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jīng)常跟別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口語??谡Z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較差的成因
1.長期應試教育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們有許多老師平時按考題形式講課文,復習時按考題形式做練習,一味地訓練知識點,不是考試內(nèi)容的就不教不訓練。這種疲于應試的教與學,長此以往,便造成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只重“文”,而忽視“語”的現(xiàn)象。忽視口語的訓練,必然會造成學生口語表達的欠缺。
2.教師忽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口語表達的最佳氛圍是“輕松、活潑、融洽、自然”。但在小學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達的閃光點缺乏熱情和肯定。若學生口頭表達中出現(xiàn)缺點問題,不合老師的心意,不要說鼓勵、點撥,甚至會迎頭一盆冷水,遏制學生表達的欲望。因而造成學生想說但怕說,不敢說,導致不“會”說,不“能”說。長期處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哪有“說”的欲望呢?
3.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
小學生語言發(fā)展的局限性及羞怯感使我們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遇到一問三不應的尷尬冷場。是孩子們沒有想法嗎?不!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讓我感受到,其實小學生是樂于表現(xiàn)的。出現(xiàn)沉默的局面往往不是孩子們不想說。我們也許熟悉這樣的場面:課堂上孩子們躍躍欲試,小手剛舉起來又放下了。這是他們的膽怯心理在作怪,他們怕說錯,怕小伙伴嘲笑,怕得不到老師和學生的肯定……長期“怕說”下去,就失去了口語訓練的黃金時光,最終導致不“會”說了。
二、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感悟
1.樹立信心,敢開“金口”
話人人會說,但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并非人人敢說。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們敢說、愛說的興趣呢?我覺得老師的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用鼓勵和欣賞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的每一次發(fā)言,切忌用“瞎說”、“不對”、“跑題了”這樣簡單的全盤否定或是批評的評價語。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對于課堂上精彩的回答,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不正確的回答不能流露半點的輕視。同時,要把這種信號傳達給所有的孩子——即使你的回答是錯誤的也沒有關系,只要你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好樣的!
2.注重積累,會開“金口”
有勇氣開口是學生口語表達的前提,如果沒有知識積累鋪墊,那也無能為力。歐陽文權所著的《口才學》中談到:“要使口語表---達滔滔不絕,左右逢源,就要以豐富的知識、充分的材料為基礎,而這些東西的獲得,要靠平時的記憶去積累?!边@就是說,口語表達能力要以一定的知識積累為基礎,才能使口語表達達到一定水平。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兒時讀過的書籍,背過的兒歌,雖然那時并不一定理解,但長大后卻記憶猶新。少年時代是讀背的黃金時段,因此,在平日的積累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少分析,重積累。對優(yōu)秀的美文、名篇名言,先積累起來,不需仔細揣摩。記在積累本上的內(nèi)容,我讓學生隨時翻看、背記。此外,我還教給學生防止遺忘的方法,告訴學生,讀到能背下來時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前幾天。因此在熟練成誦后,要不斷地鞏固、再現(xiàn)。同時,將每次積累的內(nèi)容插入到相應的內(nèi)容中,就可以以—條線索將積累的內(nèi)容串起來。這樣,反復的讀、記、背,使學生經(jīng)常受到語境的熏陶、感染,從而達到“厚積而薄發(fā)”。
3.利用課堂,多開“金口”
學生的語言積累多了,他的語言能力不一定就加強了,還應鼓勵學生大膽地運用。課堂是特殊的交往環(huán)境,利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活用語言,為學生進一步在生活中運用語言做好鋪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形成,只有通過反復訓練才能達到。因此,我在語文課上,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口語,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善于抓課文空白點,比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結尾處寫外國游人望著崇山峻嶺之間的京張鐵路,站在詹天佑銅像前,贊嘆不已。教學中,可讓學生想象外國游人嘖嘖贊嘆的情景:什么叫“贊嘆不已”?他們會說些什么?在說的過程會有哪些表情和動作?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充分感受到外國人的贊嘆,深化了文章主題。我想,在這樣輕松的語言訓練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加強朗讀,是落實口語表達的基礎。因為朗讀是眼、口、耳、腦并用的學習形式,朗讀的過程是把文章里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的過程,可以增強語感,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有幫助。同時,朗讀能力也是小學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一個訓練點,課上課下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足夠的機會和時間練習朗讀。試想,一個孩子朗讀都結結巴巴,他的口頭表達會是一種什么狀況?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以上是本人通過幾年來的實踐總結出的幾點感悟。很多學生的家長對我說:張老師,我的孩子在您這學了三年,能說會道了。我聽了由衷的高興。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瓦房店市楊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