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 識圖能力 主題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A-0084-02
圖形是數(shù)學語言的基本形式,它不僅能夠呈現(xiàn)直觀的空間關系,也能揭示復雜的數(shù)學原理,因此對于數(shù)學學習者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內容雖然淺顯易懂,教材編排圖文并茂,教輔資料推陳出新,但是如果學生不能正確解讀圖形及圖片的信息,在解題時就會不知所措、漏洞百出。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如何加強學生的讀圖指導,變“囧”圖為“通途”呢?
一、用好教材主題圖片,輕松快樂學習數(shù)學
主題圖,也稱情景圖,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shù)學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主題圖富于濃厚的生活氣息,不僅會使學生感覺親近自然,而且也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主題圖具有直觀性、現(xiàn)實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所選材料直接來源于生活,因此能激發(fā)學生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例如,在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平移和旋轉》(蘇教版)一課的教學中,教材第24頁的主題圖是火車、電梯和纜車的運行圖片。其中教材的講解是:它們的運動是平移,而電扇的風葉、螺旋槳、鐘擺的運動是旋轉。這些電氣、設備或物品的運動方式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借助于主題圖,學生也能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其運動的特點,平移就是整體一起沿著某個方向移動,而旋轉是圍繞某一點動。如果教師再加以點撥和分析,學生就很容易把這些知識點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從而更好地把握兩種不同運動形式的特征。
二、注重圖表語言描述,成功實現(xiàn)思維遷移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直接從圖中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由于年齡偏小,注意力不集中,觀察圖形時難免出現(xiàn)走馬觀花,不能正確理解圖示含義的情況。因此,教師要通過語言的形式加以引導。
如下圖,小明的身高是1米,下面這棵樹大約有( )米.
A.2米 B.4米 C.6米 D.8米
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在讀圖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老師建立一種讀圖模式,學會有條理地表達圖意。如上題,小明身高1米,那么一棵樹的高度相當于幾個小明的身高呢?大家可以用線段圖將小明身高和樹高進行對比……
又如,張叔叔每天都要沿著操場跑步,下面是他三天所跑的路程(米)統(tǒng)計圖:
(1)張叔叔哪一天跑得最多?跑了多少米?
(2)張叔叔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跑的米數(shù)和第三天比第二天多跑的米數(shù)一樣多嗎?
讀題:圖表的橫軸和縱軸代表什么意思?張叔叔哪天跑了多少米,要看哪個數(shù)軸?張叔叔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跑的米數(shù)要做什么運算?
三、加強讀圖方法指導,把握圖形解題關鍵
1.改變圖形位置,提高學生辨識圖形能力
圖形具有醒目直觀、感染力強的特點,在借助圖形講解數(shù)學概念時,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有限,因此在認知上容易產(chǎn)生片面性。以介紹直角三角形為例,很多學生熟悉了如下圖的A、B圖是直角三角形,而對于C三角形則容易判斷失誤。因此,教師應抓住圖形本質,通過改變圖形位置提高學生辨識圖形的能力。
2.加強圖形變化,掌握圖形之間內在聯(lián)系
“圖形變換”是幾何圖形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要求運用平移、旋轉、翻轉、割補等合理變換來解決的問題時有出現(xiàn)。例如,在學生學習有關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圖形的割補、畫輔助線等方法自行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以便掌握圖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遵循認知規(guī)律,提升圖形識讀綜合水平
任何復雜的幾何圖形都可以分解為簡單的圖形。在指導學生識圖時,教師要遵循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的原則,層層深入,不受干擾因素的影響,去偽存真,通過圖形變換,抓住圖形本質,才能使解題思路柳暗花明。
例題,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a,以A為圓心,AB為半徑作弧,以D為圓心,CD為半徑作弧,求陰影部分面積。(如圖A)
解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陌生”的圖形(指圖A陰影)通過作輔助線的方式轉化為學生所熟悉的圖形(如圖B),然后將1/2陰影部分翻轉得到圖C,最終得出計算公式如下:
這樣識圖的過程,就是通過圖形的分割與變換,將陌生圖形轉化為熟悉圖形的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圖形的認知規(guī)律,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
總之,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從直觀的圖形、圖片中獲取數(shù)學信息,努力將形象思維轉化為數(shù)學思維,在把握圖形本質的同時,勤于練習和思考,讓圖形語言融入到數(shù)學活動中來,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
(責編 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