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新版牛津英語教材經過幾年的使用,學生和教師已在不斷適應和熟悉中。小學五年級是學生在小學段的最后學習階段。五年級新教材,最明顯的特點是語量極其豐富,閱讀篇幅無論是題材還是體裁都比以往有明顯增加。其中,選取的故事既和單元內容緊密聯(lián)系又是學生極感興趣的。比如,5 B Module 1 Unit 1的學習主題是“What a mess!”,涉及的學習內容包括常見的學習用品類單詞,要求學生能進行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的合理區(qū)分;通過學習名詞性物主代詞,能關注人稱代詞的各種形式(主格、賓格等)以及正確運用;通過課文內容學習,要求學生能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并試著整理自己的房間。5 B Module 2 Unit 2則以“電影”為學習主題,要求學生了解電影院里各個場所的名稱以及相關的事物,能運用情態(tài)動詞shall來征詢他人意見,并作出合理應對;同時,能使用Can I have ...for...?來嘗試購買電影票,并能用一般現(xiàn)在時態(tài)對一些著名的卡通電影內容作出簡單的描述。
基于這樣的學習內容,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教材內容的相關聯(lián)系,依據(jù)教材所提供的顯性學習材料,挖掘其隱性內涵,能從課程的高度來合理解析教材,幫助學生梳理、建構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從而實現(xiàn)其語用功能。
[學情分析]
經過四年多的英語學習,學生學習能力分布不均勻,差距較大。比如:部分學生有課外學習經歷,因此,上課參與積極、回答踴躍;而與此同時,個別學生的學習能力則很弱,詞匯掌握得不牢固,語法知識易混淆,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jié)現(xiàn)象。從整體上看,班內學生的表達能力強于書面能力,儲備了一定的課外知識,但由于學得不夠扎實,語法知識容易混淆。
[研究緣由]
復習對于小學畢業(yè)班來說,是一種幫助學生梳理學習內容的極好形式。復習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以少馭多、以不變應萬變,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可以說,復習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規(guī)律,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因此,復習在畢業(yè)班的學習活動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了學習的全過程和效率。
正是由于平時對于復習課接觸較少、研究不多,再加上是小學畢業(yè)年級,故而,在此次由張江高科實驗小學小學承辦的五年級新教材復習專題研討活動中,我們嘗試從學科課程的特點出發(fā),依托單元內容的合理整合而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復習課嘗試。
[第一次教學片段]
I. Preparation
1. Enjoy a story.
2. Free talk.
Ⅱ. Words
1. Review the words of Module1Unit 1
T: Who is he? Where is he? What do you see?(some tape/aroll of tape, some glue/a bottle of glue, some crayons, some paints, two brushes)
Students try to spell.
2. Review the words of Module 2 Unit 2
Listen and number
Students spell the words.
3. Review the cartoons.
III. Sentences
1. Review the drills: Shall we ...?
2. Review the pronouns
3. Review the key structures: Put...
IV. Consolidation
1.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2. Show pictures and ask them to describe Peter’s hobby.
[指導交流]
課后,區(qū)英語教研員吳建新老師和執(zhí)教教師——張江高科實驗小學丁征宇老師進行了如下交流:
吳老師:丁老師,你先說說今天這堂課的自我感受。
丁老師:我覺得由于復習的內容是分屬于兩個單元的內容的,而兩個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是非常緊密,所以感覺整節(jié)課的內容多而雜。
吳老師:的確如此。其實,復習不能面面俱到。單元內容的復習應該要有側重點。比如:抓核心詞匯,尤其是學生平時特別容易弄錯的詞匯;句型也是如此,就拿Put這個句型來說,相對簡單就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進行復習。
丁老師:嗯。我得好好地研究復習課所要關注的學習內容,抓核心、練重點。
吳老師:是的。復習內容多、復習時間有限。作為教師,一定要做到“精講精練”。而你課始的故事則難而長,雖然能體現(xiàn)單元主題,但實際學習效率并不高,我建議修改。哦,不如拍一些你的學生在學校生活的場景,由此展開學校學習生活的討論和相關學習用品單詞的輸出,不是更合理和順暢嗎?
