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治理特征與外部監(jiān)管約束是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兩大因素。本文從這兩方面因素入手,選擇了流通股比例、股權集中度以及獨立董事比例作為公司治理特征和會計師事務所更換頻率以及審計意見類型作為外部監(jiān)管約束,分析了這些因素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響。
關鍵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影響因素
內部控制缺陷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重要內容,這往往關乎著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在國內資本市場監(jiān)管體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似乎并沒有得到加強。2011年,監(jiān)管部門在上市公司中實施了內部控制實施路線圖,且根據(jù)《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上市公司要在會計年度中披露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以及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審計意見,這說明上市公司會計內部控制缺陷與管理層特征和外部審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內部控制缺陷的定義
從本質上來說,內部控制是企業(y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一項制度與行為規(guī)范。目前,對內部控制的定義有許多。據(jù)美國COSO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內部控制是一個由企業(yè)董事會、管理層以及下屬員工所實施的,目的在于為經營有效性、財務報告可靠性與合法合規(guī)性而提供保證的管理過程。
內部控制作為公司的一項基本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著一些問題與阻礙;而且即使制度落實非常到位,內部控制制度也并非至善至美的。當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問題時,這就表明了公司內部控制存在著缺陷。內部控制缺陷是指公司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工作人員在實施內部控制過程中所受到的制度本身與運行障礙等方面的問題。例如:成本效益原則下公司內部控制對資源的約束、決策過程中人為的錯誤判斷以及工作人員之間的串通舞弊現(xiàn)象。
二、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因素
(一)公司治理特征因素
在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公司治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治理的好壞關系著內部控制缺陷披露質量的高低。在關于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文獻中,公司治理的特征所包含的面非常廣泛,如股權集中度、流通股比例、獨立董事人數(shù)、監(jiān)事人數(shù)、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等等。
第一,流通股比例因素。對于我國的上市公司而言,流通股與非流通股是特有的現(xiàn)象。在資本市場建立初期,由于結構設計上存在的歷史問題,使得我國上市公司出現(xiàn)了一部分流通股與另一部分非流通股的局面。眾所周知,在西方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的股份基本上是全流通的,流通股的股東數(shù)量代表的是資本市場的力量。對流通股股東而言,其是根據(j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與股票價格的走勢來判斷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而且股票價格的走勢也受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高低的影響。從代理理論角度而言,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較高時,說明市場力量要大于公司管理層,當該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面臨缺陷時,其披露該內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相對較高,所披露的信息也會相對較多。
第二,股權集中度因素。在公司治理特征中,股權集中度是重要一方面,其是用來衡量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的一大指標。從國內外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來看,美國、英國以及日本等發(fā)達國家上市公司前五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為30%左右,而我國上市公司前五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接近60%,遠遠高于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根據(jù)公司治理理論,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若較高,則說明該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的股權特征,這對于上市公司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有著明顯的阻礙,當然,這也不利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完善,影響了內部控制缺陷信息向市場的披露。
第三,獨立董事比例因素。在現(xiàn)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中,獨立董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上市公司董事會對公司經營、投資以及融資等事項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需要有監(jiān)管者對決策過程與結果進行監(jiān)督,以防止董事會做出不利于大部分股東的決策。而獨立董事的出現(xiàn)正是基于這方面的需要。在上市公司內部,獨立董事代表的是外部股東的利益,其職責在于監(jiān)督上市公司董事會向外部股東所披露的信息,包括內部控制缺陷方面的信息。據(jù)國內外研究學者的成果來看,獨立董事人數(shù)關乎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質量。
(二)外部監(jiān)管約束因素
因為外部股東與上市公司管理層之間存在著利益上的沖突,即委托代理矛盾,這使得上市公司需要外部監(jiān)督力量對其行為加以規(guī)范。其中,會計師事務所就是上市公司所面臨的外部監(jiān)管力量之一。在會計師事務所的外部監(jiān)管特征中,主要可以分為會計師事務所更換頻率以及審計意見類型這兩方面。
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狀況具有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正是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存在的監(jiān)督機制,上市公司往往會有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據(jù)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若會計師事務所將上市公司所存在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在審計報告中,那么上市公司就會有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沖動;另一方面,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的上市公司也往往會遭遇到會計師事務所的主動請辭。
另一方面,在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中,會計師事務所要根據(jù)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財務真實性等要求出具審計意見。目前,對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類型主要有標準無保留、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保留意見、否定意見以及無法表示意見等五種。每種審計意見類型所代表的涵義更不相同,所影射的內部控制情況也有所區(qū)別。因此,不得不說,會計師事務所所出具的審計意見類型與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若所出具的審計意見類型為標準無保留的,說明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機制完善,那么對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也更為詳細。
三、小結
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當然,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受到了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特征與外部監(jiān)管約束的影響。從本文的研究來看,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股權集中度以及獨立董事比例等特征和會計師事務所更換頻率以及審計意見類型都對公司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作者單位:太原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黃婭妮.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田高良,齊保壘,李留闖.基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影響因素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4).
[3]林斌,劉春麗等.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和政策建議[J].會計之友,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