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數(shù)學試題在既有利于高校選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學數(shù)學教學的思想指導下,按照“考查基礎知識,注重教學思想,培養(yǎng)實際能力”的命題原則進行命題。從試卷的特點來看,可以概括為:兩個有利,出活題,考基礎,考能力,穩(wěn)中有變。根據(jù)這些特點,我認為高三數(shù)學的總復習不能僅停留在老思路、老方法上,應貫徹新課標的理念,不斷更新觀念,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要優(yōu)化復習課堂結構,就必須從優(yōu)化知識結構、優(yōu)化主觀性問題、優(yōu)化客觀性問題這三個方面入手,下面我就從這三個方面淺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優(yōu)化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指知識點之間以一定的聯(lián)系構成的體系,且聯(lián)系的方式和程度不同會構成不同的知識結構。知識只有形成體系,才能有利于儲存和提取。過去我在處理知識結構問題時,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課堂上教師不停地講,學生不停地記、抄,費時費力,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聽課效率不高。針對這種現(xiàn)狀,在高三第一輪復習時,對于那些概念多、公式多、定理多、難點多的章節(jié),在保證知識結構的科學性、嚴謹性的前提下,對如何突出有效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實際效果較好。我在復習立體幾何中的“直線與平面”一章時,一改過去學生聽起來乏味,我講起來又象炒現(xiàn)飯的現(xiàn)象,而是把這一章的知識結構分成若干個板塊,在知識點上有詳有略,突出重點、難點,突出轉化、突出基本方法。
板塊1.平面的概念及畫法
(1)平面的概念及畫法
(2)平面的基本性質:公理1(確定直線在平面內的依據(jù));公理2及三個推論(確定平面的依據(jù));公理3(確定兩個平面相交的依據(jù))。
板塊2.幾何元素間的數(shù)量關系
(1)角:①異面直線所成的角;②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③二面角的平面角;④兩相交平面所成的角。
指出:上述的三種角一般都轉化成相交直線所成的角,再把這個角轉化成某三角形中的一個角,最后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識求解有關問題。
(2)距離:①異面直線間的距離;②直線與平面間的距離;③平行平面間的距離。
指出:上述的三種距離一般轉化成兩點的距離,再把它轉化成某三角形中的一條邊,最后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識求解有關問題。
板塊3.幾何元素間的位置關系
(1)兩直線的位置關系:①共面直線(包括平行和相交);②異面直線。
(2)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①直線在平面內;②直線在平面外(包括直線與平面平行和直線與平面相交)。
(3)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①平行;②相交。
板塊4.平行、垂直間的轉化
(1)平行間的轉化:①直線與直線平行和直線與平面平行的相互轉化;②直線與平面平行和平面與平面平行的相互轉化;③平面與平面平行轉化為直線與直線平行。
指出:上述轉化過程中一是要抓住關鍵的直線和平面,二是要理解和熟記轉化過程中所用到的五條把關定理。
(2)垂直間的轉化:①直線與直線垂直和直線與平面垂直的相互轉化;②直線與平面垂直和平面與平面垂直的相互轉化。
指出:上述轉化過程中除了要抓住關鍵的直線和平面,還要理解和熟記轉化過程中所用到的四條把關定理。
(3)平行與垂直的轉化:這是指條件中有平行(垂直)相互轉化垂直(平行),如:兩條直線同垂直于一個平面,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這樣的定理有五條,若熟記它們后,則對平行與垂直論證的思路就更開闊了。
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板塊1是研究空間圖形性質的理論基礎,必須牢固掌握;板塊2是三個主要角、距離的關系及求解的一般思路,它是難點之一;板塊3是突出空間幾何元素間的各種位置關系;板塊4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它反映論證平行與垂直的一些主要定理及一般思路。有了這些板塊,根據(jù)需要取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再配置一些典型例題及相應的練習,學生復習起來便很快體會和掌握了我們所要復習的知識點和基本數(shù)學思想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優(yōu)化客觀性問題
這類問題占高考試題的60%左右,它涉及的內容廣泛、知識點多,命題的形式靈活多樣。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不能僅在講評作業(yè)、試卷或者到復習的后階段來介紹,而是應在復習相關內容時,就選擇一些典型的客觀性問題進行講解。不要總是在學生做錯后再講,而要盡可能使學生發(fā)揮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那么如何優(yōu)化客觀性問題呢?我認為應著重知識的準確理解和運算方法的熟練掌握。雖然這類問題的解法很多,有直接法、取特殊值法、排除法、數(shù)形結合法等。但是,要使學生掌握還需要一個訓練過程。
總之,優(yōu)化客觀性問題的原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靈活性,盡量避免復雜的運算,把著眼點放在縮短運算的程序上,這樣才能縮短解答時間,提高準確率。
三、優(yōu)化主觀性問題
如何優(yōu)化主觀性問題呢?我認為首先要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考查數(shù)學能力,其次就是所講解的問題應體現(xiàn)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和基本方法的靈活運用,盡量能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等。
在復習課中有時為了復習某一重要概念、定義、典型方法,可以采用多題一解的形式給出,但它們的思路與方法是一脈相承的。
以上本人從三個方面淺談了自己在優(yōu)化復習課堂結構教學方面的點滴體會,認識也很膚淺,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使復習課教學能緊扣教材,并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鐵路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