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模擬法庭實踐課在法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高校法律院系應明確模擬法庭實踐課課程定位,將其設置為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教育主管部門應修改“法學專業(yè)必修課目錄”;要以保證教學實效為標準,合理安排模擬法庭教學時間,適當增加課程的課時和學分;根據(jù)學校實際,加強師資建設,采取多種方案構建專業(yè)性強、多元化的模擬法庭教學團隊。
關鍵詞 模擬法庭 實踐教學 課程定位 課程設置 師資建設
模擬法庭最初來源于美國法學院中設置的“moot court”課程,本義是指法律學生為受訓而辯論虛構案例的一種虛擬法庭。我國法學界一般稱之為“模擬法庭”。本文所稱“模擬法庭”,是指一種專門的實踐教學活動。具體是指,為了培養(yǎng)法學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真實的法庭審判為參照,以設立虛擬法庭、模擬審判案件為內容的一種實踐教學活動。
模擬法庭課程應具備“專門性”。實踐中,“模擬法庭”活動還存在一種非課程模式,即專門的教學活動以外的一種選擇,體現(xiàn)為學生社團開展的“模擬法庭”課外活動,或者能獲得少量學分的“第二課堂”模式。這種模式,主要由學生自己組織和參與,隨機性強,甚至僅一部分同學能夠參加,不具備普遍性;充滿了表演的特點,充其量與演講和辯論比賽一樣,是一種普通的社會實踐;缺乏教師的專業(yè)和系統(tǒng)的指導,也欠缺嚴格的成績考核,不屬于教學活動,并非本文所指的“模擬法庭課程”,不屬于本文的探討范疇。
近年來,國內眾多法學專業(yè)院系相繼開設了模擬法庭課程,進行了許多有價值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教學成果,對于加強法律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但是,由于這門課程相對年輕,其課程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方案、成績考核等方面,還缺乏統(tǒng)一的、有體系的理論成果和實際做法,因此,對于該課程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工作,仍然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和改進余地。本文將結合我校《模擬法庭》實踐課的教學實踐,在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就模擬法庭的課程定位、學期和課時安排以及師資建設等三個方面,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一、模擬法庭的課程定位: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
探討模擬法庭課程教學,首先要明確模擬法庭的課程定位。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通常設置模擬法庭課程,一般是必修課,所有法學專業(yè)學生都參加模擬法庭訓練。而在我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中,模擬法庭僅被確定為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將其獨立為一門課程,但是實踐中各高校的做法呈現(xiàn)多樣化。綜觀諸多高校的模擬法庭教學,其課程的定位和設置大體有三種模式: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模式、專業(yè)選修課模式、與訴訟法同課模式。
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模式。許多法律院系把模擬法庭單獨設置為專業(yè)必修課程。如北方工業(yè)大學將“模擬法庭”作為一門專業(yè)必修課在第4學年開設,共計15學時,占0. 5學分。湘潭大學自2002年開始,將模擬法庭設為法學本科生的必修專業(yè)課,該課程總授課時數(shù)48課時,3個學分。貴州大學在法律碩士的培養(yǎng)中把模擬法庭作為一門選修課在研二的時候開設,學分 2 分,共計 32 學時。
專業(yè)選修課模式。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把“模擬法庭和其他社會實踐”合為一門“法律實務”課,列為法學本科的選修課。
與訴訟法同課模式。有一部分法學院并沒有把模擬法庭單獨設立課程,而是設置為理論教學課程的輔助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這類課程不單獨設學分,而是依附于其他的課程設立,主要是在訴訟法課程中安排部分學時。如廈門大學法學院把模擬法庭作為訴訟法學的一個教學內容,由訴訟法教師在課內安排,沒有相應的學分,只是在相關專業(y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由教師專門安排進行。實質上依附其他的課程設立,只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性教學活動。
