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開課 亮點 相約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A-0012-01
針對當前一些公開課中存在的弊端,特級教師袁浩指出,公開課最好不要設計亮點,因為公開課的亮點不能被設計,而只能相約。我認為,公開課的亮點雖不能被設計,但確實存在,它就像一位睡美人一樣,需要我們喚醒,真誠地與她相約。那么,公開課中應如何與亮點相約呢?
一、要深刻解讀文本,讓亮點從教學內容中走來
語文教師一定要具備解讀文本的基本功。因為只有細讀文本,才能從中梳理并選擇那些具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而這些具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一個個亮點。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課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在細讀文本、了解蘇軾生平和古詩創(chuàng)作特色之后,選擇了兩個具有“教育價值”的教學內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這兩個教學內容,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古詩的藝術魅力,也感受到了詩人的人格魅力??梢?,深刻解讀文本自然能使教學內容成為一道風景、一個亮點。
二、要了解兒童心理,讓亮點從教師心性中走來
小學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一定要有“兒童意識”,并把它融入語文教學中,讓童聲、童心、童趣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得以體現,當學生真正成了兒童之后,課堂上必定會高潮不斷、亮點不斷。如教學課文《灰椋鳥》中的內容“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像在呼喚未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處所,與熟悉的伙伴會合”時,教師讓一對同桌進行角色扮演—— 一個扮演先回來的鳥,一個扮演后到的鳥;一個鳴叫和傾訴,一個應和。這兩名學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激發(fā)了全班學生的興趣,很多同桌之間不由自主地跟著他們或鳴叫或應和起來,課堂呈現混亂的狀態(tài)。但教師并沒有著急,而是耐心等待,等學生漸漸靜下來后,教師幽默地說:“謝謝同學們,你們讓我看到了一群熱鬧的灰椋鳥呢!現在,咱們再來一次,不過這次要先想好自己想傾訴的內容和應和的方式,演出自己的精彩,不能學剛才那兩位同學的,好嗎?”學生高興極了,想象與表達異常生動,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背誦這一部分內容,學生背得十分輕松。在這節(jié)公開課中,正因為教師了解兒童心理,與學生的心靈相通,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課堂是他們心靈的家園,因而他們的表現也讓課堂亮了起來。
三、要解放學習方式,讓亮點從學生自我中走來
公開課上,在選擇學生的學習方式時,教師往往顯得十分謹慎——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能讓教師有效駕馭課堂,有效控制學生。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的靈性和個性受到了限制,課堂上更多的是“設計”的精彩,而不是靈動的發(fā)揮,所以并不亮。因此教師只有大膽解放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讓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展開學習,他們才能投入十分的熱情,在享受學習的快樂的同時,讓亮點悄悄走來。如在學習課文《天鵝的故事》前,教師先公布了課堂上要探討的主題——老天鵝為什么令斯杰潘老人感動,并引導學生可以在課文中收集、體會相關的語言材料,可以查閱有關貝加爾湖或者天鵝的資料,也可以采用其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公開課上,學生的表現果然令人鼓舞:有的學生引用課文中的語言——“是的,但那(指打獵)是30年前的事了”“經過這沉重的一擊,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接著是第二次,第三次……”“這時,別的天鵝似乎被這一舉動驚住了”“從此以后,這支獵槍就一直掛在墻上,再也沒用過”來闡述;有的學生則采用話劇的表演方式再現了那場破冰戰(zhàn)斗,只見一名學生深情地朗讀課文,一群學生惟妙惟肖地表演;有的學生查閱了貝加爾湖和天鵝的資料……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始終參與其中,注意引導學生不游離于文本之外。事實證明,這種學習方式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且迎合了學生挑戰(zhàn)自我的心理特點,學生在學習中各顯神通,亮點自然接踵而來。
公開課的亮點不能被設計,因為亮點本來就存在。那么,公開課的亮點在哪里?在學生身上,在我們先進的教學理念中。因此教師只有擁有深厚的文本解讀能力、純真的兒童意識,站在學生角度勇敢地解放他們的學習方式,亮點才能向我們走來,進而走向教學的常態(tài)課。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