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生施肥目的是既養(yǎng)地又養(yǎng)苗,以提高花生產(chǎn)量。因此在栽培上必須根據(jù)花生的生育規(guī)律、營養(yǎng)特點和土壤肥力基礎,建立養(yǎng)用結合的施肥制度,進行科學施肥。
關鍵詞:花生;施肥;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S5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1-0090-1
1 科學施肥的原則
1.1 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
花生地耕層淺,質地粗,肥力低,為了改善土層結構和不斷培肥地力,在施肥種類上要堅持以有機肥與化學肥料相結合的原則。因為有機肥是完全肥料,成本低、效率高,不僅含N、P、K、Ca四大要素和多種微量元素,而且還含有大量的有機質,肥效較遲;化學肥料營養(yǎng)元素單一,肥效較快。兩者配合施用,肥料效益互補,并能形成土壤有機礦物膠體改良土層結構,不斷培肥地力。同時還能減少化肥有效養(yǎng)分的流失和固定;又能促進有機養(yǎng)分的分解,提高花生對肥料養(yǎng)分的當年吸收利用率。
1.2 前茬施肥和當茬施肥相結合
花生有喜“乏肥”的特點。因為花生當年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絕大多數(shù)吸收來自土壤中,因此,在中等以上肥力的花生地,前茬多施肥比當茬多施肥效果好,相同施肥量,糧食豐產(chǎn),花生多收。據(jù)試驗,前后兩茬作物總施肥量相同的條件下,前茬作物以當茬全肥的產(chǎn)量最高,花生以前茬施全肥的產(chǎn)量最高。
1.3 基肥為主,追肥為輔
花生開花下針期,是根系吸肥力最強和吸肥量最多的時期。為了滿足花生對肥料養(yǎng)分的需求,要把所施肥料全部或大部分結合冬耕或早春耕地基肥或起壟作畦時作種肥施用。特別是地膜覆蓋栽培的花生,根系無法追肥更是如此。
如栽花生基肥不足,又未施種肥的,可及早根際追肥或后期根外追肥,以促花增果和提高莢果飽滿度。
2 施肥的種類、數(shù)量和方法
2.1 當茬施肥量和比例
低中產(chǎn)田施肥量和比例,低中產(chǎn)田土壤缺氮貧磷,增施氮肥,盡管根瘤菌的供氮量少,但花生可雙幅度提高產(chǎn)量,因此要獲取畝產(chǎn)莢果200~300kg的施肥量,要根據(jù)花生實際需肥量,采取氮鉀全施,磷素加倍的比例。即氮10~15kg,磷4~6kg,鉀4~7.5kg,折合有機肥2500~3000kg,碳酸氫銨37~62kg,或硫銨31~53kg,或尿素14~32kg;含速磷12.5%的過磷酸鈣24~38kg;硫酸鉀3~9kg,或氯化鉀2.5~7.5kg,或草木灰20~56kg。
中、高產(chǎn)田施肥量和比例:中、高產(chǎn)田土壤氮素水平較高,磷、鉀水平相對較低,為了提高磷、氮比率和維持根瘤菌的供氮水平,應根據(jù)畝產(chǎn)莢果400~500kg花生的實際需肥量,采取氮減半、磷加倍和鉀全量的比例,即施氮11~13.8kg,磷9~11kg,鉀12~16kg,折合有機肥料4000~5000kg,碳酸氫銨29~37kg,或硫銨25~31kg,或尿素11~14kg;過磷酸鈣59~72kg;硫酸鉀16~22kg,或氯化鉀13~18kg,或草木灰100~138kg。
2.2 施肥方法
基肥要深施和分層施。氮素化肥易揮發(fā),磷肥在土層中移動和擴散性很小,鉀素和鈣素有拮抗作用,施淺了影響莢果對鈣的吸收,常易造成爛果。再加上花生根系吸肥力最強的部位是5~25cm的主根群,因此基肥應深施和分層施。即將全部土雜肥,鉀素化肥和2/3氮磷化肥混合鋪撒結合冬深耕,施于15~25cm土層內(nèi)。其余1/3的氮、磷化肥和鈣肥結合春淺耕施入5~15cm土層內(nèi)。冬耕未施上基肥的,可將全部土雜肥和鉀素化肥以及2/3的氮磷化肥結合早春深耕施,其余1/3的氮、磷化肥結合播種前起壟或作畦包施于壟畦內(nèi)。種肥要隔離施,施肥量多的高產(chǎn)田,為了避免結合春耕或播前起壟作畦時施種肥,與種子接觸造成爛種缺苗。春耕或起壟作畦之前不要將肥料普通鋪撒或集中施于播種溝內(nèi),應根據(jù)壟畦距開溝將種肥集中施于壟畦背內(nèi),開溝播種時不再集中施肥,可使土種隔離,防止肥料燒種。特別是以氮素化肥作種肥更應十分注意。
根際追肥,要早施和勻施。花生露栽基肥不足的,要在開花下針期以前早進行根際追肥。追肥前根據(jù)花生側根吸收肥料有優(yōu)先供應同列向側枝需要的特點,進行壟溝兩邊均勻追施,不能圖省事,單追壟溝一邊,降低追肥效果,并注意氮磷肥要深追至10cm以下的主根層;鈣肥要淺追到10cm以上的結實層。
根外追肥,始花前4~6葉期葉面噴鉬肥,促進根瘤菌形成發(fā)育和根瘤菌固氮活性。始花后8~10葉期葉面噴硼肥,促進開花受精和下針結實;結莢飽果期第10~15天葉面噴氮、磷肥一次(即1%~2%的尿素和2%~3%過磷酸鈣混合水溶液),共噴2~3次延長頂葉功能期提高飽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