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以文學教育對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影響做了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 文學教育 學生素質(zhì) 思想道德 影響
文學即人學,對人的教育當然離不開文學教育。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基礎(chǔ)教育,卻忽視了文學教育這個重要的方面,導致廣大的受教育者文學素養(yǎng)不高,鑒賞能力偏低,審美情趣不高,寫作能力偏低。事實上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并強化了在文學這扇大門內(nèi)有著許多新奇美妙的風景,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語言 這將使學生一步親近、熱愛、陶醉、感悟。因為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那么以文學作品為載體的文學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推進素質(zhì)教育,到底具有怎樣的影響呢?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
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全靠后天在社會和家庭,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去形成和發(fā)展。而文學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必然是作者言溢于表的產(chǎn)物。既然是名篇佳作,就離不開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真摯的情感,優(yōu)美的語言。教師通過帶領(lǐng)學生學習,就能感受作品所蘊涵的思想高度、深度、廣度,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極大的感染。如教學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學生們不僅理解到韓麥爾先生等法國人民在國土淪喪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明白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在國土淪陷時表現(xiàn)得特別強烈。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要熱愛自己的祖國,使祖國更快地富強起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要居安思危,不忘本國的歷史教訓和其他國家的歷史教訓,珍惜國家的獨立和主權(quán);要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意識到今天的學習關(guān)系到祖國的強弱興衰等。
當今文化產(chǎn)品日益豐富,但不乏粗俗低劣。閱讀任何東西不可馬虎,必須認真。認真閱讀的結(jié)果,不但隨時會發(fā)現(xiàn)晶瑩的寶石,也隨時會發(fā)現(xiàn)粗劣的瓦礫。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不足取的,自己才會漸漸地長成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文學作品,在學校普及比較正規(guī)的文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養(yǎng)審美鑒賞素質(zhì)
社會學家認為,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是做一個現(xiàn)代人的必備條件。文學是人們借以進行審美活動的主要材料,文學鑒賞能力是審美活動中最基本的能力。然而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沒有在學校接受系統(tǒng)、全面文學教育的機會。中學畢業(yè)后,也只是極少數(shù)升入大學文學專業(yè),可以專門學習文學并在以后從事有關(guān)的工作。那么,在學生時代進行比較完整的文學教育,就好比給學生造一只航船,讓它載著主人在今后的一生中去遨游文學的海洋,享受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仍不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文學性,仍不能把文學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nèi)容,那么廣大的學生將無緣與文學結(jié)友;將喪失極其寶貴的充實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文學興趣和提高文學水平的最佳時機,而且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可能將永遠失去了這個機會。這對一個生活在未來時代的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文學作品來自生活,來自社會,它像一面鏡子,透視出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過學習作品,可以使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審美觀點,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描寫了靠近窗口的一個病人,忘記疾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每天為不靠近窗口的同伴編造“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最后“不靠窗口的病人”嫉妒心惡性發(fā)作,私欲膨脹,一心想“占據(jù)窗口那張床位”,竟置曾為他帶來“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顧,見死不救,其靈魂丑惡、冷酷無情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小說反映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平常故事,但通過文中兩個人物的對比卻讓人們深刻地感受到自私的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無私的人心胸寬廣、視野開闊;認識到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從而增強了“揚善貶惡”的道德力量。
三、增強語文能力素質(zhì)
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語言的藝術(shù)。學習語言,目的在于掌握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學習被稱為語言的藝術(shù)的文學作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也無論它是何時代、何地域、何國別的,它終究是語言的藝術(shù),自然能使學生聽、說、讀、寫、思更富藝術(shù)性,即顯得更巧妙,更睿智,更形象,更有概括性,更有說服力,更有深度和廣度,更能引申開來,達到舉一反三、以一當十、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人生的目的。學生多讀一些文學作品沒壞處,因為這不僅僅是掌握一種語言,對思想的教育是別的課不能做到的,這種情感與思維的訓練也是別的課所不能達到的。這種教育可以讓學生對過去和現(xiàn)在的生活懷有感情,而這種感情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說,小時候看一部《評注圖像水滸傳》,懂得了生動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記憶;學生時代看《千家詩》,眼前活生生展現(xiàn)的是美不勝收的四季風光,詩句中豐富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此后,她對新文學更有興趣,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從她的依依往事中,我們難道不能探尋到她成長的源頭嗎?可以說,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和文學的教育是成就于漪成為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四、結(jié)束語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要求越來越高,時代呼喚培養(yǎng)更多有個性、靈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文學教育在其中正在發(fā)揮也必將發(fā)揮其更大的作用,只要我們認識并重視它,全力以赴地進行教育。
參考文獻:
[1]曾正平.中學文學教育的視角[J]. 文學教育(上). 2008(06)
[2]黃任文.讓文學教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J]. 文學教育(下). 2008(10)
[3]邢良洪.感動靈魂方顯文學教育的魅力[J]. 師道. 2006(02)
[4]唐建新.文學教育的四臺階[J].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8(Z1)
[5]房福賢.文學教育應當回到文學教育自身[J]. 文藝爭鳴.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