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又稱極刑。我國制定了“保留死刑,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體現了嚴格限制死刑的立法精神??紤]到世界性的發(fā)展趨勢,同時,從國情出發(fā),我國應從立法、司法和執(zhí)行方式上對死刑加以限制,并逐步淡化人們的報應觀念,限制保留死刑,確保死刑更好地發(fā)揮威懾犯罪的作用。
關鍵詞 死刑 限制 保留 廢除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制定了“保留死刑,少殺慎殺”的死刑政策,這充分體現了嚴格限制死刑的立法精神。但是從具體的死刑罪名來看,我國現行刑法規(guī)定可以判處死刑的罪名多達55種(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并且在司法實踐中每年判處死刑的人數也相當多。死刑政策對死刑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只有正確合理的死刑政策,才有利于限制死刑適用的發(fā)展方向,從而限制死刑的努力才會有效。
一、死刑的立法限制
我國既要順應世界潮流,充分響應國際保護人權運動,又要在我國保留死刑,最好的方法是從立法上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我國目前刑法條文中規(guī)定了55個死刑罪名,這種狀況既不符合國際潮流也不符合我國現階段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所以,我們必須減少死刑罪名。
首先,對于某些經濟與財產性犯罪、貪利性犯罪,如盜竊罪、大部分走私類犯罪、偽造金融票據與金融詐騙罪等情節(jié)嚴重的應該繼續(xù)擴大死刑廢除的范圍,因為這些犯罪并沒有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特別嚴重的危害結果,也沒有危及到國家政權。
其次,我國有12個罪名是關于軍事犯罪的,其中包括戰(zhàn)時軍事犯罪和平時軍事犯罪,有些只能在戰(zhàn)時適用,有些在平時適用。而國際社會及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戰(zhàn)時軍事犯罪的罪名是有備無用的?,F階段完全具備條件廢除這些戰(zhàn)時犯罪的死刑。萬一有需要,可參照平時軍事犯罪的特備嚴重情況處理。
最后,通過嚴格的立法程序和立法技術規(guī)范明確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適用條件。刑法第48條第4款規(guī)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兩年執(zhí)行。”這條法律的規(guī)定給我們司法實踐帶來了許多問題,對于“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這個范圍沒有明確的限制,使得原則性的法律缺乏了可操作性,不利于法官們準確適用死刑。
二、死刑的司法限制
在司法過程中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死刑的裁量在人民法院的量刑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
首先,在司法活動中從嚴解釋死刑的適用范圍。在法律條文中規(guī)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應當按照從嚴解釋的原則進行解釋,特別是當遇到對判處死刑的條款進行解釋時,只能從嚴、限制解釋,不得隨意擴大解釋,這也是符合司法解釋基本原則的。
其次,在審判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審判人員的法律素養(yǎng),從嚴把握死刑的適用。審判人員應當本著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法律負責的態(tài)度和理念,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審判行為。正確理解法律中對死刑罪名的規(guī)定,對于是否判處死刑的,合議庭爭議又比較大的,不能按照少數服從多數,一判了之。最后,嚴格執(zhí)行死刑制度,為控制死刑適用提供程序上的保證。死刑復核制度是鑒于死刑判決的特殊性設立的特別程序。所以死刑案件除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這就從客觀上限制了死刑使用的數量。應該指出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刑事立法精神和刑事政策的理解是比較準確的,在審查核準死刑案件時,對死刑的適用也較為嚴格。
三、死刑執(zhí)行方式的限制
死刑的執(zhí)行方法是死性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酷刑時代為了對犯罪人進行嚴厲的懲罰,死刑的執(zhí)行方式也是非常殘酷的,以求達到威懾作用。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權觀的逐步確立,死刑的執(zhí)行方法也從殘酷走向文明。我國在1997年1月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死刑采用槍決或注射等方法執(zhí)行,1997年3月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首次采用注射方法執(zhí)行死刑。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執(zhí)行死刑方法上堅持尊重人權,文明執(zhí)法的精神。但由于各種因素,注射死刑這種方式適用的還相當有限,只是在高官、富豪等少數犯罪人群中適用,而對于大多數死刑犯還是用槍決執(zhí)行的。這種現狀是對法律平等性原則的漠視。
筆者認為,從我國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來看,注射執(zhí)行死刑是完全可行的。在死刑執(zhí)行過程中,應該貫徹平等原則大力推行注射執(zhí)行死刑的方式,使死刑執(zhí)行更加人性化,而不應該區(qū)別對待。
四、逐步淡化人們的報應觀念
“殺人償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報應觀念是我國死刑得以存在的重要歷史根源之一。報應觀念是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造就的,根深蒂固,目前在我國要立即廢除死刑很難被民眾所接受。那么既要尊重人權,保護人權,減少死刑的適用又要被民眾心理所接受,最好的方法就是逐步淡化人們的報應觀念,使人們認識到“以暴制暴”是不正確的,也是不應該提倡的。
首先,對人民群眾進行人權教育,讓人們真正正確的領悟到刑罰的目的,即刑法保護人民利益不受到非法侵害,這其中的“人民”不僅包括受害人還應該包括犯罪人,所以法律不能通過侵害犯罪人的利益來保護受害者的利益。對刑罰目的的正確、全面理解是淡化人們死刑觀念的有效途徑。
其次,通過公布死刑執(zhí)行的數據及其所達到的社會效果,使人民認識到大量的執(zhí)行死刑并沒有起到預防犯罪的良好效果。同時讓人們認識到“以命償命”的方式并不能真正使被害人及其家屬得到慰藉,只不過是滿足受害人及家屬一時的大快人心而已,其并未真正得到好處。
最后,讓群眾了解我國在死刑問題上與其他世界各國的差異以及死刑錯判的情況,使群眾對死刑的認識更加全面、客觀。
總之,我國目前不能立即廢除死刑,也不能完全保留死刑并將其擴大,保留限制死刑才是我國當前死刑制度的理性選擇。我國應該在保留死刑的基礎上,從立法、司法、執(zhí)行方式等方面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并逐步淡化人們的報應觀念,從而真正發(fā)揮死刑對犯罪的威懾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瑞祥.論死刑存廢的應然趨勢與實然選擇[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2,(02)
[2]劉葉.續(xù)存、限制、漸廢:再論中國刑罰之死刑命運[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 , 2012,(03)
[3]張志銘,黃曉亮,萬永海.對話死刑之存廢[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