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讓人產(chǎn)生冷漠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比绾吻擅畹貙胄抡n,使初中英語課堂活起來呢?我認為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授課對象,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選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來贏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直觀導人法是指通過具體的實物、圖片、簡筆畫等教學手段導入新課。這種直觀的手段比語言描述更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我在教學新目標go for it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準備了榨汁機、小刀、桔子、塑料杯等圖片,教學blender,turn on,turn off等,接下來談?wù)摚篒 know milk shake is very delicious,do you want to drink it?Nowlet’smakeit,How do youmake an orangemilk shake?這樣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盡情地說,使課堂氣氛一開始就活躍了起來,為下面的順利授課做了良好的鋪墊。
談?wù)摫硌輰敕ň褪且哉勗捇蛘弑硌莸男问綄胄抡n,激發(fā)學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通過引導,使學生能明白老師的意圖,使下面的授課水到渠成。如在教學go for it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What should I do?時,充分了解班級實際。當時班上有一名學生腿部受了傷,尚未完全恢復,我有意讓該生遲到,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并用驚訝的目光望著,詢問他:“What’s the matter?”(上冊已學過),其他學生連忙用should,shouldn’t給他提建議,學會關(guān)心別人,幫助別人,而后用have來描述身體各部分的不適,逐步過渡到本單元所要求的語言目標。
提問導入法是指教師設(shè)計與新課相關(guān)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逐步引入新課的一種方式。所設(shè)計的問題一定是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從而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go for it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時,選取了同學們熟知的趙本山、范偉兩位名人,故而設(shè)計問題:Do you know Zhao Benshan?How do you know?等,引出形容詞的比較級的句型。當然也可選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進行描述,只要學生熟知、特征明顯即可。
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看,教學過程的結(jié)構(gòu)也是一個系統(tǒng)。導入、呈現(xiàn)、理解、鞏固和結(jié)尾,五者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隨著構(gòu)建有效課堂的不斷推進,更多有效的新課的導入方式會呈現(xiàn)出來。“study,study,and study”的觀念將會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角落。
(作者單位 湖北省房縣姚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