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野山參的需求不斷增加,在自然環(huán)境中采挖的野山參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發(fā)展林下參種植不僅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同時對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林下參;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208-2
人參( Panax ginseng C. A. Meyer)系五加科人參屬植物,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一般生長在海拔幾千米的原始森林中。但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變異、森林資源的破壞和過度的采挖,目前,野山參已經(jīng)瀕危絕跡[1]。而發(fā)展林下參是恢復野山參資源的有效途徑,其具有與野山參相似的形態(tài)和功效,2010版中國藥典增補版已將林下參列為野山參。林下參種植是在適宜野山參生長的條件下,人工播種后完全自然生長的人參[2,3]。
1 選地
1.1 植被條件
選擇以椴樹、樺樹、榆樹、柞樹為主的闊葉林、針闊混交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林下伴生有榛柴、刺五加、胡枝子、五味子等小灌木以及艾蒿、玉竹、野豌豆等草本植物,構(gòu)成立體自然遮陰。郁閉度在0.6~0.8之間,但林地的樹齡要達到20年生以上。樹齡越高,林下的空間越大,通風透光、防干旱、防高溫及保持土壤濕潤能力越強,對山參生長越有利。
1.2 土壤條件
林下參的生物學特征與普通參相同,要求土壤具備3個基本條件,含有腐殖質(zhì),具有一定的透氣性,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選擇的土壤應(yīng)該是上層有10cm左右的腐殖質(zhì)土,中上層含沙15%~20%為好,pH值在5.5~7.0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此外,還應(yīng)注意土壤容重,如林地土壤容重過高,會使參生長緩慢,延長收獲年限;如果土壤容重過低,參的肩部難以形成緊密而深的橫紋,且體態(tài)放縱,難成山參體態(tài)[4]。
1.3 坡向
林地的坡向選擇北坡(坐南面北),也就是山的背坡,東坡(坐西面東)或西坡(坐東面西),坡度在15°~35°之間。
2 整地
為了方便種植、管理和保證出苗率,要將密度過大的喬木和林下的雜草,以及影響光照1m高以下的灌叢進行適當清理。清理的原則是:清理影響光照的樹木及雜草,必須保證天然植被層的遮光的效果,地表的土壤不能翻動,保留原始狀態(tài),除地上的枯枝落葉過厚影響播種的地方可做適當清理外,一般不要清理,以利于保溫、保濕、防病以及自然肥化土壤[5]。
3 種子選擇及處理
3.1 選種
選擇無病害健康人參的成熟種子。如能實現(xiàn),應(yīng)建立林下參種源基地,選擇形態(tài)好人參的種子作為繁殖材料。目前,林下參栽培多選用長勃、石柱、圓膀圓蘆和二馬牙等優(yōu)良農(nóng)家品種進行繁育。人參種子具有形態(tài)后熟和生理后熟的特性,在播種前要對其進行人工催芽處理。如在市場購買“裂口籽”,應(yīng)保證在非疫區(qū)購買,人參種子裂口率和胚率95%在以上,春播的種子還要經(jīng)過低溫或赤霉素處理,以確保人參種子完成生理和形態(tài)后熟。
3.2 種子處理
選擇窩風向陽、土壤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做好木框,高40~60cm,寬80~100cm。采收后的人參種子除去外果皮,用清水沖洗干凈。將搓洗干凈的鮮籽控干水分后,將人參種子與消毒后的河沙以1:3比例混勻。河沙適度保持在30%左右(手握成團、松開即散),18℃~23℃保持2個月,25℃~12℃保持2個月,在此過程中,每隔7d倒種一次,每次將種子篩出后晾曬10~20min,往河砂里噴適量水保持恒定含水量,再將種子倒入木框,倒種時挑出發(fā)霉種子,人參種子裂口率應(yīng)為90%以上。如果秋播,人參種子可直接使用,若是春播人參種子還需經(jīng)過低溫后赤霉素處理。
4 播種
穴播:將裂口種子以刨坑的方式進行播種,坑的大小一般在2×2(cm)左右,深5cm,距離為20×20(cm),每個坑穴放兩粒種子,蓋上沙土4cm左右,然后覆蓋腐殖質(zhì)10cm左右。如有需要,在人參種子下方鋪上薄石片或小石塊(直徑在2~3cm),沒有石頭的地方,用黃土捏成小薄餅,將種子放在石片、石塊或小泥餅上,有利于培植橫靈體參。
