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不僅可以形容今年的中日關系,也是日本國內(nèi)形勢的寫照。繼民主黨和自民黨兩大政黨黨首選舉結束后,日本隨之將舉行眾議院選舉,最大在野黨自民黨可能重掌政權,并組建一個對內(nèi)更保守、對外更強硬的政權。
在日本政壇全面“右轉”之下,釣魚島問題的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屆時,中日之間的矛盾將很可能不再局限于領土和歷史問題等具體議題,而是出現(xiàn)外交和安全領域的全面對抗。兩國之間“緊張常態(tài)化”的局面正在開啟。
政權“右轉”成必然之勢
9月21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民主黨代表選舉中獲得連任,繼而以執(zhí)政黨黨首身份繼續(xù)擔任首相一職。不過,他在首相位置上的時間已經(jīng)屈指可數(shù)。
今年夏天,為在國會通過自己“以政治生命作為賭注”的消費稅增稅法案,野田佳彥不得不與時任自民黨總裁達成口頭協(xié)議,將在“近期”提前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雖然對“近期”一詞的具體時間出現(xiàn)了諸多猜測和爭論,但可以確定的是,不會遲于今年12月。
野田已經(jīng)沒有“反悔”的資本:人心離散的民主黨不斷出現(xiàn)“另謀出路”的離黨議員,如今在眾議院僅剩下247席,只要再有12人離黨,民主黨將失去執(zhí)政地位。鑒于此,野田只能履行承諾提前解散眾議院;民主黨內(nèi)的重要人物也在看清前景黯淡之下,均未參加黨代表選舉;與野田競爭的另外三名候選人只是借機亮相。
在自民黨一方,經(jīng)過激烈的競選后,安倍晉三在9月26日的總裁選舉中獲勝,擊敗了另外四名候選人。
由于自民黨很可能在不久的大選中獲勝,因此自民黨總裁選舉實際上相當于“未來首相”選舉,吸引自民黨內(nèi)“重臣”紛紛出馬。其中,石原伸晃、石破茂和安倍晉三之間的競爭最為激烈。雖然最終安倍晉三獲勝,但總體而言,這三人均處于年富力強之時,另外兩人雖然此次未能當選,也還可寄希望于下一次。
石原、石破和安倍三人的政見均趨向保守,也都支持修改和平憲法,并主張修改對集體自衛(wèi)權的憲法解釋,以允許自衛(wèi)隊行使集體自衛(wèi)權。石破和安倍還主張將自衛(wèi)隊升格為正式的“國防軍”或“自衛(wèi)軍”。這批人走上日本政治舞臺的一線,將使日本政治全面向右轉。
有一種觀點認為,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的強硬言論,主要是出于競選考慮,這些人在上臺后會轉而“務實”。但是,這批自民黨政治人物政治態(tài)度的一貫性表明,這是他們所代表的親美保守派政治勢力的要求。如果他們對華態(tài)度轉向“溫和”或“務實”,將隨之失去原有的支持基礎。
更重要的是,日本國內(nèi)政治形勢已經(jīng)全面右轉。當前,大阪市長橋下徹建立的“日本維新會”、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建立的“減稅政黨”等所謂“第三勢力”的地方政治組織,均在盤算進入國會。這些在地方頗有人氣的政治組織同樣帶有保守甚至右傾色彩。人們只要想起河村隆之今年初曾發(fā)表的否認南京大屠殺言論,就能理解他的政治立場大致處于何種坐標。日本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自民黨上臺,很可能會組建自民黨、公明黨和“日本維新會”等第三勢力的聯(lián)合政權。在這樣的聯(lián)合政權中,保守甚至“右傾”很可能是一種常態(tài)。
不確定的未來
隨著日本政局的發(fā)展,釣魚島問題的前景變得難以預料。
在未來幾周,野田佳彥仍擔任首相。出于大選和今后政治地位的考慮,他不斷強調(diào)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強硬姿態(tài),如在電視訪談中多次表示不會撤銷“國有化”決定,或在民主黨代表選舉的演講中強調(diào)“不挑釁,但也不為挑釁所動”,“要說出該說的話”等。
但日方對釣魚島問題一直出現(xiàn)誤判。野田認為中方的強烈反應“超出預期”,卻未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中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決心,甚至仍幻想中方首先做出實質性妥協(xié)。
9月20日,為了所謂“防止臺灣抗議船可能登島”,海上保安廳和沖繩縣數(shù)十名警察再次登上釣魚島。執(zhí)法人員登島的行為顯然獲得了日本政府的批準或事先授權,進而加劇中日兩國間的緊張氣氛。如此而來,野田或是對局勢的升級并無顧忌,或是根本不認為局勢有可能進一步升級。
