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說明
1.教材內(nèi)容所屬模塊: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
2.年級:初中二年級
3.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章節(jié):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15課
5.學時數(shù):1課時(40分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道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說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簡單過程和主要內(nèi)容、作用
3向其他同學簡介萬隆會議的主要過程(包括召開的時間和過程、會談性質(zhì)和會議主題),說出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主要作用
4.說出“求同存異”方針提出的背景、含義和作用
5.概括周恩來在建國初的外交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過程,我們應能利用教材所給的四幅圖說明新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態(tài)度,獨立、和平的外交思想和周恩來作為薪中國外交家的風范和貢獻。提高自己的讀圖、解圖能力。
2.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及注意事項。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為新中國確立起獨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確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事實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國家利益。
2.周恩來堪稱中國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教學難點:建國初美蘇對華政策的不同和萬隆會議上一些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攻擊所揭示的國際關(guān)系的本質(zhì)。
四、教具、學具準備
搜集有關(guān)史料、影視資料和圖片,制作課件。
五、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前面的學習,對新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有了一定的認識。也了解了關(guān)于周恩來的故事,但只有零碎的、不系統(tǒng)的印象。初二學生形象思維較強,抽象思維水平一般,對當時的外交政策難以理解,但具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潛力。他們喜歡形象具體的歷史描述,喜歡歷史故事,但對抽象的歷史結(jié)論和歷史探究有好奇心。
六、設計思路
貫穿“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授人以漁”,把學生引入問題,讓學生走出問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七、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知識拓展部分:“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等,待學生充分進入情境后,師問:上述畫面說明了什么?并歸納總結(jié):舊中國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外交的核心是不獨立、無自主、不平等。值得慶幸的是中華民族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斗爭,終于擺脫了受外族奴役的命運,于1949年10月成立了新中國,那么新中國外交政策是怎樣的呢?
(二)共同探討,建立新知
師引領:新中國成立時,整個國際形勢非常復雜,出現(xiàn)了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尖銳斗爭的局面。
材料一: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quán)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交系。
材料二:為了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一刀兩斷,維護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quán),1949年春夏之交,毛澤東提出“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三條外交方針。
思考:新中國成立時面臨怎樣的外交形勢?奉行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
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發(fā)言,交流看法。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面對美國的孤立封鎖,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為此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展示課題。
引導學生翻閱課本,總體上把握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外交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jié)歸納能力。(展示主要成就)
展示:“建國第一年同中國建交的17個國家”
展示“周恩來訪問印度”圖片,導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部分內(nèi)容的處理分以下幾步:
1.生閱讀課本77頁第一段,獲取與主題相關(guān)信息。
2.A、B組各選一名“小老師”到黑板前板演知識題綱,如時間、國家、內(nèi)容等,并通過口答、默寫、接龍比賽的形式進行知識競賽。
3.分組調(diào)查
A組:中印兩國在西藏地區(qū)邊if-~存在哪些分歧?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沒有被其他國家接受?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生探索、交流、討論、整理、展示。其中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適當引導,由歷史遺留的“麥克馬洪線”問題想到香港、澳門、臺灣的解決辦法,進行知識延伸,旨在讓學生感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形成過程和產(chǎn)生的作用。
師引領生思想提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恢復經(jīng)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是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標志。但要實現(xiàn)世界的和平共處還任重而道遠,為了進一步打破美國的封鎖,團結(jié)更多的朋友,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參加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加強同亞非國家的聯(lián)系。導入萬隆會議。
生閱讀課本78頁第一段,然后觀看相關(guān)視頻,之后獲取信息:會議的時間、地點、性質(zhì)、主題和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方針等。
師: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會議是否能正常進行呢?
生:不能,因為美國對中國實行孤立封鎖,帝國主義國家搞破壞。
師: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代表團應該怎么辦?我們假設下面兩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對這些攻擊直接反駁的話,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第二種:如果不予理睬,你們看行不行?
組織辯論,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進而理解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A組:假設雙方針鋒相對,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因此假設一不可取。
B組:假設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表態(tài),等于默認了這些指責,就背上了黑鍋,因此假設二不可取。
師:兩種假設都不可取,我們看當時周恩來是怎么做的,播放紀錄片《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生進一步思考:
1.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中“同”和“異”各指什么?
2.一個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nèi)魏我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tài)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蹦阏J為周恩來為什么能改變會議的航向?
3.“求同存異”方針所體現(xiàn)的精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適用?
生:討論、交流、展示,使學生認識到“求同存異”方針體現(xiàn)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道理,進行情感教育。
師:“求同存異”的方針,是打破會議僵局的關(guān)鍵,它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jié),開創(chuàng)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三)質(zhì)疑、釋疑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方針是否矛盾,說明理由。
(四)當堂訓練,鞏固新知(限時)
(五)鞏固提升
A、B兩組各選一名代表梳理全課知識,突出重點。
(六)課堂總結(jié)
通過本課的學習,請同學們一定不要忘記一個政策,一個原則( ),一次會議( ),一個方針( )和為此做出卓越貢獻的—位偉人( )。
(七)興趣作業(yè):關(guān)于周恩來的外交還有很多趣事與精彩之處,請你課后收集,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八、教學反思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作用,落實了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貫穿“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思想,學習效果好。在教學探究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周總理杰出的外交才能和人格魅力,心靈得以凈化與升華。對于感受周恩來的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智慧方面,這節(jié)課的設計還不夠。
由于初二的學生知識有限、抽象邏輯思維欠缺,在充分理解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行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只有在掌握眾多的感性認識之后,才能提升為理性認識,所以應該加強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作者單位 山東省廣饒縣李鵲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