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語文課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作了簡單的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單地談了一些注意事項。
關鍵詞 語文課 研究性學習 思考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新的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在教育觀念上的改革,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由單純的“雙基”教學向培養(yǎng)學生能力轉變,由被動的教學方式向學生自主式、探索性學習轉變。研究性學習,是教育科學領域的一個嶄新的課題,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生的思想、教材的內容和社會生活,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等探究性活動,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它改變了過去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綜合運用知識的實踐機會,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或實施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全面推進和深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語文學科改革和發(fā)展的必然需要。
但是,也要看到,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沒有統(tǒng)一的目標,沒有統(tǒng)一的內容,沒有統(tǒng)一的教材,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尤其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自身的特長,創(chuàng)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就成為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這里我談談自己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點思考。
一、語文課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1)語文課研究學習打破了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模式。長期以來,語文課教學比較多地停留在“講、劃、背”低層次水平上,課本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唯一媒介,成為學生技能培養(yǎng)的唯一渠道。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偏重于單純的知識傳授,其基本形式是“教師上邊講,學生下邊聽”,把學生局限在課堂上照本宣科。而研究性學習運用在語文課中,其學習的內容、獲取信息的途徑、學習方法、活動時間、空間都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jù)提示和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所需信息,并且從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方法的運用到研究結果的表達都沒有固定的要求和答案,從而使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2)語文課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打開了封閉的課堂,課題的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愛好、特長,師生關系平等融洽,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語文課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校的實際,利用學校現(xiàn)有的資源為學生收集資料提供必要的條件。學生親自搜集、查找資料,進行分析、選擇、歸納、總結,這一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提高。
(4)語文課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課題都是緊密結合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生活實際問題而提出的,在課題的研究實踐中,學生深入社會去“思考”、“探究”、“體驗”、從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
二、語文課研究性學習的具體措施
1.共同選題,確立研究方向
新學期一開始,根據(jù)教學進度和教學時間,讓學生將要學的課文通讀一遍,要求每個學生就每個單元提出一到兩個研究課題,學生提出的課題可能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提出的研究課題進行匯總,然后認真審閱,精心挑選,從中選出學生普遍感興趣的課題。最后確定的課題宜小不宜大,要與學生的研究能力相適應。
2.親身體驗,小組合作研究
把一學期要研究的課題向學生宣布,然后把班級學生分成由5至6名學生組成的若干個研究小組,抽簽決定每個小組要研究的課題,并告知每個課題研究的截止時間。
3.教師指導,學生自主研究
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小組利用業(yè)余時間制定一份研究計劃書,包括研究主題、研究時間、研究內容、小組成員的分工、多媒體的制作、課堂交流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進行探索,通過網(wǎng)絡查找資料,訪談、問卷調查、試驗等方式搜集加工整理信息進行研究。
4.課堂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在這一階段,學生將獲得的信息進行是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或多媒體的形式加以展示,并進行講解,學生和教師分別給以評價。教師在評價中注重學生研究過程的評價,以肯定性鼓勵性評價為主,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三、語文課研究性學習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研究性學習僅僅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其它的學習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適度把握。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2)研究性學習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活動,其本質還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是專家、學者,不要強求他們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得一個突破性的成果(當然能創(chuàng)造出或發(fā)現(xiàn)新成果更好),而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觀察、思考、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3)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觀念,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要由傳統(tǒng)教學的傳授者轉變?yōu)檠芯啃詫W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要尊重學生,客觀地評價學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
[2]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