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學習數學的最佳方法應該是組織和創(chuàng)設一個讓兒童能在其中盡其所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合適的情境。”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應注重提供、創(chuàng)設、營造學生喜歡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數學活動,使他們在自主、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與活動,從而獲得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思維,提高效率。
一、提供操作情境
實踐操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yōu)榛钌膭幼?,從感受中獲取正確的認知。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六個面。在學生認識什么是相對面后,再引導他們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你發(fā)現了什么?再一次“逼”著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一量,有的把兩個一樣的長方體拼在一起,有的把長方體相對的面沿著外框畫在紙上比較,等等。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初步感知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接著,教師用取下長方體相對面的方法驗證大小、形狀一樣。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觀察、思考,學生認識到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情境,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數學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自已的動手操作,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
例如:在教學“1米2厘米-8厘米”這道題時,習慣上,我們總是把它當作一道簡單的單名數、復名數的互化與計算來對待,可我卻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小明的爸爸原來的腰圍是1米2厘米,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育鍛煉,腰圍減少了8厘米,你知道小明爸爸現在的腰圍是多少嗎?”這時學生的思維已不再是單純地為計算而計算了,而是融入了生活,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樣,教師賦于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有著無窮的魅力”。
三、營造“爭論”情境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主體,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讀者心中的《紅樓夢》。教師不應用“唯我獨尊”的威嚴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應創(chuàng)設一個能讓學生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的學習情境,在爭論之中,尋找自我價值的體現,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培養(yǎng)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契機,適時點然爭論的“導火索”,盡量給學生一個表現的機會,盡到引導者的職責。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簡算1200÷500一題,我讓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先試著做一做。由于剛學完商不變的性質,學生在計算方法上不存在問題,所以他們興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來。之后我組織學生交流結果:“商2余2。”“不對!應該是商2余200?!卑嗬镆魂嚒膀}亂”,而且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學生居多。這時,我讓學生進行討論,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向對方提問。于是,同學們就展開了唇槍舌戰(zhàn),一開始學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漸漸的,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同學就意識到自已錯了,并且對那些反駁他們的同學表示心悅誠服。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學生在討論、交流。事實證明,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極好的。因為,他們是在主動學習,有自我價值的體現在等著他們。所以,鼓勵爭辯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心需要。
總之,在數學活動中,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有些學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找到正確的結果,這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情境,供學生思考、討論,解開心中的疑團,并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在探索中成長。由此,不但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