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歷史課程的開放性進一步增強,這對教師使用教科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吃透課程標準,研讀教材,廣泛涉獵,精選與教學相關的素材,按照課堂教學主線將龐雜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重組教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材;拓展;社會熱點;誤區(qū)
2011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教科書是學校歷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學資源(非唯一資源)。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jù)(僅是依據(jù)),是教學的工具和抓手。教師要確立新的教材觀,創(chuàng)造性、靈活地利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當成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資源。
一、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以提高教學效率
1.處理好講與不講、詳講與略講的關系
根據(jù)教材、《課標》、教學參考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確定;根據(jù)學生課堂學習中對知識把握的具體情況進行確定;結合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確定;不能僅僅以學生的興趣為標準,有時可以對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多講,但有時還要對學生不感興趣的東西多講,反之亦然。詳講就要細磨慢咽,把書讀“厚”,有兩層含義:第一,內容要厚;第二,深度要夠。把書讀“厚”主要要求做到:①對教材的重要知識加以延伸、拓展和補充,使之更加系統(tǒng)。②收集相關的最新史料。③對社會熱點進行相應的專題總結。略講就是把書讀“薄”,秘訣在于:把握教材知識的內在邏輯和聯(lián)系,抓住問題的關鍵與本質,對教材進行高度概括,濃縮出精華,如“年代”“關鍵性人物”等。另外建“知識樹”、列表概括、編提綱等不一而足。此外,教材中的閱讀材料還有一部分僅僅是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內容,對學生的能級要求就不必過高,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
2.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與延伸
教學中,我們要力圖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講述歷史知識。特別要注意歷史發(fā)展的縱向聯(lián)系、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聯(lián)系、歷史發(fā)展的因果聯(lián)系、歷史現(xiàn)象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和滲透等。如歷史上重大改革的發(fā)生,往往有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的考察。
比如,教材中對某事件的歷史背景介紹不詳,不利于學生進入歷史場景;對事件的描述跳躍性過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發(fā)展;不強調事件過程,只強調事件結果,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結果感到愕然。出現(xiàn)上述情況,教師就要對教材進行適當適度的拓展與延伸,此外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歷史(歷史教學)的網站或博客,讓學生課外去搜集、完善材料,從而真正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如: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一樣嗎;通過電視劇《亮劍》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zhàn)場的作用等。
3.與社會熱點和中考有機鏈接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歷史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它的教學內容緊密地聯(lián)系著社會與我們的生活。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學史明智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目的。所以在教學和學習中,我們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熱點,為教學提供更豐富的內容、材料和平臺。如9月10日日本政府決定由政府購買“尖閣諸島”(即釣魚島),將這三個島“收歸國有”。這一鬧劇使得中日關系降到冰點,國內出現(xiàn)不少游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關注。為此我在全校進行了熱點講座,并且聯(lián)系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史,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及《馬關條約》內容;侵華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五項原則;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不受侵犯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保衛(wèi)祖國、抵抗侵略等,學生非常感興趣,反應非常強烈。
初三教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升學,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教材與中考有效對接,根據(jù)考綱和中考試題對教材適度刪減。比如:本地去年的中考大題往往不會再是今年中考的大題;本地去年中考中與熱點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點由于相對滯后于今年的熱點也不會是今年中考命題的重點,復習中我們就可以一帶而過或是換個角度進行復習。
4.創(chuàng)新研讀,把書讀“活”
學習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而要創(chuàng)新研讀,把書讀“活”,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一更高層次的要求建立在把握基礎、提高能力的前提下,要求教師帶著批評的眼光、挑剔的態(tài)度和揚棄的觀點看待教材,并加以創(chuàng)新。如:課本的編排有無瑕疵?本處的史料是否恰當?湯懷田老師在《初中歷史新教材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中以研究的眼光審視教材發(fā)現(xiàn):學科知識不一致;各冊概念不統(tǒng)一;子目錄順序較凌亂;圖文史料欠一體;子目錄用語不精確。另外,專題復習階段,要打破課、節(jié)、框甚至年級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整合,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進行分析,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把“死書”讀“活”。
二、對教材使用的誤區(qū)
在課改中,有的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沒有立足課標,整合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往往陷入以下誤區(qū):
1.“唯教材論”
將教材視為不可動搖的“圣經”,課堂教學仍是照本宣科,在此條框的約束下和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下,學生養(yǎng)成了服從、接受的思維定式,缺乏質疑和創(chuàng)新能力。
2.脫離教材,偏離教材,教學隨意性太強,視教材可有可無
認為新教材與老教材沒有區(qū)別,仍憑借自己的老經驗,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想當然地進行教學,認為歷史就是講講故事,這樣極不利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情商的開發(fā)視而不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