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提出:“詩到語言為止,要真正進入詩,不是解釋,而是讓它完整存在?!眲?chuàng)設足夠靈動的思維空間;提供足夠宏大的情境空間;揣摩足夠自主的語意空間。古蘊今繹,用孩子的生活情趣和童真去演繹古詩詞的精髓與意蘊。
關鍵詞:古詩詞;意境;空間;想象;感悟
當很多語文界的同仁為如何讓學生從字詞入手準確地理解詩意而絞盡腦汁,或為不同版本詩詞不同的解釋孰對孰錯而困惑時,我們是否潛心想過,古詩詞教學,到底目的是什么?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是為了掌握一門解釋古詩詞的專業(yè)技術,還是為了賞析古詩詞給我們帶來的文化精髓?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釋然,不必為著某一個字或某一個背景在那里爭個面紅耳赤,既然清朝寫就的《紅樓夢》有時都沒能探個究竟,那么離現(xiàn)在更久的唐詩宋詞,我們是否更該多些寬容心去看待對它的注釋呢?從本體來講,詩詞的形式、結構、意境是不可解的。所以,我們不如多花些時間,帶著學生去直觀感受古文化帶來的意蘊與精華,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求的激情,通過多積累,多接觸,日久自然會產(chǎn)生“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有效體驗。
一、創(chuàng)設足夠靈動的思維空間
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求異的機會,激發(fā)思維創(chuàng)新,多渠道地拓寬情境感悟的空間。
以新課標教材第八冊的詞《漁歌子》的教學為例,筆者先讓學生自己反復誦讀,然后交流:你最欣賞的是詞中哪一句所描繪的意境?學生初讀,基本都能很好地感受“青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融合在一起的色彩明麗,生機盎然的春景圖,卻將“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放置一旁,直至一位學生提出:“既然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漁翁就不用急著回家了?!绷碛袑W生提出異議:“應該是不想回家?!庇纱嗽谡n堂上展開了一番關于“不用”和“不想”之爭:因為這幅春意融融的美景,因為正值旺季的鱖魚,更因為斜風細雨帶來的若隱若現(xiàn)、如夢如幻的仙境,讓人置身其中而忘歸,學生討論之后得出結論一應該是“不想歸”“不愿歸”“忘了歸”。由此,學生對于那種融入自然,渾然忘我的佳境賞心悅目的體驗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習古詩也是如此,把握“靜”與“浸”的要領,去感悟“境”。教師真正地靜下心來,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沉浸其中,反復琢磨、品味,個中滋味也就自然顯現(xiàn)出來了。
二、提供足夠宏大的意境空間
意會的空間是無窮的,所以讓學生抓住那些極具動感和靈性的詞去深入感悟、想象,就能呈現(xiàn)古詩蘊涵的最為廣袤的意境。
以新課標教材第八冊《鄉(xiāng)村四月》中“綠遍山原白滿川”一句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沒有音樂,也沒有畫面,讓學生以最宏大的想象空間去直擊春天的原野:“你看到了哪些綠色的景致?”當學生以描述性的語言一一羅列時,畫面頓時就顯得充實起來了:“綠意茸茸的小草”“蒼翠欲滴的大樹”“碧玉妝成的柳枝”“層林盡染的青山”“生機勃勃的菜園”“清凌凌的山泉”……學生由“綠遍農(nóng)田”“綠遍果園”“綠遍溪畔”“綠遍山林”等等豐富了“綠遍山原”的畫面,不僅帶來了嫩綠、淺綠、翠綠、深綠等不同層次的色彩,還呈現(xiàn)了足夠具體逼真的景象,最重要的是以次第的描述,讓綠真正地動起來,以畫卷的形式鋪呈開來,帶給人天高地闊、心曠神怡的欣喜。
詩人的作品,總會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各自回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也應有所不同?!熬G遍山原”,區(qū)區(qū)四個字,呈現(xiàn)了豐富的畫面,動感的空間,個性的思維和截然不同的情境感悟,這不正是我們語文課應該追求的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個體的最理想的境界嗎?
三、揣摩足夠自主的語意空間
古詩詞呈現(xiàn)的情境往往會讓人產(chǎn)生意猶未盡的感受,所以以白話描述感知將直接影響著直觀畫面的美感,一不小心就會以最殘酷的直白呈示毀滅心中朦朧、綽約的憧憬,古詩詞要是教到這一步,那語言教學就要陷入蒼白、僵化的尷尬境地了。因此,在學生感悟詩詞意境時,我們就要引領他們用盡可能美的語言來描述,這就需要放手給予學生自主揣摩的機會。
還是《鄉(xiāng)村四月》的第一句詩句“綠遍山原白滿川”,避開機械、乏味的句意理解,筆者在課堂上設疑:在這幅綠色的春景圖中,“白”指的是什么?因何而來?學生紛紛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猜測“白色的梨花”“白色的露珠”“白色的反光”“白色的綿羊”“白色的棉花”“白色的水流”……然后根據(jù)整首詩所描述的季節(jié)、地理、氣候等因素展開討論,留下兩個答案尚可,分別是“雨后的露珠”和“白色的水流”,學生與書中的注釋加以比較,教材中的注釋是“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如果詩句要以美的語言來呈現(xiàn)美的意境,以上三者都不符合要求。于是學生在充分感知下文和理智比較的基礎上,再次進行情境和語言的組合,出來的感受就不同了——“那是籠罩在綠色田野上的白茫茫的雨幕”,“那是一幕如詩如畫的白色的雨簾”,“煙雨蒙蒙,給田野籠上了乳白色的輕紗”……學生沒有迷信教材,以自己的生活直觀去感知詩的意境,走入文本。如果可以進行心的交流,誰敢說詩人對孩子們真誠的感悟會持異議呢?
古蘊今繹,用孩子的生活情趣和童真去演繹古詩詞的精髓與意蘊,同于丹讓《論語》走進千家萬戶的宗旨是一樣的,不一定追求劃一的準確性,我們不是學者,孩子們更不是。我們通過《論語心得》走近《論語》,使它不因久遠的塵封而孤寂。同樣,我們通過語境的感悟走近古詩詞,它們也不會因為精辟的語言組合而顯得生疏。古今的對話,需要太多包容,需要太多模糊,我們,作為傳道授業(yè)者,是否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確定更合理的目標,還學生一個自如、完整的古詩詞感悟的空間呢?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幸福苑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