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的每次劇烈轉(zhuǎn)型,總是離不開從古今中外的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面對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當代教育,我們不得不從中西“軸心時代”,甚至文藝復興代表人物的哲思中“拿來”。“義”德作為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重要義理,對于當代的教育,有著極有價值的借鑒意義。“義”的本義和最高義,對現(xiàn)代育人理念的啟示是,教育要塑造“順從”自身“信仰”和“理性”的人。
關(guān)鍵詞 義 順從 信仰 理性
社會是一條生命之河,從遠古到近古,緩緩地流淌著。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與世革新,但此革新離不開從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當代中國各種危機叢生,如生態(tài)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價值危機等,但無論何種危機的解決都離不開教育的“如何育人”,培養(yǎng)怎么樣的社會公民。解決當代的各種危機,我們不能不回望我們的“軸心時代”①——先秦諸子。諸子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特別是先秦儒學。
時至今日,歷代對先秦儒學中的“義”談論得不是太充分,而我們認為對于“義”德不但有深入探討的可能,而且此字義理對當代育人有著很高的啟示價值。
1 “義”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義”在中國先秦諸子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但尤為儒家所強調(diào)。從時間的演變來看,其在儒家的學術(shù)演變史上有著地位越來越高的趨勢。據(jù)學者研究,“義”字是由孔子最早提出。在《論語》中,孔子經(jīng)常提到“義”,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②“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③“君子義以為質(zhì)”;④“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⑤“信近于義,言可復也”⑥等等。在《論語》中“義”還僅僅屬于眾多德行中的一種,其地位不如“忠”德與“恕”德,沒有得到像“仁”一樣的強調(diào)??鬃又笕寮乙环譃榘?,思孟學派中的孟子,不但繼承了孔子的“內(nèi)圣”之學,而且是大為發(fā)展之?!傲x”在《孟子》一書中也隨之得到了彰顯。孟子把“義”涵括于“四端說”。⑦在“仁義禮智”四德中,“義”達到了僅次于“仁”的第二位。
在隨后的戰(zhàn)國諸子和漢代儒學中,“義”的地位越來越高,而且逐步被提升為國人修身之本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中。在戰(zhàn)國著名的稷下學派中,“義”被提升到“國之四維”之一,《管子》書中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⑧東漢的《白虎通義》是一部具有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文化典籍。它承《易緯·乾鑿度》之說,將五常與八卦聯(lián)系起來,指出:“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也。”
2 “義”的本義和最高義
若要現(xiàn)代轉(zhuǎn)化“義”德,必須詮釋清楚“義”的內(nèi)涵。這是繼承傳統(tǒng)的前提。通過比對《說文解字》、《辭海》、《康熙字典》等幾部典籍和后人的研究,我們認為,“義”字有多重涵義。我們認為在“義”的眾多涵義中,其本義和最高義可以為我所用,對當代的育人理念提供某些啟示。
2.1 “義”的本義
“義”的本義,即“義”的原始意義,主要從造字法推論出來。《說文解字》中曰:“己之威儀也。從我羊。羛,《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xiāng),讀若錡。今屬鄴,本內(nèi)黃北二十里。宜寄切〖注〗臣鉉等曰:此與善同意,故從羊?!雹帷墩f文》的作者是東漢許慎,作為古文經(jīng)學家,他對“義”的解釋可謂切中了“義”的本義。在古代,“義”寫作“義”,上面是“羊”,下面是“我”,是一會意字。我們可以從“我”和“羊”的義來詮釋“義”的本義。“我”是兵器,又表儀仗,而儀仗是高舉的旗幟,“羊”表祭牲。二者合起來的意思是: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犧牲。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義”的本義即為:為了我信仰的旗幟而不(下轉(zhuǎn)第30頁)(上接第9頁)惜犧牲。概括之,我們認為“義”的本義與“信仰”攸關(guān)。
2.2 “義”的最高義
《辭?!分袑Α傲x”的解釋的第一義是“宜也,謂事之宜也”,⑩這一解釋在古典文獻中表現(xiàn)得最為普遍,在孔子、孟子等儒家的學說中也最為強調(diào)。而且也為現(xiàn)代的詞典所普遍采用。如《古漢語常用詞典》中對“義”和“宜”的解釋:義:1.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豘宜:1.合適,合宜。豙
可見“適宜”是“義”的一種最高義和最普遍的使用義。“義”作為“宜”的詮釋,在當下仍就具有生命力,也是古代經(jīng)典中所能體現(xiàn)出來的最高義。
董仲舒說過:“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義必由中制也。從羊者,與善美同意?!?豛董子的說法離孔孟的時代不久,可謂對“義”最高義的把握很到位。我們由此可以解釋為:“仁”“至善”是人之為人的本性,而“義”“中庸”卻是人之做人做事的最高追求?!傲x”不是“善”,而是“善”在具體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甚至有時可以表現(xiàn)為“不善”?!傲x”是一個人以“仁”“至善”為本性,在具體環(huán)境下對“仁”“至善”的通變應用。
3 “義”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我們接下來看看“義”的本義和最高義對我們的育人理念會提供何樣的借鑒。
3.1 何謂“我”
我們先從“我”字談起?!拔摇笔且粋€“會意”字,從手,從戈,意為“以手持戈”。從造字法來看,“我”字是一動詞,即:手持大戌,吶喊示威。其后起的第一引申義就是“手持戰(zhàn)戈的人”。如果站在現(xiàn)代人文主義的立場,我們可以把“我”含有的“大戌”“戰(zhàn)戈”理解成人的各種欲望。
3.2 “義”的本義及其最高義對“我”之建構(gòu)的影響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義”的本義是一個人要有“信仰”,而其最高“義”,是人應該有理性,會變通,追求和諧。概括成一句話,就是一個人要作一個“順從”自我“信仰”和“理性”的人。
當下中國的社會語境,最核心的話語是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位,活在當下。“人文主義”相對于“神本主義”固然對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西方自文藝復興對“人文主義”的提倡之后,造成了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當下的中國也具有這樣的社會語境。我們應該從“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因為他們處于新舊兩個時代,處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界處,具有既能繼承又能革新的思想特質(zhì)。從“文藝復興”的文化語境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但丁。他在《神曲》中的思想不但符合我們時代的需要,而且也與“義”的本義與最高義對育人的啟示相一致。在《神曲》里主要出現(xiàn)了三個人物,即:但丁、維吉爾和貝亞特麗采。但丁代表的是“順從”;維吉爾代表的是“理性”;而貝亞特麗采代表的是“信仰”?!渡袂氛J為理性應該被信仰所指導,信仰高于理性,人應該順從自己的理性和信仰,沒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沒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順從、信仰、理性是但丁所追求的人之所以為人的三主德。
“義”的本義和最高義,及《神曲》對于當下的教育啟示是:我們應該培養(yǎng)具有“信仰”和“理性”的公民,一個合格的公民應該“順從”自己的“信仰”和“理性”。正如盧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無往而不在枷鎖中”。豜“信仰”是“枷鎖”,“理性”也是“枷鎖”。但無此“枷鎖”,人只能是揮舞著“刀戈”為別人創(chuàng)造“地獄”的世間最壞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