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依據教育教學原理,為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進行的策略。要完成好的教學設計必須要把握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熟悉學生認知狀況,策劃教學活動等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本文在對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的教學設計中,主要體現出了一學生發(fā)展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 ATP 能量 高能磷酸鍵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主要介紹ATP的結構、ATP與ADP的相互轉換、ATP形成的途徑及其生理功能。首先介紹ATP的直接供能作用,繼而介紹ATP的結構和生理功能,理解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在此基礎之上理解本節(jié)課的重點:ATP的形成途徑與去路,解決本節(jié)課的難點:ATP和ADP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的能量來源和去路。
二、學情分析
通過《組成細胞的分子》一章的學習,學生對能源物質與能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為學習ATP這一細胞的直接供能物質奠定了基礎。但是ATP與ADP作為兩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又是學生新接觸的兩個概念,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應該側重對此兩種物質化學組成簡式的分析與解釋。
三、課時安排
四、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問題串的形式,不斷推動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自主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自行討論,對問題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ATP的利用方面,學生經常將化學反應的吸能、放能與ATP轉化過程中本身的需能、放能問題相互混淆,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舉一些實例,以增加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生物必修Ⅰ分子與細胞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編著.
[2]生物必修Ⅰ分子與細胞課堂教學設計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
作者簡介:
正媛媛,女,漢,陜西咸陽人,中教二級,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