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shè)想:
《風箏》是一篇聲情并茂、意蘊豐富的名篇。備課時,擔憂學生理解有難度,原想用傳統(tǒng)教法,上課比較拿手,可想到新課標要求,應(yīng)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允許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保留看法。于是,我想做一次嘗試:由學生對游戲的理解導入,讓同學根據(jù)所知介紹作者,再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然后暢談讀后的感覺,后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共同探究解決。
教學片段:
導入課文,簡介作者后,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談?wù)勛x后的感受,提示同學注意針對人物的行為表現(xiàn)談看法。一會兒,活潑的為民同學就舉起手,沉著的加強同學也不示弱,部分女同學卻在猶豫,欲說還休,我鼓勵說:“大家的經(jīng)歷不同,興趣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大家自由暢談,不要擔心出錯,有自己的不同見解才是最好的讀書境界?!?/p>
于是,小手紛紛舉起來。
“我想文中的‘我’粗暴,他把小弟用心制作的風箏踏扁了,不是一個好哥哥,我討厭這個哥哥?!奔痹甑暮赀_同學首先發(fā)言,大家笑了,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
“文中的‘我’很同情小兄弟啊,因為小弟弟辛辛苦苦快要做好的風箏就被‘我’弄壞了,小兄弟怪可憐的——”青嵐同學的拖長聲表達,又引得同學們大笑。
我就順著她的回答提問:“成年后的‘我’對當年的小兄弟非常同情,那他當年為啥要踏扁弟弟即將完工的風箏呢?”
大家于是紛紛再看課文,馬上回答:“‘我’當年認為玩風箏是沒出息的事,所以就不讓他玩?!薄啊摇M艿艹鱿ⅲ艊拦芩?,可見魯迅是關(guān)心弟弟的。”
“這是‘我’當年的想法和做法,那么現(xiàn)在‘我’回想起來,認為那時做得對不對呢?這里面包含著‘我’怎樣的感情呢?”我順著思路,繼續(xù)引導。
為民同學又站起來說:“書上說——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當年做法太粗暴了,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所以有著深深的自責和后悔之情?!?/p>
看出同學細讀明顯有收獲,我很高興,卻故作不解地追問:“既然小兄弟也已經(jīng)說忘記了這事了,‘我’為什么還要自責呢?”
幾個同學搶著回答:“那是因為‘我’不肯原諒自己,表明了作者對弟弟的深愛?!?/p>
我給予了表揚,學生又說出多種見解,面對著這一場面。我想著該引導他們?nèi)ダ斫飧畹闹黝}——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憂慮。于是,我換了角度繼續(xù)講解。
“小兄弟聽了‘我’講當年的事時,他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大家對此有何感想?”
這個稍有難度,教室靜了下來,于是我讓同學交流一下。幾分鐘后,急性子的澤翔同學站了起來說:“這說明小兄弟不肯原諒‘我’,他不愿提起當年的事,是因為不肯給‘我’悔過的機會。”說的似乎有道理,這是我沒想到的。也許是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類似行為,才有此想法。但是,其他同學追問:“那么,為什么說小兄弟不原諒大哥呢?”
我鼓勵他繼續(xù)表達,“因為那件事對當時的弟弟刺激很大,很難忘懷的。風箏是他煞費苦心躲著做的,當作寶貝。我相信大家也有人曾經(jīng)有過類似愛好,那時是不是也會不原諒對方。”
不少同學表示有同感,這時我也想到這種事確實會發(fā)生,自然不能否定。
本想繼續(xù)引導,這時紀錕同學站了起來:“老師,他說的好像不對,小兄弟是真的忘了,文中明白寫著呢?!备纱嗟穆曇艉芸隙?。
“是忘了?!薄皼]忘?!弊h論激烈。
于是,我及時提醒:“大家爭論的前提是要有依據(jù)的?!卑嚅L蘭蘭大聲說:“我也認為小兄弟沒忘記,他說全忘了,這是他善良、寬容,不計較大哥對他曾經(jīng)的傷害,此時他長大了,理解了當年大哥是為自己好。他說全然忘了,是想讓‘我’心里好受些?!崩碛珊艹浞?,幾乎無法反駁,我暗喜這樣一個完整的回答。
“沒忘,是由于弟弟不想原諒大哥?!庇忠粚W生表達不太一樣的見解。不少同學也贊同“沒忘”的說法??磥恚蠹业囊庖娛且贿叺?。
“忘”與“沒忘”,一時我也不好明確,稍加思考,我就給學生一個假設(shè):“假設(shè)小兄弟真的忘了此事,那你們又有何見解呢?”
“說明小弟弟非常天真、純潔,他一點也不計較哥哥對他的傷害。”
“說明小弟弟寬宏大量?!?/p>
……
教室里響起的多是對小兄弟的溢美之詞。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呢,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小兄弟是個受害者,是個天真、可愛、聰明的孩子,愛玩的天性使學生產(chǎn)生了共鳴,學生都喜歡他。那他們怎么也不愿意把他和一個精神麻木者等同,這是孩子們純潔的、美好的愿望,他們的思想跟魯迅先生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在這一點上還不能溝通起來。當然,這是同學們學習經(jīng)歷不多,對當時社會變化,人民思想的狀態(tài)不太了解的原因。
于是,我給同學們做了指導:“作為當年的受傷害者,他卻甘受虐殺,好不抗爭,后來又如此健忘,這使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感到了……”留下一個疑問給同學思考回答。
“悲哀!”學生們幾乎是搶答后面的話。
課后反思:
原想學生還幼稚,對文中情感難以理出頭緒,教師一般少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擔心不好控制場面,可是此節(jié)課的結(jié)果讓我滿意,也讓我深思。學生不僅體悟出文中的種種感情,而且說出了以前人們少有的見解,他們的回答使人激動。雖然跟我的備課方案有所出入,但是對于確實提高學生的反應(yīng)能力,自主表達能力,無疑做到了,后面需要的補充,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所以,我認為,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營造氛圍,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發(fā)散思維,應(yīng)該是今后教學中必須考慮的方面。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春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