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組織培養(yǎng)是以細胞全能性為理論基礎建立的一種離體培養(yǎng)技術,闡述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快繁中褐變、玻璃化、污染和移栽成活率低等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提出預防和控制措施。
關鍵詞:植物組織培養(yǎng);污染;玻璃化;褐化
中圖分類號:Q81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142-2
植物組織培養(yǎng)是利用植物體的一部分進行無性繁殖,而產(chǎn)生大量同源母本基因幼苗的生物技術。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到如今以和農(nóng)業(yè)、園藝、林業(yè)、醫(yī)藥等多個方面有了密不可分的關系,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利用自然條件在獲得珍稀植物和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植物時,由于受地域及季節(jié)的限制,很難達到高效、快速的目的。通過組織培養(yǎng)這一技術手段則能滿足這一要求。組織培養(yǎng)在挽救珍稀植物、創(chuàng)造新物種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
但是在植物的組培技術上面臨的三個難題卻經(jīng)常困擾大家。它們分別是污染,植物玻璃化和植物褐化。
1 污染
污染是在組培過程中所面臨的首要難題,該問題經(jīng)常遇到并且難以解決。不能把污染率降低到可行的范圍內植物組培就很難進行下去,這是該問題所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在進行植物的組織培養(yǎng)時,通常存在兩種污染方式:一種是外植體消毒不徹底以及無菌操作過程中引起的污染;另一種是引起內源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的真菌和細菌[2]。大多數(shù)的研究結果表明引起污染的主要原因為外植體的生長狀況、環(huán)境條件和操作過程[3]。
外植體污染是最難解決的污染之一。污染來源主要為外植體處理不當或培養(yǎng)基的滅菌不徹底,或對接種工具的消毒不夠,或操作人員的操作不慎,或環(huán)境不潔等所致。
選取外植體的原則是污染少易啟動[4-5]。選擇有最大分化潛能的外植體是確保組織培養(yǎng)成功的關鍵[6]。常規(guī)試驗一般選用0.1%HgCl2溶液浸泡,再用無菌水對外植體進行反復沖洗,滅菌效果最好且污染率低。胡重怡等在煙草無菌苗培養(yǎng)前種子消毒技術的研究中使用先用70%C2H5OH溶液進行消毒,再用30%H2O2的浸泡,再用無菌水反復沖洗外植體,所得煙草種子污染率底[7],H2O2分解后生成有殺菌作用的氧氣而成為無毒害的化合物[8-9]對外植體的損害小。Morte等以1年生的山達脂柏幼苗的莖尖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yǎng),采用以流水沖洗與 30%NaClO溶液、10% H2O2,及80%C2H5OH消毒相結合的方法[10]。劉麗娟,李紅梅等共用了6種不同方法對外植體進行消毒,從而發(fā)現(xiàn)使用0.1% HgCl2溶液浸泡,再用加上青霉素和鏈霉素混合液浸泡的方法是最適宜的,可用于生產(chǎn)實踐。Mario等在對 Juniperus navicu-laris 莖尖進行消毒處理時采用了漂白劑和殺真菌劑相結合的方法,污染率僅為1%[11]。
由不能被一般的消毒方法所清除掉的外植體材料內部的微生物,隨著材料帶入到培養(yǎng)過程即為內源菌污染。通過以下措施也能降低由內源菌引起的污染,先對外植體植株進行預栽培管理,對外植體進行預處理,并改進消毒的方法(如真空減壓法、酸化培養(yǎng)基、灼燒法等),為降低污染也可將培養(yǎng)基中的有機成分除去[12]。
2 植物組織玻璃化
“試管苗玻璃化”是指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過程中,試管苗生長異常,叢生苗嫩綠透明、愈傷組織出現(xiàn)鮮綠水漬狀,葉片整體皺縮縱向卷曲脆弱易碎,光合能力以及酶活性都有降低,繼代培養(yǎng)和生根都極其困難,移栽后也不易成活[13]。迄今為止,玻璃化的形成尚無定論,目前普遍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2.1 組培材料差異
組織培養(yǎng)時一般選取容易培養(yǎng)的材料作外植體[14],所選取的遠離培養(yǎng)基表面的幼小外植體易發(fā)生玻璃化。這可能是由于其在其生長環(huán)境的水分狀況得以改善,或者是外殖體的較老組織中含有防止玻璃苗產(chǎn)生的物質。
2.2 培養(yǎng)基微環(huán)境的影響
