.不同呈現(xiàn)方式對大學生電腦屏幕閱讀成績的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9] [20] 劉儒德,等.網(wǎng)上閱讀與紙面閱讀行為的對比調查[J].電化教育研究,2004,(5):28~31.
[10] 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8~361.
[11] 孟慶茂,常建華.關于《鑲嵌圖形測驗》評分方法及部分常模的修訂[A].謝斯駿,張厚粲.認知方式——一個人格維度的實驗研究[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278~280.
[12] Muter, Latermouille SA, etal.. Extend Reading of Continuous Text on Television Screen[J].Human Factors,1982,(24):501~508.
[13] Oborni DJ, Holton D.. Reading from Screen Versus Pap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J].Man-Machine Studies,1988,(28):1~9.
[14] Hess B.. Graduate Student Cognition during Information Retrieval Using the World Wide Web: A pilot study[J].Computers and Education,1999,33:1~13.
[15] Marc Prensky.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EB/OL].(2009-09-04)[2011-03-21].http://www.marcprensky.com/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0-%20part1.pdf.
[16] Marc Prensky,胡智標等.數(shù)字土著數(shù)字移民[J].遠程教育雜志,2009,191(2):48~50.
[17] 馬勇,等.對學習疲勞問題的初步探討[J].醫(yī)學教育,1990,84(6):32~35.
[18] Ralph D. Korthauer, Richard J. Koubek..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Cognitive Style, and Structure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ypertext Tas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1994,6(4):373~390.
[19] KIMKS.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Effects of User and Task Variabl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1,23(3):233~255.
[21] 陳維維,李藝.移動微型學習的內涵和結構[J].中國電化教育,2008(9):16~19.
[22] 李康.論教育技術領域中的哲學觀[J].電化教育研究,2000,83(3):3~6.
[23] 殷登祥.科學技術與社會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2.
[24] 鐘志賢.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理論基礎:心理學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1,293(6):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