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認為,歷史課是最易學、易教的一門課,其實不然。整個歷史教材,內(nèi)容多、時間多、人物多、地域廣、頭緒復雜,學生往往弄不清時間、人物和事件。在正規(guī)、統(tǒng)一的考試中,歷史成績得高分者并不多見。因此,要真正學好歷史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容易。要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思考,提高其學習興趣,弄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本人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采取了多種方法來啟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效果比較明顯。
一、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多種形式,從多方面反復闡明學好歷史的道理,從而使他們產(chǎn)生要學好歷史的內(nèi)在要求,提高學習歷史的自覺性。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時,切忌空洞地說教,應以具體的事例去感染學生。在開學初上第一節(jié)歷史課時,可穿插講一些不學習歷史所鬧出的笑話,如:關公戰(zhàn)秦瓊,把華盛頓當成華佗的兒子,漢朝解釋為漢人的朝廷等啼笑皆非的故事,使學生覺得如不好好學習歷史,說不定將來也會鬧出同樣的笑話來。
二、選擇好的導入新課的方法
新穎的導課方法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以下幾種導入新課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導入
如在講到“美國內(nèi)戰(zhàn)”時,可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林肯進入里士滿》一圖,讓學生辨認畫面上哪一個是林肯,接著提問學生,林肯為什么會受到美國人民的歡迎?這樣便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
2.講解成語故事導入
中國古代史上反映歷史史實的成語故事俯拾皆是,可任意選用。比如用“臥薪嘗膽”導入春秋時大國間的爭霸斗爭;用“紙上談兵”導入秦的統(tǒng)一;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導入淝水之戰(zhàn)。
3.通過講述歷史電影、小說等文藝作品導入
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可從講述電影《林則徐》導入;講西安事變時,可從電影《西安事變》導入;講到土改時,可從講述小說《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導入。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注意力更為集中。
4.通過朗誦詩歌或播放磁帶導入
比如教師朗誦《霸王別姬》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詩導入“楚漢之爭”;播放歷史歌曲《松花江上》導入“九一八”事變的講解;用“長征組歌”導入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講述;用《南泥灣》導入“大生產(chǎn)運動”等等。
三、讓學生做“小老師”
學生對教科書中的有些內(nèi)容已通過影視作品有了了解,對于這些內(nèi)容可由學生先講,然后再由學生總結,教師只做指導性講解。這樣,就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會更好。
四、重視運用直觀教具教學
教師在使用教具時,必須指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以獲得清晰的表象。要設法引導學生從展示的歷史現(xiàn)象中去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全面深刻地掌握歷史知識。比如,講述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時,老師可提前準備一些泥活字模型,在課堂上讓學生仔細觀察,使學生對活字印刷具有更加直觀的印象,進而加深對活字印刷術的理解。
再如,在講述地動儀的發(fā)明時,可充分發(fā)揮多媒體這一直觀教具教學的優(yōu)勢,制作課件,全方位展示地動儀的形狀、原理及其作用,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探究知識的能力。
總之,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根據(jù)教材恰當、合理、靈活地運用,并注意加強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注意教學語言的準確、生動、通俗,這樣就能使歷史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效果更佳。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夏縣三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