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經(jīng)驗豐富,具有特色。本文通過簡要比較分析美國哈佛大學和中國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情況,為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提供一些建議與啟示,使我國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更加科學。
關鍵詞 通識教育 課程設置 哈佛大學 北京大學
1 關鍵概念界定
1.1 通識教育
從規(guī)定性定義來看,學者李曼麗等就將通識教育表述為“就性質(zhì)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內(nèi)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倍行W者則認為,我國的“素質(zhì)教育”就是通識教育,其實嚴格來說,通識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質(zhì)教育,也不等同于自由教育。
筆者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既不等同于自由教育,也不僅僅指素質(zhì)教育,它是一種非專業(yè)性的,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基本知識、技能、實踐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
1.2 課程設置
國外學者舒伯特認為“課程設置是指學校或其他機構安排的課程的整個范圍和特征。它也可以指在既定時間里,如一學年,一學期,四個月或一段特定時間里安排的那些課程。”我國學者吳新穎說到:“課程設置是指學校選定的各類課程的設立和安排,主要包括合理的課程結(jié)構和課程內(nèi)容。”而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則包含了必修課和選修課這兩種課程結(jié)構。
2 中美著名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個案比較分析
2.1 美國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
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共分為七個領域,即外國文化領域、歷史研究領域、文學和藝術領域、道德推理領域、科學領域、定量推理領域和社會分析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十幾門到數(shù)十門的具體課程,每學年提供的核心課程目錄都會有所不同,以2010-2011學年為例。
表1
表2
哈佛大學要求每位學生至少應修習并通過32門課程才能畢業(yè),其中核心課程即通識教育課程至少要修滿8門,占整個學士學位應完成的總學習量的25%左右。除此之外,所有的哈佛學生還必須學習外國語文、英文寫作、數(shù)量推理這三個通識教育范圍,但不屬于核心課程的必修領域。
2.2 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
北京大學通選課分為6個領域,即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哲學與心理學領域、歷史學領域、語言學、文學、藝術與美育領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領域,并采取逐步建設和不斷更新的方法,計劃課程規(guī)模為150至200門,并且每年更新其中的10%到15%,以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可供選擇的通識課為例。
北京大學規(guī)定本科生畢業(yè)時應修滿至少12學分。理工科學生在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個領域至少要修滿兩學分;在語言學、文學、藝術與美育類至少要修滿4學分,其中至少一門是藝術與美育類課程;在其它三個領域分別至少要修滿兩學分。文科學生在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個領域至少要修滿4學分;在語言學、文學、藝術與美育類至少要修滿兩學分,其中至少一門是藝術與美育類課程;在其它三個領域分別至少要修滿兩學分。此外,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還包括全校必修課,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和軍事理論5門課程。
3 總結(jié)與啟示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中美兩所著名大學在課程設置目標上是一致的,都是旨在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掌握多種領域的知識與能力。但是在課程設置的具體細節(jié)上有所差異,比如劃分的課程領域不同,筆者認為哈佛大學的課程領域更全面;課程所占比重也大不相同,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所占的比重較大。此外,中國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以公共必修課和素質(zhì)教育課程為主。通過比較分析,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給中國大學提供了啟示意義。
美國大學實施通識教育不只是在課程體系中增加幾門專業(yè)以外的課程,而是要從思想上認識實施通識教育的意義及目標。開課的數(shù)量與通識教育之間并沒有直接的相關性,如果開設的課程不能彰顯通識精神,那么這樣的課程只能是專業(yè)教育的附庸。由此可見,我國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只有像美國一樣,真正體現(xiàn)通識精神,才能使學生免于成為某一專業(yè)的奴隸。
此外,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教師“通”,學生才能“通”,教師的態(tài)度與通識底蘊關系到一所大學通識教育實施的成敗。因此,教師只有更新教育觀念,使自己具備良好的通識教育素質(zhì),才能成為通識教育的合格教學者。
參考文獻
[1] 李曼麗.通識教育—— 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18.
[2] 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1.
[3] 蔣紅斌,梁婷.通識精神的彰顯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