目前研究認為,產(chǎn)生玻璃化苗的因素主要有通風條件、溫度、離子水平、光照時間等。如果封口處膜的通氣性較差,瓶內外氣體的交換會產(chǎn)生障礙,如麝香石竹就有生成玻璃苗的可能,隨著溫度升高,玻璃化率隨之也會升高;光照時間過短或強度過低都會導致玻璃苗的出現(xiàn)。外植體在培養(yǎng)初期,特別是在誘導愈傷組織階段,黑暗條件或弱光條件下培養(yǎng)效果更好,而在器官分化階段,則需要較高強度的光照[15]。
2.3 礦質元素的影響
培養(yǎng)基中的氨離子過多易導致試管苗玻璃化的發(fā)生,有學者認為B元素含量的增加,降低硝態(tài)氮或K、P、Fe、Cu、Mn、Zn等元素均可以導致玻璃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2.4 瓊脂
已證實液體培養(yǎng)基基更容易使外植體產(chǎn)生玻璃化。瓊脂濃度過高,會降低外植體的繁殖系數(shù),使外植體生長緩慢。張燕玲等報道,培養(yǎng)基中的瓊脂濃度與外植體玻璃化的發(fā)生概率呈極顯著的負相關。Pochet等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培養(yǎng)條件一致時,含 SO4-2較多的瓊脂對北美喬柏叢生芽誘導有益[16]。
2.5 植物激素
在內源激素方面當外植體發(fā)生玻璃化時,外植體內源激素也在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乙烯(ETH)是否對植物組織玻璃化起作用學術界對此意見不一,Kevers和Gaspar報道在對石竹進行誘導玻璃化時產(chǎn)生大量ETH,,導致玻璃苗中ETH含量高于正常組織,但誘發(fā)組培苗玻璃化的原因卻不是ETH的大量產(chǎn)生,這是因為誘導玻璃苗的產(chǎn)生與是否添加ETH前體ACC和是否提高培養(yǎng)容器中ETH水平無關[17]。此外,蘋果的玻璃苗葉片和莖尖中細胞分裂素(CTK)含量顯著上升,但是在莖葉極度玻璃化時,CTK含量就會明顯的下降[18]。對赤霉素的敏感性石竹的玻璃苗要遠高于高于正常苗[19]。從外源激素方面上來說,認為BA+NAA比KT+IBA更易使玻璃苗產(chǎn)生,且隨著激素濃度的不斷升高,外植體的玻璃化率也隨之升高。這可能是由于NAA誘導了外植體細胞分裂素的馴化,因而導致了內源細胞分裂素較高而使玻璃苗產(chǎn)生。
2.6 糖的種類和濃度
李云等在對珠美海棠進行離體培養(yǎng)時用葡萄糖(C6H12O6)來替換相同濃度的蔗糖(C12H22O11)玻璃苗發(fā)生率明顯增加。認為MS培養(yǎng)基的糖濃度與玻璃苗發(fā)生率呈現(xiàn)極顯著負相關。
3 褐化
褐化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一種常見的不利現(xiàn)象。褐化是指在對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在對外植體進行脫分化、再分化誘導時,通過外植體表面的自身組織向培養(yǎng)基中釋放褐色物質,使培養(yǎng)基顏色逐漸加深最終變成褐色,外植體逐漸變褐直至死亡的現(xiàn)象[20]。
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酶促反應是褐化的主要原因。褐化的發(fā)生是因為激活了組織中的多酚氧化酶,從而導致了酚類化合物被氧化成了醌類物質。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的醌類物質與蛋白質發(fā)生了聚合,引起外植體其他酶系統(tǒng)的失活,導致代謝紊亂,使植物的生長受到阻礙[21]。
王穎,劉仁祥等在煙草愈傷組織培養(yǎng)褐化研究中加入抗褐化劑檸檬酸和PVP,PVP濃度是2g/L;檸檬酸濃度是8mg/L時較好地解決了煙草愈傷組織繼代培養(yǎng)中的褐化問題[22]。
姚永宏[23]等人在福鼎大白茶經(jīng)升汞消毒后使用磁力攪拌充分清洗材料對外植體褐化有較大的效果。為使外植體可以正常發(fā)育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活性炭也可適當改變激素的比例,同時還可防止褐變[24-25]。
4 展望
20世紀50年代在證實了植物細胞“全能性”存在的基礎上,興起的一門植物細胞工程技術。一門以植物生理學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植物繁殖技術。經(jīng)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以其獨特優(yōu)勢,在科學研究和生產(chǎn)上得以廣泛應用。隨著植物組織培養(yǎng)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和相關設備的日益完善,該技術必將在更多的植物組培快繁中得到推廣和應用,在植物工廠化、規(guī)模化生產(chǎn)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Erica E Benson. Plant conservation biotechnology[M]. London:Taylor& Francis,1999.
