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運用試誤理論,適當?shù)?、巧妙地引導學生嘗試錯誤,可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錯誤,改正錯誤,從而達到去偽存真、全面正確地掌握知識的目的。
試誤即嘗試錯誤,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人類學習過程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反復嘗試錯誤的過程,是一種長期的探索性的認識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正確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多次試誤求得的。
每個人都有從錯誤中學習的經(jīng)驗。但長者總希望下一代不再犯他們犯過的錯誤,并盡量避免試誤這種本能學習法的發(fā)生。于是,以前的課堂教學以灌輸式、填鴨式為主,教師使出渾身解數(shù)授學生以“魚”。殊不知,在遠古時代,我國學者就倡導授人以漁的觀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眴栴}是教學的心臟,在問題的解決中,教師切不可包辦代替,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參與,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聯(lián)想、去思考、去探索,而試誤正是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學習的策略之一。
作為教師,應(yīng)該為所有學生提供嘗試機會,打消學生的顧慮,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嘗試努力。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的鼓勵,哪怕一點點,有時對他們卻是莫大的支持。初次嘗試不成功時,在教師的幫助下作進一步嘗試,從而掌握正確的知識與技能。比如,孩子在學騎車時,幾乎沒有不摔跤的,但在摔跤的同時,他們都會從父母或伙伴那里得到鼓勵和技術(shù)指導。于是,摔跤的孩子會拍一拍身上的土,甚至不顧皮肉擦傷,頑強地學下去,直到上下自如,行車
如風。
嘗試錯誤,對于孩子的學習是有價值的,“試誤”能導致孩子認知沖突,有益于知識的建構(gòu)。在學習過程中,當孩子處于失敗狀態(tài)時,教師不要急著給予幫助,而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作適當處理。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避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
其成長就是在這種不斷犯錯和改正的過程中變得有膽識、有智慧、有能力。同理,一個人的思維也是在不斷修正不足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成熟。既然,“犯錯”是普遍的、必然的,那么在教學中企圖讓學生完全避免錯誤是不可能的。有時候,正面的灌輸未必有效果,而通過學生自我嘗試,哪怕走彎路,甚至犯錯,最后體會到的將是更深入的、更具體驗性的知識。試誤教學策略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提出來的,旨在以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學習方法,真正實現(xiàn)師生互動,實現(xiàn)溝通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潛能。
我們中國人是很喜歡和人比的,而且什么都比,當然也要比教育。當我們的父母在忙著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力時,國外的父母在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當我們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忙著背古詩時,國外的孩子在按照正規(guī)要求做科學小實驗。當我們的學生在埋頭苦思如何編造動人的故事以便應(yīng)付“一件小事”的作文時,國外的學生在圖書館里查閱大量文獻以便寫出“我怎樣看人類文化”的宏論;當我們的學生在種種既復雜又抽象的文字游戲和思維游戲中絞盡腦汁的時候,國外的學生在寫研究性的論文。
當學生的學習或行為出現(xiàn)了錯誤,或因不聽勸告而吃了苦頭時,教師要做的,不應(yīng)是嘮嘮叨叨或訓斥一頓,而應(yīng)因勢利導,不露聲色,使之既接受了教訓,又改正了錯誤。我碰到過這樣一件事情:化學教師在講磷的性質(zhì)時,值日生把演示實驗用品端到教室,出于好奇,此學生從罐中夾出一小塊白磷用紙包好放到自己的課桌上。上課不一會兒,他的桌上冒起了白煙,他一把抓起小紙包沖出了教室,用手刨開教室前花池中的土,埋掉小紙包。他的手被輕度灼傷,教室里亂作一團。教師了解了事情的起因后,首先處理了他的傷,又表揚他處變不驚的勇敢和正確的處理方法。緊接著請他重述了事情的始末,讓大家討論白磷為什么會在他的課桌上冒煙,從而得出結(jié)論:白磷在空氣中極易被氧化而自燃,必須保存在水中,易燃物一旦燃燒,可用土或沙埋掉滅火,同時必須遵守實驗紀律。這要比簡單地訓斥他一頓收效好得多。
學生的過錯行為和不良品德行為都屬問題行為。從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來看,他們始終伴隨“試誤”活動而發(fā)展。因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等影響,學生難免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行為,我們怎樣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教導,用腦去處理,根據(jù)問題行為的輕重大小對癥下藥,這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處理問題行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樣,其結(jié)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別。
很多家長、教師總擔心孩子會出錯,擔心孩子會犯錯誤,覺得出錯不好,犯錯誤更了不得,覺得出錯就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就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fā)展,覺得孩子不應(yīng)出錯,也不能出錯。其實,出錯本身很正常,并且,有時試誤就是我們認知事物和世界的一種手段。愛迪生發(fā)明電燈之前的1000多次失敗其實就是一種試誤,是一種人類認知的方式。試誤,是一種看似消極的發(fā)展,是一種反省意義上的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何況是還處在成長中的孩子。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沒必要用一些我們虛構(gòu)的后果來嚇唬自己和孩子。重要的是要在引導孩子認識到“有誤”的基礎(chǔ)上去探索,找出一種新的、可行的方法和途徑。
對學生的嘗試努力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學生學得好時,把“芝麻”說成“西瓜”;學習受阻時,正話反說。
愛心掩蓋下的“粗暴”可能在我們的周圍時時上演著。在教學中要警惕我們的好心,它常常成為剝奪學生嘗試機會,阻止學生探索,妨礙學生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罪魁禍首。
出錯不等于危機,更不等于失敗。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我們要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在孩子出錯時要給孩子一份寬容和希望,讓孩子在試誤中成長。
(作者單位 山西省清徐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