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很多東西,分給他人時會越分越少,而有一樣東西卻是越分越多。你也許會問:“那是什么呢?”我將毫不遲疑地回答:“那就是愛!”教師對于學生的愛是來自內心深處最真摯、最樸實的愛。
高爾基說:“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教師應該用盡全力、想盡辦法讓每一個孩子得到最大限度地發(fā)展,這樣每個家庭和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我班陳耀(化名)同學聰明又調皮,愛貪玩愛撒謊,自制力特差、脾氣暴躁,還有很多不文雅的口頭禪,成績總在80分左右徘徊,有一次連續(xù)逃學三天。我曾去過他家兩次,但都撲了個空。他留給我的電話號碼竟然是空號。為了更好地幫助他成長,我決定再去他家一次。為了避免再次撲空,中午一下班,我便急切地趕到他家,到了他家一看:租住在兩棟樓房之間的過道里,屋子黑暗,一張簡單的用兩條板凳支起的木板床,一張小方桌,幾件簡單的生活用品零亂地擺放著。陳耀的監(jiān)護人竟然是一位80多歲、臉龐干癟、頭發(fā)花白的老奶奶。陳耀正在吃著奶奶中午準備的米飯和一盤沒有多少油星的青菜。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在他二歲多的時候就拋棄他們父子倆,孩子只得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種種不幸的遭遇,使這個學生幼小的心靈承受著難言的重創(chuàng),自卑心理促使他用逃學、說謊來麻痹自己。面對這些,我的心不禁顫抖了,家訪結束,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改變自己,像別的孩子一樣陽光地成長。心靈的創(chuàng)傷要用“心藥”醫(yī)治,我決心用“恩師”和“慈母”的身份去感化他、幫助他。
班上有一名叫王彬彬(化名)的學生,不愛說話,剛接班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她都是這樣,很少與人交流,跟我也是一樣,就是我問,也經常換來她無聲的回答。對此,我萬分苦惱。當時,我想把這個問題反映給她的家長。我問她家的電話號碼,她說:“不知道”。這讓我無言而又傷神,還有絲絲的憤怒。那天中午,我讓她立馬去請家長,她說:“爸爸不在家”。
在“訪萬家”活動中,我深深地認識到,上門家訪不單是一種家訪形式,更能讓老師與學生、家長在面對面的閑話家常中,尋到家校間的互動,架起一座關愛孩子快樂、幸福成長的真情之橋,它承載的是永不泯滅的師生情誼。家訪工作是教師調節(jié)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教師經常性的工作。成功的家訪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對家長是一個觸動,對教育更是一個促進。
(作者單位 湖北省丹江口市丁家營鎮(zhèn)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