[2] 周俊輝,周厚全,劉花全.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內生菌污染問題[J].廣西植物,2003,23(1):41-47.
[3] 劉麗娟,李紅梅,劉雪蓮不同處理方法對外植體消毒效果比較研究[J].北方園藝,2009,(10):86-87.
[4] 陳正華.木本植物組織培養(yǎng)及其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 王彭偉.腎蕨組培快速繁殖的研究.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J].1998,20(2):107.
[6] Bonga J M,Klimaszewska K K,von Aderkas P.Recalcitrance in clonal propagation,in particular of conifers[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10,100(3):241-254.
[7] 胡重怡,鄭少清.在煙草無菌苗培養(yǎng)前種子消毒技術的研究.貴州煙草科學研究,2007,02-0045-02.
[8] 李云.林果花菜組織培養(yǎng)快速育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1.
[9] 王利民,周毅,陳龍友,等.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消毒劑的運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20(1):15-17.
[10] Morte M A,Honrubia M,Piqueras A.Micropropagation of Tetraclinis articulate ( Vahl) Masters( Cupressaceae) [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2,28(2):231-233.
[11] Mario Rui Castro,Anabela Ferreira Belo,Anabela Afonso,et al.Mi-cropropagation of Juniperus navicularis,an endemic and rare species from Portugal SW coast[J].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11,65(2):223-230.
[12] 鄧小梅.植物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污染現(xiàn)象的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06(6):68-72.
[13] 劉淑玉,祁東文,馮文偉.如何克服組織培養(yǎng)中試管苗玻璃化問題[J].新疆林業(yè),2001(1):15.
[14] 李浚明.植物組織培養(yǎng)教程[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11.
[15] 李翠娟.燈臺組(Primula Sect. Proliferae)報春花栽培與雜交育種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07.
[16] Pochet B,Scoman V,Mestdagh M M,et al.Influence of agar gel prop-erties on the in vitro micropropagation of different clones of Thuja pli-cata[J].Plant Cell Reports,1991,10(8):406-409.
[17] KeversC,GasparT.Solublemembrane and wall peroxidases,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nd lignin changs in relation to vitrification of carnation tissues cultredin vitro[J].J Plant Physio,l 1985,118,41-48.
[18] 牛自勉,王賢萍,戴桂林.蘋果砧木玻璃化過程中內源激素的含量變化[J].華北農(nóng)學報,1995,10(3):15-19.
[19] Bottcher I,ZoglauerK,GoringH.Induction and reversion ofvitrifica-tion ofplants culturedin vitro[J].PhysiolPlant,1988,72:550-554.
[20] 高國訓.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的褐變問題[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9,35(6):501-506.
[21] 曾鐳.劉燕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褐化問題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13(14):49-50.
[22] 王穎,劉仁祥.不同防褐劑對煙草愈傷組織培養(yǎng)褐化現(xiàn)象的抑制效應[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1):26-27.
[23] 姚永宏,周正科,侯渝嘉,等.福鼎大白茶外植體選擇及愈傷組織誘導條件初探[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學,2009,16(4):37-38.
[24] 陳惠娟.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褐變的產(chǎn)生機理及克服措施[J].植物保護,2005,31(2):79-82.
[25] Preil W,EngehaRdt N.Meristem culture of azaleas(RhododendronSirnsii)[J].Acta Hort,1997(73):203-207.
作者簡介:韓琳(1986-),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
通訊作者:崔喜艷(197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