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是新世紀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但審視當下的課堂教學,教師通常只在乎表面的“眼花繚亂”和“異彩紛呈”,其實質教學效果甚微,這必將導致課堂教學的嚴重“缺鈣”。下面僅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為例,談談如何抓住有利時機滲透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
一、遇到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時
當學生遇到這類疑難問題時,會反復思索,力求解決問題。由于問題與答案之間往往有些中間環(huán)節(jié),所以這是一個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教師應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再合作學習。學生們經(jīng)過充分討論,常常會相互受到啟發(fā)而恍然大悟,豁然貫通,找到新的答案假設,更會激起學習的熱情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司馬光》中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1.司馬光沒有慌,心中怎么想?怎么做?要是慌了,又會怎么樣?2.為什么從“別的孩子都慌了”中,能體會到司馬光具有遇事冷靜的心理素質呢?3.司馬光的做法是否可???你想了解長大以后的司馬光
嗎……
諸如此類的有吸引力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應該是開放的、有價值的、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分歧時
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他們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不僅不是課程順利進行的一種障礙,反而是一種可以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因此,當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歧見時,教師不應馬上給出答案,而應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盡情說出自己的看法,使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充分張揚。
著名教師于永正在教學《白楊》伊始,面對學生“白楊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寫白楊?他不會單純是寫白楊的吧?”等問題,他不是馬上回答,而是引而不發(fā),緊扣學生從白楊的“高大挺秀”和爸爸兩次“沉思”等細節(jié),啟發(fā)學生互動合作,一步步進入富有情趣的高效合作的境界之中。
三、生與生的認識有落差之時
在課堂教學中,于學生不疑處重敲一錘,在展示師生認識之間的“落差”時,令學生猛然發(fā)現(xiàn)疏漏之處,也是進行合作學習的有利時機。
教師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于觀察合作小組的學生情況。比如:是否有避重就輕,應付差事的?是否有敢“啃硬骨頭”的?是否有“搭車現(xiàn)象”或“自由乘客”……總之,不管是什么情況,應該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加以有效控制,充分發(fā)揮“導航員”的作用,確保生生之間、主客體之間的有效碰撞和高質量的互補互促。
適時適度的介入,才能保證學生的真體驗,真理解,真合作,才能改掉“教師設圈套,學生鉆套套”的弊端。作為方法的幫助者、思路的開拓者、智慧的點撥者——教師來說,選擇何時介入與知道何時不介入是合作學習中最為燦爛的教學藝術。
(作者單位 江蘇省響水縣大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