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比較注重實踐和應用環(huán)節(jié)。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種假期時間,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充分挖掘各種資源,實事求是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 實踐活動 創(chuàng)造性 教學策略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學好地理知識,培養(yǎng)地理學科能力,必須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中地理課堂活動教學,是指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和創(chuàng)設的具有教育性、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fā)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新型教學形式。
一、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教學的意義
(一)落實新課改確立的新理念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理念,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等,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是落實這些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能更好地推進新課程的改革。
(二)激發(fā)地理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通過地理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直接、廣泛地接觸紛繁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直接感知地理現象、地理事物。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學習領域,會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地理學科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例如,在城市中學進行的“學校附近某街道交叉路口交通流量的調查”活動,可以使學生對習以為常、天天熟視的交通問題引起注意,在完成實地統(tǒng)計的基礎上,進行因果分析,可以讓學生切身體驗、正確把握影響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在活動中認識地理學習的價值,提升地理學習興趣,主動學習。
(三)強化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都離不開地理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從關注家鄉(xiāng)開始,養(yǎng)成關注環(huán)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的意識與思維習慣,親臨現場觀察、了解地理環(huán)境中的地理現象、地理事物及其在人類影響下所發(fā)生的變化,直接感受并體驗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不斷積累和深化這種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形成。
(四)誘發(fā)地理審美、豐富愛鄉(xiāng)愛國情感
家鄉(xiāng)是學生最初認識客觀世界的場所,是學生學習地理學科、探索自然、了解社會的重要學習資源,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身邊的地理環(huán)境,進行地理活動教學,能引導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感受祖國美好河山的壯麗,深切感受和體驗家鄉(xiāng)的自然山水之美,探索自然奧秘。通過對家鄉(xiāng)的人文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可以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的社會進步,形成熱愛家鄉(xiāng)的積極情感,從而直接認識祖國的社會進步,促進愛國情感的形成。
二、地理活動教學的特點
(一)實踐性
與以往教學大綱的要求與認識不同,新課標要求“重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其相關要求分別體現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及內容標準之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地理理論知識,而地理活動教學則需更加注重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養(yǎng)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思維習慣,體驗活動過程帶來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變化,豐富情感閱歷,提高地理實踐能力。
(二)綜合性
地理環(huán)境錯綜復雜,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個顯著特點之一。地理實踐涉及的范圍廣、領域多,可以觀測、考察、調查的對象很多,每一項地理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知識要求、能力要求都比較全面,因此,中學地理活動教學也具有比較明顯的綜合性特征。例如,比較常見的氣象觀測活動,要求學生通過氣象觀測實踐活動,了解不同氣象觀測儀器的基本性能、基本結構、使用方法、保養(yǎng)措施,了解氣象觀測的基本內容、基本方法、觀測要點、觀測時間要求以及一般注意事項和觀測數據的記錄方法、處理辦法,如何進行合理的觀測分工等。
(三)自主性
學生可根據教學進度、當地資源條件、學習興趣等方面選擇不同的主題。對于同一主題學習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開展地理觀測活動;組織地理拼圖、地理猜謎、地圖旅行等地理娛樂活動;編輯地理墻報、地理小報、地理漫畫等地理科普宣傳活動;采集地理標本、調查某地植被土壤、考察某地地質地貌等地理研究活動等,都可由學生根據情況自主選擇。學習組織靈活,活動參加人數可多可少,協作分組可以自由組合,活動時間跨度可長可短。
三、高中地理課堂活動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做好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準備工作
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克服對地理實踐活動的畏懼心理和神秘感,敢于嘗試,不斷積累經驗和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質。要在自己教學計劃中做好各種實踐活動的安排,要對高中課本中的所有地理實踐活動做總體規(guī)劃,另外每學年計劃時就有各項實踐活動的具體方案,
(二)創(chuàng)新地理實踐活動形式
教師要認識到地理實踐活動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我們可以實事求是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地理實踐活動,按活動范圍可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類。我們應根據自己學校及所在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和可能提供的條件,選擇開展適當形式的地理活動,最先以地理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逐步擴大影響范圍,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定期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鑒定評獎。
(三)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合理安排活動
學習不是接受,而是主動的參與。新課程教材中,每一節(jié)都設有活動內容,但這些活動內容有些是思考型的,有些是探究型的,有些是實踐型的。教師在設計時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合理安排:有的活動可安排在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課堂教學中進行;有的活動則可安排在鞏固課本知識、提高運用能力的課堂小結時;還有的活動可在課前布置學生去搜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交流;也可以通過課堂活動,布置學生課后寫小論文。這樣既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完成了課后活動,既學到了基礎知識,又能把課本的理論知識與本地的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