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道德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作為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我,深深地認識到課堂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F(xiàn)就本人有效挖掘課堂教學資源的點滴心得和各位同仁共享。
一、尋找教學“切入點”
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設立的目的就是要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因此,我們可以把學生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使教學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取材,從而指導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們要讓教學內容生活化,讓生活走進課堂,再從課堂走向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樹立愛生活、愛社會的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點主要指能創(chuàng)設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氛圍和活動。大到每個學期的第一堂課,小到每個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甚至每課的第一課時,通常是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最強烈的時候,所以教師重點要在這些課時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對這門學科有興趣,對新的知識點有渴求,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yǎng)思維“求異點”
求異,即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它是創(chuàng)新探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讓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擴散,從而從多方面尋找答案。這種思維方式能求得對問題更正確、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師要找準求異點,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盡情開放。教學中應啟發(fā)學生在求異點上探究。作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有責任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四、確定教學“疑問點”
“學起源于思,而思源于疑”。任何一種學習過程,都離不開思考,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又是從疑問開始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由于課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有距離,學生常常會產生疑問;還有的學生本身認識能力不夠,對課本內容會產生疑問;有時候課本本身由于學術的方方面面存在不足,學生也會產生疑問。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些“疑問點”,它們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不可多得的素材,我們要迎著它們,抓住它們,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發(fā)動學生對其進行小組討論,可以集體懷疑、否定,甚至向教育主管部分提出自己的見解,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質疑。
總之,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追求有效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正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的焦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點”,確定教學的“疑問點”,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更精彩。
(作者單位 河北省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