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有效引導 疏導 點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A-0050-02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圍繞學生進行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提高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學習能力,打造高效的課堂。
一、在認知沖突處引導
根據(jù)建構主義的理論,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的同化和異化新知,實現(xiàn)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當學生接觸的新知與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發(fā)生沖突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時候是教師進行思維點撥和引導的關鍵時刻,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導,指導學生思維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實現(xiàn)對新知的同化和異化。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教學時,學生對在數(shù)中加入字母很難理解,很難突破從數(shù)字加運算符號的式子過渡到帶字母的運算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先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姐姐比小華長2歲,問小華在1歲時,姐姐是幾歲?”
生:1+2=3,姐姐3歲。
師:小華2歲時,姐姐是幾歲?
生:2+2=4,姐姐這時是4歲。
師:假如小華是固定的歲數(shù),姐姐是幾歲呢?
生:假如小華是12歲,則姐姐是14歲。
生:假如小華是16歲,則姐姐是18歲。
學生顯然是誤解了教師的意思,如果學生繼續(xù)這樣的思考,就無法實現(xiàn)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共性的提升了。因此,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再一次的點撥。
師:同學們,在這里,假如小華的年齡是某一個固定的數(shù),我們能不能用文字來表達姐姐的年齡呢?能寫出式子嗎?
生:姐姐的年齡=小華的年齡+2歲。
師:如果這樣表達姐姐的年齡方便嗎?我們可以怎樣把這個式子簡化呢?
生:我們可以用字母a表示小華的歲數(shù),那么姐姐就是a+2歲了。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開始一下子很難理解帶有字母的式子,教師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學生的認知沖突處進行有效引導,孩子們便一步一步地從個別上升到共性,構建新知。
二、在思維歧途處疏導
小學生思維非?;钴S,但很容易受到暗示,看問題往往局限于一點而很難轉彎。在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經常會偏離方向,也就是誤入了思維的歧途,南轅北轍,在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有效的點撥,將學生引入“正途”。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時,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導的。
師:小朋友們,下面我們一起來復習能被2、5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好嗎?
生1:在個位上是偶數(shù)的數(shù),能夠被2整除。
生2:在個位上是0或5的數(shù),能夠被5整除。
生3:能被2、5整除的數(shù)必須滿足個位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師:很好,大家掌握得很扎實。那么,我們能不能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呢?
學生開始分組探究,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這時,教師詢問學生是怎么進行研究的。學生說,根據(jù)上一課的方法,他們發(fā)現(xiàn)個位上能被3整除的數(shù)不一定都能被3整除。原來,學生是受到已有知識和方法的負遷移作用,使思維走入了歧途。教師及時引導:“既然從個位數(shù)的關系上無法得出結果,那能不能從整個數(shù)的關系上去探究呢?現(xiàn)在請大家找出能被3整除的數(shù),再進行探究,看有什么特征?!苯涍^教師的引導,學生走上了探究問題的正確途徑,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三、在觀點分歧時點撥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上,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之間會存在思維上的分歧,對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在這個時候,教師的作用應該是順水推舟,引導學生的正確思考,使不同的觀點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真理的凸顯。
例如,一位教師在上《重疊》這課時,出示了以下例題:假如我班有6人是學校少先隊干部,有10人是班干部,其中有3人既是少先隊干部又是班干部,請問我班是學校少先隊干部和班干部的共有幾人?學生先進行探究,并列出算式,然后進行匯報。
學生中主要有以下三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觀點:6+10=16(人);第二種觀點:(6+10)-3=13(人);第三種觀點(6+10)+3=19(人)。對于這三種答案,學生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于是教師進行了引導。
師:認為6+10=16的同學請說說理由。
生1:少先隊干部6人,班干部10人,合起來就是16人。
生2:不對不對!那還有3個人既是少先隊干部又是班干部的,所以應該是再加3人,一共是19人。
師:大家認為這兩位同學誰說的是對的,請舉手表態(tài)。
有的同學贊同生1,有的同學贊同生2,還有些同學雙方都不贊成。于是教師讓他們說說自己的觀點。
生3:我覺得6人和10人之中有3人是既是少先隊干部又是班干部的,所以應該減去,也就是(6+10)-3=13(人)。
師:那為什么有3人既是少先隊干部又是班干部就要減去3呢?
生4:因為在總共的16人中,有3個人是重復計算了兩次,所以要把重復計算的人數(shù)減掉。
師:是啊,說得真好!大家認為怎么樣?
經過這么一點撥,其他同學都恍然大悟了。
在這一節(jié)課上,教師針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三種不同的觀點,不作簡單的評價,指出誰對誰錯,而是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學生在這種思維的碰撞中,不斷提高對問題思考的廣度與深度,思考更加全面,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
總之,在數(shù)學課堂上,教師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及時進行引導,發(fā)揮好教師在課堂中的“導”的作用,推動課堂的不斷生成和發(fā)展,實現(xiàn)數(shù)學課堂的高效化。
(責編 韋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