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當之無愧的國學經典。將《論語》這樣的國學經典引入初中課堂,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有助于中學生的道德教育。
關鍵詞:初中生;論語;語文素養(yǎng);道德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當之無愧的國學經典。在初中教學實踐中,提倡學生閱讀《論語》,融國學經典于語文教學,借國學經典來提升能力,已經成為彰顯語文學科特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嘗試。記錄著中國人的萬世師表——孔子的卓越教育,智慧的《論語》不僅是一本能夠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優(yōu)秀語文教材同時也是一本優(yōu)秀的德育教材,她教給我們“圣人”成人之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我修養(yǎng)最后成為“君子”,達到“仁”這個最高的道德理想,培養(yǎng)至善至美的人格。
一、學習國學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國學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國學教育,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人文品格的提升。
語文課程離不開教材、教師、學生、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情境各要素的統(tǒng)一。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構成了語文課程。其中選取《論語》著作作為課堂教學及課外教學的典型例子,是由于《論語》與語文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華上下五千年,國學文化源遠流長?!墩撜Z》傳承了國學精神,它是歷史的見證,是我們學習的經典。
將《論語》引入中學課堂的目的,是把國學融入教學,用經典思想讓學生產生共鳴,使學生耳濡目染,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教育中要有側重點,注重積累的過程,從而提高教育結果。語文課程中飽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它對學生們的影響是各方各面的。所以,要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習得語文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彰顯個性,《論語》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二、國學是中學生德育的好題材
《論語》并未直接闡述“仁”的含義,孔子把“仁”的概念高高懸起,“仁”表現的是一種高度的人格體現、道德素養(yǎng)。這種接近完美的體現,孔子并沒有十分具體地闡釋,但是孔子很注重把人格道德的完美作為終其一生期待達到的境界?!墩撜Z》中有言:“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可見孔子更重視達成“仁”的方式。也就是如何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達到道德的完美。
孔子認為一個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質是“仁”,即要有完美的道德理想,在日常行為中要尤為重視理解,時刻保持以禮待人,常有“仁”心,彬彬有禮,這也是現代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準則??鬃釉凇墩撜Z·里仁》中所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币陨嫌^點表達了孔子追求完善道德的方式,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币徽Z道破了孔子的觀點,也就是要把“忠”及“恕”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表達的觀點就是自己除了達成自身目標,還應該伸出援手幫助他人,全心全意對待人,這就是“忠”的精髓。在日常行為和人際往來中,要的就是誠懇的心態(tài)、熱情的態(tài)度和樂于助人的心,這些也是人最基本的責任。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又何必強加于別人呢,要時刻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也便是“恕”的精髓所在。多替別人著想,是一種負責的行為習慣,也是培養(yǎng)高尚道德的前提。
學生通過熟讀經典能夠了解到各名著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從而提高自身素養(yǎng),閱讀經典刊物應該成為當代學生的一種習慣,其中著作中的名言能夠幫助學生走出逆境,長期的閱讀熏陶,也能提升自我古文水平,對發(fā)揚中國古典文化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田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