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p>
那么,小學生的“真”作文到底從何而來呢?來自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在廣闊的、繁雜的、充滿生氣也蘊藏矛盾、不斷變幻的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素材,誰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誰就能寫出真情靈動的作文。教師雖常在指導過程中反復強調(diào)留心觀察,細致體會,卻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怎么做才叫細致觀察與體驗呢?教師只拋給學生一個果子,這果子從何而來,卻不得而知。故只有彎下腰來,走近學生,傾聽發(fā)自他們心中的聲音,才能告訴他們該如何與生活親密握手。
一、善于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一個人只有對周圍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tǒng)而周密的觀察,才能獲取大量的寫作素材,且觀察越深入,認識就越深刻。達爾文有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許多昆蟲陷到一種特別的植物葉子里。經(jīng)過多次觀察,他發(fā)現(xiàn)這種植物受到刺激后,能分泌出一種“消化液”,把昆蟲消化掉。對這種植物,他堅持觀察,研究了十六年,最后寫成了《論食蟲植物》一書,為生物學作出了貢獻。“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也至關(guān)重要。由于位置和角度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觀察所得也不大一樣。如去看一朵花,教師除了指導學生看花的顏色、形狀外,還要引導學生看更多不易看到的地方:花瓣上的紋路,柔嫩的花蕊,各朵花間的細微區(qū)別……長此以往,便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為作文積累大量的“可用之材”。
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看,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識耳朵的重要
性,調(diào)動其積極性去學會傾聽。如根據(jù)聲音去想象一篇作文,或帶領(lǐng)學生到市場,讓他們?nèi)鐚嵱涗浄彪s之音,帶領(lǐng)他們走進大自然,靜聽莊稼拔節(jié),秋蟲呢喃……這時學生將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除了看和聽,摸和聞也是認識事物的有效方法。鼓勵學生去聞一聞花的芳香,泥的清新,雨水的塵微,陽光的味道……此時,學生定會感到,原來生活就是這么近。
二、勤于實踐
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時,我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假期有意布置一些手工制作或體育活動:做做小制作、小實驗,或?qū)W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或?qū)W會一種運動……然后讓學生找伙伴合作辦一份手抄報,手抄報既要有在廣泛閱讀中摘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豐富生活的文章。開學以后進行優(yōu)秀小制作與小發(fā)明展評活動,舉辦手抄報展覽。這樣一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實踐的積極性。
在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要思索在實踐中碰到的困難,
遇到的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失敗的教訓。這樣既增加了他們的生活閱歷,又豐富了他們的寫作素材。
三、重于體驗
人的主觀世界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復雜變化,客觀世界則更是千差萬別。在社會生活中,客觀世界的千差萬別和主觀世界的千變?nèi)f化能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從感覺反應到情緒變化,又從情緒變化到感覺反應,多次反復不斷融合,這種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和連鎖影響就是人們常說的體驗。如:明朗的天空能給人以愉悅,歡快的心情又可變坎坷為平坦……當那么多的生活感受在學生心里積淀下來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學會感悟,用心體驗。此刻,讓課堂安靜下來,再靜下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清理,哪些是自己要的,哪些是暫時不用的,然后把要用的素材講給最信賴的伙伴和老師聽。在這里老師是旁觀者,是幫助者,是合作者,只需默默傾聽,深切注視,讓學生說出最有個性的語言,讓學生經(jīng)歷開放的作文過程,全身心地投入體驗,真誠流露的文字是最打動人心的?!敖犹焐徣~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不正是詩人對紅日映照下六月西湖美景的體驗嗎?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獑栕魑牡摹霸搭^”來自何處?生活!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涑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