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明確地指出了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教學質量造成的負面因素。并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有效提問 策略 創(chuàng)新思維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怎樣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呢?筆者以為關鍵在于實施有效的課堂提問,因為提問是開啟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思維的最直接最簡便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師借以接受學生反饋信息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深入研究教學中的有效提問,對于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重數量輕質量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因而,有些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了衡量一堂課是否學生活動豐富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有時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交流頻繁,實際上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知識。
2.重提問輕反饋
有些教師,上課前也是精心準備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回答時,卻經常把學生晾在一邊。有時學生剛剛回答,老師就打斷學生的回答,一講到底。長此以往,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性。
3.盲目提問無從回答
有的教師過多地提些諸如“對不對?”、“是不是?”、“行不行?”等問題。有的只注重問,不注重講,簡單認為提問得多就是啟發(fā)式教學。表面看,提問多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熱鬧非常,實際上并無實效。長此以往,反面會使學生養(yǎng)成輕浮態(tài)度和懶漢思想。
有效提問是教師運用提出問題及針對學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應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啟發(fā)思維,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一類教學行為方式。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雙方都處于主動地位。第二,教學信息的反饋及時、準確、有針對性。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回答?!笨梢?,精心設計提問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之一。那么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呢?
1.提問要符合實際,要有期待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出一系列前后相聯、由淺入深的問題,組織成一個連續(xù)的問題框架,始終吸收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tài),使大腦皮層出現“優(yōu)勢興奮中心”,產生一種探索新知的強烈愿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定義”時,教師:“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同學們都笑著回答:“還用說,當然是圓的。”教師:“為什么要造成圓形呢?難道不能造成別的形狀,比方說三角形、四邊形……”同學們一下子被逗樂了,紛紛回答:“不能!它們無法滾動?!苯處煟骸澳窃斐渗喌靶螤畎桑⌒袉??”有些同學開始茫然,繼而大笑:“若是這樣,車子就會忽高忽低呢?”教師:“為什么造成圓形車輪行走起來就不會忽高忽低呢?”學生:“因為圓形車輪上的點到軸心的距離處處相等!”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了圓的定義,使學生學得省時,記憶深刻,興趣大增,余味無窮,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提問要適可而止,提問要體現主動性
教師在提出問題開始到解決問題所經歷的過程,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等候答題,指定答題和選擇答題。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受到阻礙或遇到困難時,用不同的方式鼓勵、誘導學生作出回答。
例如:由于學生的反應速度和表達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師提出問題后,應盡可能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余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是提出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以后,教師可直接向學生指出:“這是一個困難的題目,不要急于回答,你很可能考慮得不全面”等。
提問還要使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問要面向全體,讓全體學生都積極思考,使他們形成回答問題的責任感。
當然為了檢驗某個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一個較難理解的概念或定理時,或對于不是自告奮勇回答問題的學生,指定答題也是必要的。
選擇答題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感悟層面的問題可按“差-中-優(yōu)”的程序進行選擇。對于理解層面的問題可按“中-優(yōu)-差”的程序進行選擇。對于綜合層面問題則可按“優(yōu)-中-差”的程序進行選擇。
例如:在講三角形的全等條件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從兩個三角形的三條對邊和三角形相等的六個條件中,任選幾個,能否說明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這個問題,可以先讓學生分類出有一個條件成立、兩個條件成立、三個條件成立這三種情況,然后自由組合討論,最后再請高層次的學生作出回答。也可以讓高層次的學生上前板演作圖,中等層次和低層次的學生在下面作圖,由高層次的學生帶動低層次的學生。
3.提問要分析確認,提問要肯定和鼓勵
評議學生回答正確與否,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分析:知識掌握的準確度、知識理解的深廣度、知識鞏固的牢固度、錯誤的數量與性質、口頭表達能力、是否有創(chuàng)見。評價中無論對錯,教師都要及時公正地作出明確評價,但不要為鼓勵學生而不分正誤,一律肯定。評語要多樣化,必要的時候,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掌聲。
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比較混亂,沒有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時,教師可提出幫助學生進一步澄清他的提問,“你可以用一個簡短的句子概括你的意思嗎?”對學生回答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糾正,以防學生產生錯誤定勢。對于其回答正確部分,不妨多用些“比我說得還好”等鼓勵語。
在今天的信息社會,教會學生學習是一個重要內容,而教會學生問問題正是激勵他們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一個關鍵。遺憾的是,課堂教學中經常是按照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進行。這種模式讓學生沿著教師的思維學習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被圈在教師的框架里,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筆者結合自己上課的實際,談談課堂有效提問的感想:
1.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問”有動力
中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烈,教學中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激發(fā)和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并以此為動力,吸引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fā)現規(guī)律,推動學習活動的過程。
2.營造氛圍,讓學生“問”有空間
良好的課堂氣氛對學生有較多的溫暖,有良好的交往,有更多的表達機會。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寬松自如的天地,成為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的王國。
3.積極鼓勵,讓學生“問”有所長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習是為了學不懂的東西,在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是我們求知的“寶貴財富”。在課堂中,隨時記下學生所不能回答的問題,來建立問題庫。在今后的課堂提問中,它將成為學生提問的寶典,對于碰到的問題可以一揮而就地加以提出并解決。
總之,課堂提問是進行數學學科思維訓練,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數字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老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養(yǎng)成他們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教師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深層次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楊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