我們認為,模擬法庭應當設置為獨立的法學專業(yè)必修課。理由如下:第一,模擬法庭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表演,或者僅僅感受庭審的氛圍,也不是僅僅為了體會訴訟的程序,而是具有綜合性的目的,將法律實體和程序知識,充分應用到模擬法庭實訓中,并獲得直觀感受、鍛煉職業(yè)能力。這就要求模擬法庭課程的教學活動必須規(guī)范、嚴格、充分、深入。只有將其設置為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訂立獨立的教學計劃和方案,并設置足夠的學時,規(guī)定嚴格的成績考核,才能實現(xiàn)上述目的。第二,獨立課程設置模式的優(yōu)勢。將模擬法庭列入教學計劃,規(guī)范性強,教學方案、教學大綱、教案等教學文件成為必備,教學內容上更加系統(tǒng)和科學,教師更加注重該課程教學和研究,學校方面的投入也會相應加大;相應地,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提高??傊?,獨立課程的設置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基礎和實踐能力。第三,其他模式存在明顯不足。專業(yè)選修課設置雖然靈活,但畢竟學分少,課時短,學生覆蓋面小,學生很難得到充分的鍛煉,不利于模擬法庭作用的充分發(fā)揮;選修課的地位較低,重要性差,對學生的吸引力差,也不利于教學隊伍對該課程教學研究的深化。模擬法庭教學依附于訴訟法課程的“與訴訟法同課模式”,由于課時的限制和專業(yè)知識結構的不足等原因,訴訟法教師更加關注訴訟程序,而實體法知識的運用、司法文書的撰寫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必然被弱化,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
把模擬法庭設為一門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程,在我國法律院系中尚屬少數(shù)。從我校開設這門課程的經(jīng)驗看,模擬法庭獨立成課,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并互相促進,在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其職業(yè)素質等方面的確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我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修改“法學專業(yè)必修課目錄”,將模擬法庭設置為專業(yè)必修課。從1999年起,教育部依據(jù)“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重應用”的原則,在只設一個法學專業(yè)的基礎上,將法學專業(yè)的課程劃分為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等三部分。其中專業(yè)課又分核心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當前,以法理學等16門核心課程為基礎形成了中國法學教育統(tǒng)一的課程設置。這一課程設置體系的不足是,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基礎而輕應用,偏重按部門法體系學習而忽視法律應用的綜合性,從而導致大量實踐性課程被排除在外。這是當前我國法學專業(yè)教育中學生實踐能力薄弱的基礎性原因。因此,應將模擬法庭作為專業(yè)必修課設置,在條件成熟時可討論進一步設置為核心課程的步驟。
二、模擬法庭的學期與課時安排:以教學實效為標準
為保證教學取得實效,模擬法庭課程的學期安排應當合理,課時要充足,否則其效果將大打折扣,甚至對其他教學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有的院系將模擬法庭設置在大一或大二,而此階段學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十分貧乏,致使模擬法庭成為一種表演,失去了教學意義。
模擬法庭的學期安排應以大三上學期或者下學期為宜。在大一或大二階段開設此課程基本是無意義的,因為模擬法庭的教學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之上。而對絕大多數(shù)院系來說,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四門基礎課程在前兩學年一般尚未修習完畢。而到大三學年,這一障礙已經(jīng)基本消除,特別是大三下學期,是開設此課程的最佳時機。當然,這還要以各學校的具體教學計劃為參考綜合考量。大四學年上學期,同樣并非開設模擬法庭的適當時間。從我國的現(xiàn)實考慮,結合學生學習的時間精力和積極性,考慮教學的實際效果,本學期學生其他方面的壓力增加,考研、就業(yè)任務來臨,不適合開設模擬法庭這樣需占用大量教學時間的實踐性課程。
模擬法庭的學時應適當增加。環(huán)顧當前各高校的教學計劃,即便是開設為獨立必修課程的學校,模擬法庭開設的課時太少,有的學校甚至僅開設32課時左右。只有充足的課時才能讓教師和學生充分地開展教學,全面檢驗和運用各門理論學科的學習成果,讓每組或每個學生均能得到實踐性的能力鍛煉,否則模擬法庭教學就純粹成為一種表演和過場。在我校的教學計劃中,模擬法庭開設64課時,本文建議還應適當擴大。當然,課時并不是越多越好,應當按照教學內容、學生人數(shù)等實際情況開設合理的學時。
三、模擬法庭的師資建設:專業(yè)性與多元化