丁老師:對啊。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活動場所、自己的活動照片,不是更直觀、更形象嗎?而且,也能讓學生有話可說。
吳老師:還有,你在詞匯復習部分,增加了三個電影種類的新單詞,這個想法不錯,能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增長新本領。不過,太過抽象,不夠生動,能否播放Mr. Bean的視頻錄像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這樣做,學生不就對喜劇片的特征更有感受嗎?由此,對于“This is my favourite cartoon.”的討論就能做到水到渠成了。
丁老師:原來換種不同的練習方式,就有完全不同的學習效果啊。
吳老師:是的。我們常說:“不同的學習內容一定要找尋符合其特點的學習方式,只有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獲取最大的學習成效?!蹦阍趶土暰湫蜁r設計了三個人的對話,我感覺過于復雜,建議你把對話安排在兩個人中間,這樣,句型Whose...就可以從誰的電影票進行合理過渡了。
丁老師:好的,我按您的要求重新設計吧。
……
于是,我們又進行了第二次教學嘗試。
[第二次教學片段]
1.引入
(1)呈現(xiàn)一組學校圖片,全班學生共同感知自己的校園生活
(2)自由回答:What do you do in the shool? 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the school?
(評析:通過學生的實際校園照片,營造了一種真實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源自生活體驗的回答確保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日??谡Z交際能力得到了切實地訓練。)
2.以Peter為主線復習Module 1 Unit 1的核心單詞
(1)出示Peter頭像,讓學生帶著問題What class is he having now?聆聽短文;
(2)回答問題,展示Peter上美術課的圖片,帶出相關詞匯的默寫后,檢查單詞拼寫;
(3)適當拓展量詞的使用、例舉不可數(shù)名詞。
(評析:讓學生帶著問題聽短文,將Module 1 Unit 1的核心單詞作為美術課上的使用物品捏合于自編的短文,十分有趣;同時,通過學生的默寫練習,再次強化對核心詞匯的記憶。而拓展的量詞以及不可數(shù)名詞,又整合了學生的已學知識,幫助學生建構了清晰的知識脈絡。)
3. 由美術課的結束帶出Module 2 Unit 2核心單詞的復習
(1)T:It’s time for a party. What happens next?Listen and number.
(2)讓學生自由朗讀短文,拼讀核心詞匯。
(3)同桌兩人一組選擇單詞完成句子。
(4)T: Where can you see the entrance/ the exit?What can you do in the cinema?教師示范,This is my favourite cartoon. It is... It is about ...讓學生介紹書中出現(xiàn)的卡通片。
(5)出示Mr. Bean’s holiday片段,拓展電影的另兩種表達:comedy和science fiction film.
(評析:將Peter活動的場所由美術室過渡到Hall,十分順暢;聽短文編號的練習則將Module 2 Unit 2中涉及的核心整合在了短文中,十分自然。而視頻的引入,幫助學生感受了喜劇片的含義,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又強化了學生對新內容的感知。)
4. 復習句型Shall I...?
(1) T: There is a new film on in the cinema. Peter has two tickets. He wants to go there with Alice. Listen, what are Peter and Alice talking? 邊看邊聽對話,凸顯核心句型Shall I...?
(2) T: Do you have different answers?
(3) Practic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評析:由Peter和Alice之間的對話材料鼓勵學生再次感受核心句型Shall I...?的含義,使其極具生命力。同時,通過三個不同的場景的鋪墊,要求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掌握運用不同的應對,加深印象。)
5.復習句型Whose...?
(1)T: Peter and Alice are going to the cinema. Whose ticket is this?
(2)看表格,比較名詞性物主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
(3)選擇名詞性物主代詞進行造句
(4)適當改變句型
(評析:從上則內容繼續(xù)引入Peter和Alice去看電影的情景,要求學生猜測電影票的擁有者,由此自然帶出名詞性物主代詞和whose句型的復習。而多樣的練習形式又確保了學生對本語言點的理解與掌握。)
6.綜合閱讀
(1)T: Peter’s crayons are on the desk. How about his tape?Listen and judge.
