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避震逃生演練是學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練兵千日,用在一朝。只有把避震逃生工作常抓不懈,到危機時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四川安縣桑棗中學緊鄰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創(chuàng),但由于平時的多次演習,地震發(fā)生后,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及時沖到操場,以班級為組站好,用時1分36秒,無一傷亡,創(chuàng)造了一大奇跡。筆者認為,避震是一項講究科學的工作,單純追求速度是不夠的,甚至是盲目的。到地震發(fā)生時,只追求速度,損失的不僅是建筑,甚至是無數(shù)的生命。因此,學校的避震逃生演練除了重視長期性,更要重視科學性和實用性。
一、熟記學習環(huán)境
教師要引導學生(特別是剛?cè)雽W的學生)牢記逃生通道。無論學生在學校的任何地點(如語音室、電教室、音樂室等),都能熟記逃生方向和路線,會看逃生知識標識,明白標識在黑暗中發(fā)光的特點。
二、心理教育
教師要經(jīng)常教育學生,當?shù)卣鸢l(fā)生時要鎮(zhèn)定自若,不要驚慌失措。否則,平時所學的避震逃生要領都會忘得一干二凈,甚至癱倒在地,動彈不得。更不能拔腿就跑,那樣會更危險。據(jù)統(tǒng)計,發(fā)生地震時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過被壓死的人??梢姡嗽谠庥鐾话l(fā)事件時,若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采取自救或逃離現(xiàn)場,常能獲救,或避免死亡。
三、避震
避震和逃生是兩個概念,地震發(fā)生時避震在先,逃生在后。地震心理學上有一個“12秒自救機會”,即地震發(fā)生后,若能鎮(zhèn)定自若地在12秒內(nèi)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能給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機會。否則,兇多吉少。
地震時應該迅速遠離外墻及門窗,可選擇內(nèi)墻下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要跳樓。這個空間被稱作“生命三角”。教師要將門打開,確保出口。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動會造成門窗錯位,打不開門。
在躲避時要用書包或雙手護住頭部。筆者經(jīng)過實踐探索,仿照日本兒童使用的防震頭套制作的“避震坐墊”經(jīng)過幾年的使用得到各級領導、家長和師生的廣泛認可。此坐墊是用兩個方形坐墊合在一起制成的,很像一個鴨絨棉襖的帽子。平時當坐墊,地震時來護頭。同時還可以捂住口鼻,防止灰塵侵入。
四、疏散逃生
當震動過后,聽從老師的指揮,沿著內(nèi)墻有序撤離。撤離過程中要團結(jié)互助,千萬不要發(fā)生踩踏。在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地震中,湖北東部一些縣市的學校出現(xiàn)學生擁擠踩踏事故,造成78名學生受傷。地震專家說:“當時學生的驚慌失措,反映了他們?nèi)狈Ρ匾姆勒饻p災常識,這種混亂的危害,也許比真正的地震危害更大?!?/p>
另外,學生形成自救逃生的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莫急功近利,否則會適得其反。有可能會因為演練而造成學生意外傷害事件的發(fā)生。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先分段進行:先避震,再疏散。先告知演練,再不定時演練。從而提高師生的抗震自救能力。
總之,學校的避震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責任重于泰山。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把此項工作落到實處,為全面保障學生安全而努力。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九三管理局紅五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