獨立的專業(yè)必修課的地位,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師資配備。“專業(yè)性”與“多元化”是模擬法庭師資建設的必然要求?!皩I(yè)性”是指,模擬法庭的教師必須是專門的,而其必須是教學能力與實踐能力均突出、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學人才?!岸嘣笔侵福M法庭的教師應該是一支隊伍、一個團隊,不能是“孤軍作戰(zhàn)”。
當前部分學校模擬法庭師資不達標,包括一些本身師資薄弱的院校和將模擬法庭開設為選修課或與訴訟法同課設置的院校。模擬法庭教學綜合性強,實戰(zhàn)特點突出,需要教學經(jīng)驗和實踐經(jīng)驗同樣豐富的教師才能駕馭。教師應當對法學實體知識和訴訟程序均充分掌握,熟悉我國法院審判過程和律師實務,能對學生的庭審準備作充分指導,對庭審過程作全面掌控。這樣的高素質“雙師型”人才是法學專業(yè)教育的寶貴資源。
根據(jù)我校模擬法庭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本文建議,應構建專業(yè)性強、多元化的模擬法庭教學團隊,建立專門的課程組。根據(jù)不同學校的情況,可以采取兩種方案。第一方案,一名主講教師與多名輔導教師相結合,校外兼職“教師”為補充。第二方案,根據(jù)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的不同需要,平行設置多名任課教師。
第一方案中,主講教師必須是能掌控全局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學人才;根據(jù)不同案件的需要,可以在庭前準備、庭審指導、案件總結、作業(yè)批改方面配備不同學科方向的輔導教師,這樣能保證指導的專業(yè)性更強,也有利于教師團隊的協(xié)調合作,以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對于輔導教師,也應合理計算相應的工作量,以激勵其教學。校外兼職“教師”,是指可以聘請部分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參與教學或指導,讓學生加深對當前審判實踐的認識,也有利于改進模擬法庭教學中與實踐可能脫節(jié)之處。
第二方案中,要明確教師分工,加強協(xié)調。明確教師分工是這一方案的基本要求。按照民法(民法各門課程)、刑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等各部門法體系,配備多位教師,分別擔負相關案例的教學。這對每位教師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這一方案適合師資雄厚的法律院系。要加強教師間的協(xié)調。教學方案應共同協(xié)商確定;案例選擇避免重復;對教學計劃講解、訴訟程序操作、法律文書撰寫等內容,要協(xié)調一致,避免出現(xiàn)矛盾;學生分組要明確,避免出現(xiàn)遺漏;訴訟法專業(yè)教師要與其他教師合作,加強交流;在成績考核方面,要制定統(tǒng)一的考核評價標準,避免教師各行其是。當然,模擬法庭作為一門年輕的實踐課程,對教師們而言屬于新事物。教學經(jīng)驗需要從教學實踐中積累,教學能力需要在實踐中鍛煉。青年教師應當勇于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學或輔導任務。
四、結語
模擬法庭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模擬法庭教學是一項繁雜的任務。當前許多高校法律院系都在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我們建議,各院校應當做好教學資料的歸檔,整理教學文件,制作教學錄像,開展教學調查,編制指導手冊、案例集、教學講義或者教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完整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各校間開展充分交流,共同研究改進模擬法庭課程設置和教學工作,爭取使模擬法庭實踐課的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教學活動取得更大成效,推動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于曉麗,高云鵬.“模擬法庭”課程設置分析[J].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 4) .
[2]楊正華,鄧峰,曲妍.模擬法庭實訓課程設置研究——以貴陽學院模擬法庭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04(下)
[3]于曉麗,高云鵬.“模擬法庭”課程設置分析[J].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 4) .
[4]胡正昌,倪津,劉武榮.模擬法庭實踐課程的設置與完善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7).
[5]劉福泉.實戰(zhàn)型模擬法庭教學模式之構筑[J].長沙大學學報,2011( 4) .
作者簡介:
趙新,男,1983年11月出生,山東濰坊人,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