(2)T: Peter always puts everything in the right place. How about you?
(評析:由改變句型這一練習的最后一題小題的操作自然過渡到Peter的其他物品上,通過聽后判斷的練習形式,再次整合兩個單元的核心內容。同時,通過Peter能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的情節(jié),實現(xiàn)了以文應景和融情。)
[教學反思]
復習性課型是指整節(jié)課指向對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的教學結構。它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課型。它能幫助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梳理和溝通,理出良好的認知結構,從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并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整體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收益。所以,復習課是小學畢業(yè)班常見的一種課型,擔負著幫助學生查缺補漏、系統(tǒng)整理以及鞏固發(fā)展的重任。同時,復習課的課型在落實學科課程內容、幫助教師理解課程、實施課程內容的過程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本次復習嘗試,我們有如下收獲:
一、抓住核心,精講精練
要在一節(jié)課中對一個單元甚至兩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復習,既要避免面面俱到,又要避免“題海戰(zhàn)”或“一言堂”。因此,在復習課前,教師就要做好充分的內容準備,將相關的學習內容作整合復習,同時,一定要抓核心詞匯和句型,合理安排復習過程,精講精練,通過一定的聽說、聽練、閱讀等手段強化重點與核心知識,并通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運用,幫助學生架構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最終實現(xiàn)其語用功能。如:本課例中,涉及的兩大單元的基本詞匯達十幾個,但我們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教材要求,只重點選擇了其中的tape, glue, crayon, entrance, exit, seat等作為核心詞匯進行拼讀和再現(xiàn),這樣就突出了核心,實踐了“精”字。
二、再現(xiàn)舊知,適當拓展
在復習課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學過的知識加以整合,將平時數(shù)節(jié)課、數(shù)個單元或不同階段的知識前后聯(lián)系整合在一起,還要幫助學生進行合理地梳理、歸納,總結出規(guī)律,使其系統(tǒng)化,從而幫助學生記憶與運用,實現(xiàn)有效學習。這樣做,能實現(xiàn)新知與已學的融會貫通。
如:本課例中,教師不僅進行了詞匯的復習,對于兩個單元中的句型也進行了整合復習。通過復習,除把聽、說、讀、寫訓練貫穿于整個復習過程之中外,還把所學知識進行了疏理、總結、歸類、鞏固與實踐,防止遺忘。除此之外,教師還準備了適量的、能開闊學生視野的復習資料,如comedy, science fiction film等,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尋找主線,貫穿始終
“一節(jié)課堂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一次旅行,在行程中我們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合適的主線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整節(jié)課顯得更為完整,使學習、復習的過程更為流暢。如:本課例中,由于穿插、整合了兩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主線更需要建構,否則整節(jié)課會顯得雜亂而沒有章法。因此,教師通過Peter貫穿始終,由美術課過渡到禮堂看電影;由禮堂看電影過渡到電影院看電影;由電影院帶出影院內的相關內容的復習,包括邀請別人看電影的句型;最后,通過電影片的歸屬帶出名詞性物主代詞和whose句型的復習。在這條主線的引領下,學生欣賞了沿途的美麗風景。
四、聽練結合,后續(xù)跟進
復習課的性質決定了課堂中的練習方式。一方面,由于日常學生聽的練習較難在課后完成;另一方面,也由于英語學科的特點,語言的習得本身就是在聽懂后,正確表達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多樣的練習形式來強化學生的聽力訓練,以此來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本課例中,教師設計了兩份練習:Exercise A卷中的練習有四種題型,關注學生聽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而Exercise B卷中的練習則以書面形式為主,包括改句、寫話等體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書面練習。通過兩份練習的整合,最終實踐學生的多項技能。
通過本次復習課的嘗試,我們對小學畢業(yè)班的英語復習工作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通過實踐積累了一些成功的復習經驗。不過,從課程理解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復習課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去提高復習成效。因為,我相信,教學工作只有在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中才能永葆活力、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 吳建新:上海市浦東教發(fā)院 丁征宇:浦東張江高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