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性、主體性、實效性”是我們在新課程理念下對理想課堂的追求?!盎A性”就是要加強學生基本功的訓練,無論我們向學生傳授什么樣的新知識,基礎知識不能忽略!基礎扎實了,才有拓展的余地,才有挖掘的潛力;“主體性”就是每一堂課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能喧賓奪主,以教代學,滿堂灌;“實效性”就是要有目標,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把課堂學到的新知識能夠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當中去。語文課堂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課堂就必須放得開,讓學生把課堂看成他們的樂園。
我在教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天上的街市》時,就是利用了民間傳說激勵學生的興趣,充分把空間放給學生,學生把自己聽說過的不同版本的故事傳說展示出來,然后異中求同,明確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的共同點:相愛不能相聚。再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賞析得出問題:為什么課文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情境同傳說中的不同呢?進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圖,突出全詩的主題思想,真是水到渠成,一貫到底,達到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很好地體現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很顯然,這是敢于放開的結果!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讓學生去展示自己。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課堂上,我們不能簡單地放開,更重要的是要讓課堂成為老師與學生心靈溝通的一個橋梁。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教學課堂結構的基礎。積極的情感交流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內驅力。課堂氣氛的沉悶與活躍,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起著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在教學中,只有對每一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真正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樂學的環(huán)境,學生才能充滿信心,積極學習;才會愉快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在傳統(tǒng)教育過程中,往往忽視后進生,而后進生的比例比優(yōu)等生大得多。他們需要更多關心和幫助,我們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視他們,要循循善誘,加強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師生之
情。建立師生之情,培養(yǎng)同學之情,以達到師與生、生與生的真正和諧。
贊可夫說過,智力活動是在情感高漲的氣氛里進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氣氛中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每一節(jié)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我們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緒,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作為老師更應該以平等、公正的心態(tài)對待每一位學生,真心為學喝彩,表達自己的贊嘆與欣賞之意。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
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正是這種強烈的需要才使課堂更有生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享受到熱烈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我們的課堂教學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讓我們的每一節(jié)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鞓返臅r光!
總之,要創(chuàng)設一個完美的課堂結構,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深入研究學生、教材、新課標,努力改變教學方式,使教學版塊結構更加完整嚴謹;重點更加突出、難點輕松擊破;時控布局更加合理得體;互動方式更加適時適度。讓我們的課堂多一些趣味性、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fā)展,讓課堂成為師生煥發(fā)生命活動的陣地。
(作者單位 江蘇省寶應縣水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