自7月以來日方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向中方表示,如果由日中央政府“國有化”釣魚島,將繼續(xù)奉行不允許人員登島的方針,因此“國有化”比東京都“購島”之舉更有利于中日關系的穩(wěn)定。有日方人士對記者說,日方內(nèi)部曾認為中方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這種看法。這種帶有很強主觀性的判斷,也是日方做出誤判的因素之一。
日本的政界、學界和輿論界普遍認為,今年中國內(nèi)部事務較為繁忙,中方不會在對外問題上投入太多精力,不敢或不愿在釣魚島問題上做出太大反應,這讓日本部分人士存在“有恃無恐”的冒險心理。在中方采取頒布領?;€、派遣公務船只前往釣魚島海域執(zhí)法巡航等強烈反制措施后,日方頗有意外和迷惑之感,但未改對中方底線和決心的判斷。同時,臨近大選,野田在釣魚島問題上已成騎虎之勢,很難做出實質性的后退。
此外,自民黨領導人整體“右傾”的背景,加之該黨上臺勝算增大,未來幾年內(nèi)釣魚島問題同樣有諸多不確定性。例如,安倍近期公開要求在釣魚島常駐公務人員,而石破茂則表示“為牽制中國”,應當開展海上自衛(wèi)隊和海上保安廳的聯(lián)合訓練。這種“有人化”、“軍事化”的作法一旦付諸實施,無疑將造成釣魚島問題的升級。日方未來完全可能在島上修建避風港等設施,執(zhí)法人員登島的作法也可能由臨時升級為常態(tài)。另外,如果雙方公務船只在釣魚島附近的對峙長期化,還可能蘊含船只碰撞等意外事件的風險。此類情況一旦出現(xiàn),雙方關系必將陷入新的危機之中。
“緊張常態(tài)化”
日本問題專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對《財經(jīng)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今后,中日關系的緊張可能“常態(tài)化”,時常出現(xiàn)各類沖突與摩擦。日方對中國確實有恐懼和擔心心理,日方部分勢力擔心中國強大之后,將失去對華討價還價的機會,因此希望在當前雙方力量接近的“時間窗口”內(nèi)解決雙邊懸案。“如果說中日恢復邦交后的第一個十年是‘友好與合作’的十年,剛剛過去的十年就是‘對抗與合作’的十年。而未來的十年,很可能是‘沖突與合作’的十年?!彼偨Y說,“一方面是政治與安全領域的沖突,一方面是經(jīng)貿(mào)與社會領域的合作。”
中日關系發(fā)展到今天,很多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化解。
中日兩國之間存在戰(zhàn)略層面的總體矛盾,雖然雙方國力對比“此消彼長”,但日本仍未放棄掌握地區(qū)主導權的努力,并有為自身“安全”而遏制中國發(fā)展的企圖。雙邊關系存在諸如歷史問題、領土問題、專屬經(jīng)濟區(qū)及大陸架問題等固有難題,一時難以解決,而且“此起彼伏”,限制雙方關系回暖。
同時,中日關系極為特殊和敏感,如僑民及旅游者安全、食品安全、排外現(xiàn)象等都可能引發(fā)重大后果。這不僅惡化雙方之間的氣氛,還限制了雙方交往的政策選擇空間。
此外,美日同盟仍在縱容甚至慫恿日本對抗中國。在對華“接觸”與“遏制”的兩手政策中,美國時常使用日本作為遏制的工具,這使日本在部分情況下會為配合美國需求而做出并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甚至有為美國“火中取栗”的傾向。
如果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建立和加強“國防軍”,并更加深度捆綁于美日同盟,中日之間的對立或將成為地緣格局的全面對峙甚至對抗。而日本的政治走向變化有其經(jīng)濟社會的背景,并非中國單方面的善意和積極態(tài)度所能改變的。
不過,受訪人士也談到,日本正面臨高額國債帶來的政府財政困難、嚴重“高齡少子化”造成的人口危機、產(chǎn)業(yè)“空洞化”帶來的制造業(yè)衰落等多重困難。將來,日本的相對衰落是必然的。只要中國能夠確保穩(wěn)定的發(fā)展勢頭,中日之間綜合國力的對比將繼續(xù)向有利于中國的方向傾斜。
然而,中國對日工作存在“短板”,例如對日本政界的影響力不足,在日本的文化影響等“軟實力”欠缺,缺乏對日本社會“發(fā)聲”能力等。這些往往以“十年”期計算的工作,難以一蹴而就,影響了中國對日工作的效果。這些工作的進展需要國家意志與長遠規(guī)劃。
“歷史上,中國在晚清和民國的兩次現(xiàn)代化運動,分別被日本以甲午戰(zhàn)爭和全面對華侵略戰(zhàn)爭所打斷。而今,中國正面臨近代以來的第三次現(xiàn)代化運動,如何妥善處理中日關系,如何讓過去的歷史不再重演,將是中國面臨的重要課題?!蓖跣律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