溝播:用鎬等工具橫山開溝,溝深約5cm,行距3Ocm 左右(不損傷樹根),將種子點播在溝內(nèi),然后覆土,把溝蓋嚴,任其自然生長。
4 移栽
將人參種子在種苗地里培育2~3年,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將苗床上的參根挖出,選擇參根美觀的植株進行修理后上山移植。形體選擇要求:優(yōu)先選擇那些圓膀圓蘆、長蘆,形似人體,須根清晰的種苗。挖坑穴時要求順山坡刨出長形坑穴,大小在12~15cm左右,坑穴的深度在10cm左右,將參苗放在坑穴的最上側(cè),在參苗蘆頭上覆土4~8cm,埋土時要保持須根充分疏展,參須不要交叉,確保收獲時人參形狀的美觀。
5 管理
5.1 常規(guī)管理
林下參是在林下與雜草共生的陰生植物,一般不需要人工管理,任其自然生長,以促使林下參皮緊、紋細、形好。但為了提高林下參保苗率,要做好以下幾點技術(shù)要求:(1)封山。凡是播種林下參的林地必須封山,禁止放牧和人畜進入林地內(nèi)踩踏或進行其他活動;(2)保持適宜的透光率。隨著林木生長年限的增加,林木樹冠、樹葉密度不斷增大,林下的小灌木、雜草數(shù)量增加,林下的透光率越來越小,影響了人參的光合作用。為了保證穩(wěn)定的光照強度,一般在夏季觀察好透光率和光照強度比較低的地段,并做好標記,在冬季或早春進行透光撫育,伐除小灌木,保持適宜林下參生長相對穩(wěn)定的光照強度;(3)在雨季要注意排水,挖好排水溝,疏通水道;(4)種植林下參前3~5年,要在每年春季土壤未解凍時,將堆積的樹葉及未腐爛的雜草殘體用耙子樓走,以保障人參幼苗按時出土。
5.2 病害防治
林下參在野生環(huán)境下生長,植株距離遠,一般不需要病害防治,輕微的病害, 拔去染病植株即可。另外如果因為播種密度較大,根據(jù)自然選擇法則,自然保苗即可。在有大面積病害產(chǎn)生,可參照林下參規(guī)范化種植(GAP)技術(shù)要求使用農(nóng)藥,以生物農(nóng)藥為首選,但用藥濃度要為園參的1/2。
5.3 蟲害防治
危害林下參地下害蟲有:金針蟲、螻蛄、蠐螬、地老虎等,量少不需捕殺,如量大可進行人工誘殺。
5.4 防止動物食用
在播種期間防止耗子、花松鼠啃食種子,防止耗子挖洞破壞生長環(huán)境,如耗子,松鼠數(shù)量少時可采用捕鼠器捕殺,如量大可采用一定藥劑捕殺,捕殺后即時將其集中深埋。在落葉后,防止野豬拱食等,在上凍前化凍后要嚴加管理。
5.5 防止人為損害
對放牧看護不當,會導致人和牛羊等牲畜進入林下踩踏、咬食等大面積破壞林下參生長的嚴重后果,因此在需要的地方設(shè)防護網(wǎng)[6]。必要時,可安裝紅外報警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控。
林下參的管理,前期重點就是割灌、封山、除草,保持林內(nèi)相對穩(wěn)定的光照強度。后期(10年以后)主要防盜和動物啃食。
6 采收
6.1 種子采收
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人參果實由綠色變成鮮紅色時,為適宜采種期。用剪刀從花梗1/3處剪斷,如花序的果實未完全成熟(半紅半綠),則應(yīng)分2次采收。采種時要區(qū)別好果和病果,做到分別采收、分別處理。
6.2 人參根采收
林下參的采收季節(jié)為8月至9月上旬,參葉變黃,越冬芽長大以前。林下參生長年限越長,其售價越高。目前,7年生左右的林下參就有商人收購,但以15年以上采收為宜。采挖過程中要避免人參須根折斷,保持人參須的完整。此外還要注意填平挖參留下的坑穴,保護幼齡參苗。林下參挖出后,要及時用苔蘚保鮮,以免風干或腐爛。
參考文獻
[1] 馬小軍,汪小全,肖培根等.國產(chǎn)人參種質(zhì)資源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5):289-292.
[2] 鐘方麗,李平亞.林下參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2006,(2):
8-10.
[3] 王賀新,宋相錄.我國林下育參研究現(xiàn)狀及其復合經(jīng)營效益[J].遼寧林業(yè)科技,2002,(6):32.
[4] 牛興良,謝丙明,程瑤,苗嵩,李洋.林下參高效栽培技術(shù)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12,(3):42-43.
[5] 李林,李農(nóng),徐輝.林下參栽培技術(shù)[J].綠色科技,2010,
(12):59-60.
[6] 龐立杰,孫濤,董宇,劉強,樸英淑.人參研究[J].2004,
(4):31-32.
作者簡介:韋鵬(1982-),男,吉林省林業(yè)調(diào)查規(guī)劃院助理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