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已然成為網(wǎng)絡生活的主題,也是新教育的行動柱石。在班級的隨筆經營、管理中,我感覺到它對于孩子的重要意義。曾經是一群茫然的孩童,對隨筆漠然的孩子,如今卻悄然喜歡上了隨筆。在課余、在教室,你常能察覺到他們歡悅地耕耘著他們心愛的隨筆本。他們在津津樂道自己的收獲和感想,他們在綻放瑰麗的心靈花瓣,他們把生活涂滿絢麗的字畫……
隨筆故事一:
每周組織學生一次“談天說地”,之后便集中寫隨筆。此項訓練已經成為我們的常規(guī)了??墒?,每一次都那么緊張兮兮的,又要說話又要寫作文,哪來那么多時間給學生。況且,這本身和“隨筆”二字不沾邊兒。隨筆,含有“信手拈來”之意??墒牵羞M行輔導,同一時間完成,這是作文。
文章向來倡導“情動辭發(fā)”,如今在大教育環(huán)境下,“情”已經被扼制在學生的心底了。在這樣一個沒有場景,沒有體驗的冰冷空間里,學生們只能紙上談兵了。即使有“情”,也是在教師的厲聲厲色下強逼出來的。關于“隨筆”,筆者有自己的看法。事實上,沒有指導的隨筆質量低下,于是只能是扶放參半。為了關照那些能自己坐穩(wěn)的孩子,我特地設定了另一套獎勵辦法,只要在業(yè)余時間主動完成隨筆的可以領取一朵紅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嘛!那幾個文學愛好者蜂擁而來,喜滋滋地捧著他們的隨筆本。
連續(xù)兩周,我等那些主動請纓的孩子捧上他們的得意之作,我可以大張旗鼓地表彰。可事與愿違,笑盈盈者寥寥。雖然紅花依舊鮮亮,可也沒能誘惑他們“上岸”。
隨筆故事二:
“決不能放棄!關注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讓他們一起上路?!蔽医o自己鼓勁。
換一種方式吧,我思索著。假如要求每人都來做,每天都做,是否會增加他們的負擔呢?偶然的機會,我和日正、徐斌相約茶座。我向座上的同仁討教了心頭的疑慮。他們給了我動力。并且,告訴我要循序漸進。
哦,對!改變一種習慣,不是那么輕易的。如果改變方式,分層要求,易于操作,也許會更有效果。
“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蔽沂紫纫蠛⒆用咳速徺I一本精美的隨筆本。并且提出新的行動方案:每天都要寫隨筆,每篇隨筆在100字以上。宣布之后,孩子們明顯有了信心。
兩天后,據(jù)組長檢查匯報,依然有人沒有完成。詢問之后,他們說是沒事可寫。是啊,三點一線的軌跡生活,的確沒有那么多的事情。于是我再次做出調整:1.可以寫自己生活的事;2.可以結合閱讀,摘抄精美的文句。同時,我特地組織了一次隨筆撰寫的交流和培訓。我教給孩子一個簡單有趣的記隨筆辦法:配畫隨筆——在隨筆旁繪上與事件相關的圖畫,讓畫面更精彩,這樣可以減少文字的數(shù)量;照片隨筆——取來一些老照片,貼在隨筆本里,在旁邊寫下當時的事情;實物隨筆—采集一些落葉、昆蟲,寫觀察隨筆……孩子們聽了,豁然開朗??粗麄冘S躍欲試的高漲情緒,我心里十分高興。
第二天,我如期檢查隨筆。全班沒有人空白,形式多樣,文字一點也沒有減少,反而超過了我的要求。之后,每次檢查,偶爾有學生因忘記沒有完成外,其余的都能圖文結合寫出精彩的隨筆。甚至有些學生課間都在寫、畫,超數(shù)量完成。
反思心語:
寫隨筆本是一種生活的習慣,讓從來沒有寫過的孩子去寫,需要克服許多來自素材和自身意識的困難。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設法讓孩子逐步順應,讓隨筆成為他們生活的需要。同時,培養(yǎng)他們每天進行書寫的習慣,為寫隨筆鋪下基石。
針對培養(yǎng)一些不善于觀察生活、思索生活的孩子,閱讀和摘抄應該是一種極好的記隨筆方式,因為和讀書結合起來,不單是讓他們去寫,更是鼓勵他們去閱讀,去獵取更豐富的語言素材,通過閱讀,豐厚思想和底蘊。讀與寫,二者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防止學生為了應付而記錄流水賬。
動力支持是長久堅持的必需。設立每周常規(guī)性的隨筆交流和展評是隨筆寫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想讓他們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就需要老師的不斷激勵。適當選取學生最滿意的隨筆和大家交流,或者進行展示、評比。雖然只是簡單的表揚,但這對于孩子來說,是最大的鼓舞,也是對那些慵懶學生的鞭笞。
(作者單位 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zhèn)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