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山藥(Dioscorea batatas Decne.)是藥食兼用植物,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通過幾年的長山藥栽培實踐,總結(jié)出了一套適宜在宜昌地區(qū)推廣應用的長山藥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關鍵詞:長山藥(Dioscorea batatas Decne.);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栽培;宜昌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S6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07-1381-04
High Yield Cultural Technique of Long Yam in Yichang Area
WANG Peng-cheng1,SONG Xiao-dong1,CHANG Hong-qing2,XU An-pin1,CHEN Bing3
(1.Hubei Three Gorges Polytechnic, Yichang 443000, Hubei, China; 2.Yuquan Forestry Station of Dangyang City,Dangyang 444100,Hubei, China; 3.Miaoqian Agir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Dangyang, Dangyang 444119, Hubei,China)
Abstract: Long yam (Dioscorea batatas Decne.) is a medicinal and edible plant. Because of its health value, it has gotten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interests in recent years. A se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in Yichang area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years of yam cultiv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long yam;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Yichang
長山藥(Dioscorea batatas Decne.)是薯蕷科(Dioscoreaceae)薯蕷屬(Dioscorea)普通山藥的一個變種[1],以地下肥大的肉質(zhì)塊莖作為食用。據(jù)研究,長山藥的營養(yǎng)成分及生物活性成分較多,主要有淀粉、蛋白質(zhì)、糖類、多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脂肪酸、膽堿、薯蕷皂苷元、多酚氧化酶以及多糖和蛋白質(zhì)的復合體——粉液質(zhì)等,其中多糖是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2,3]。
長山藥適應性強,可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種植,山東荷澤、陜西渭南、湖北襄陽等地人工種植長山藥已成為當?shù)剞r(nóng)民發(fā)家致富的支柱產(chǎn)業(yè)。宜昌地區(qū)氣候和土壤條件很適宜長山藥生長發(fā)育,可是長山藥的人工種植在宜昌地區(qū)幾乎還是空白。近幾年由于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山藥市場價格高,經(jīng)濟效益好,當?shù)夭簧俎r(nóng)戶都想種植長山藥,然而由于缺乏技術,產(chǎn)量、品質(zhì)等不甚理想,對當?shù)禺a(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促進農(nóng)民增收,豐富菜籃子工程都十分不利。筆者2009~2011年在當陽市廟前鎮(zhèn)進行試驗研究,總結(jié)出了一套適宜在宜昌地區(qū)推廣應用的長山藥種植技術。
1 長山藥形態(tài)特征及生長習性
1.1 形態(tài)特征
長山藥為纏繞藤本,植株長勢旺盛,莖圓形,紫色中帶綠色條紋,右旋,長3~5 m,主莖多分枝,除基部節(jié)間分枝較少外,每個葉腋間均有側(cè)枝,葉腋處生或不生珠芽。單葉互生,中上部對生,間有輪生,綠色至黃綠色,全緣,戟形,缺刻大,頂端長而尖銳,葉片最長可達6.5 cm,葉基最寬處可達4.8 cm,基部深心形至寬心形,葉柄較長,通常下部葉柄長于上部葉柄。穗狀花序生于主枝或側(cè)枝的葉腋內(nèi),花小,黃色,花被片6片。蒴果三棱形,干枯后脫落。地下塊莖圓柱形,長130~160 cm,最長可達2 m,粗3~7 cm,最粗可達13 cm,單重1 500~2 500 g,最重可達11 500 g;表皮黃白色,斷面白色,多黏液。
1.2 生長習性
1)對光照的要求。長山藥喜光,屬于高溫短日照植物[4],年日照時數(shù)為1 600~1 800 h,花期6~8月,15 ℃以下不開花。
2)對溫度的要求。對溫度要求不嚴格,適宜播種的溫度為10~15 ℃,生長期月平均氣溫為13.5~25.3 ℃,低于15 ℃或高于40 ℃生長受阻,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5~28 ℃,地上部分霜降后開始發(fā)黃枯死;地溫達10 ℃時山藥龍頭開始萌發(fā),地溫達15 ℃時山藥段子開始發(fā)芽,20~24 ℃時塊莖生長最快。
3)對水分的要求。長山藥怕澇,較耐干旱。據(jù)彭秦生[5]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 年降水量500~900 mm均可栽培山藥,最適降水量為600~800 mm,播種期降水量25~30 mm,上架期降水量90~100 mm,旺盛生長期降水量400~500 mm。
4)對土壤的要求。喜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的沙質(zhì)壤土或沙土,要求土質(zhì)干凈無污染且上下均勻一致,地下水位低,土壤pH 6.5~7.5。
2 栽培技術
2.1 土壤選擇
長山藥適宜地勢高燥、平坦向陽、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的沙質(zhì)壤土或沙土,要求土質(zhì)上下均勻一致,地下水位最高時在2 m以下,土壤pH值為中性或近中性,且排灌方便,忌鹽堿地。選擇的地塊最好近3年內(nèi)未種植過長山藥,否則病害多,也不宜與線蟲發(fā)生嚴重的蔬菜連作。純沙地在地下水位低且排灌有保障的條件下也適宜種植長山藥。
2.2 良種選擇及處理
長山藥種子有兩種類型:一是山藥龍頭,也叫山藥栽子或蘆頭,即山藥塊莖上段45~55 cm較細的部分,由于用山藥龍頭作種子收獲早、產(chǎn)量高,因此生產(chǎn)中采用最多;二是山藥段子,即山藥的食用部分,也稱節(jié)子,一般產(chǎn)量較龍頭低[6],通常用作第二年擴種繁殖。
長山藥采收后,選擇條形好、色澤光亮無病斑、無腐爛、無分叉、無病蟲危害且脖頸短、頂芽飽滿健壯的山藥作種。色澤不正常、脖頸長、芽眼多、病蟲危害過的山藥忌作種用。
將挑選出的長山藥截下龍頭,截口蘸70%代森錳鋅或生石灰消毒,山藥龍頭一般長45~55 cm,重約200~250 g,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選擇大一些的,有利于壯苗高產(chǎn);用山藥段子作種時,選擇直徑4 cm左右的山藥,通常不截短直接保存,待播種前截短,這樣在保存期間比較省工。也有立即截短的,如果立即截短,每段長度20 cm左右,重量150~250 g為宜,截口同樣蘸70%代森錳鋅或生石灰消毒。
為了便于保存和有利于發(fā)芽,山藥種截下后要晾曬,去掉種內(nèi)過多的水分,曬種時要經(jīng)常翻動,使山藥種受熱均勻,傍晚加蓋草簾以防山藥種受潮受凍。通常情況下,山藥龍頭要晾曬20~25 d,山藥段子晾曬25~30 d,曬至山藥種皮顏色呈棕褐色截斷面開裂并向內(nèi)萎縮即可。
2.3 整地
2月中旬開始整地。整地過程包括土壤消毒、施基肥、松土培壟等工序。整地時要注意不能混雜有1 cm以上石塊,否則山藥塊莖將分叉嚴重,降低商品價值。
1)土壤消毒與施基肥。先用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稀釋液對土壤噴霧消毒,再用10%克線丹顆粒劑75 kg/hm2拌土或有機肥均勻撒施,然后施肥。施肥量為農(nóng)家肥45 000~75 000 kg/hm2、硫酸鉀750 kg/hm2、復合肥750 kg/hm2;如沒有農(nóng)家肥,可施有機肥3 000 kg/hm2、硫酸鉀750 kg/hm2、復合肥750 kg/hm2,碳酸氫銨1 500 kg/hm2,最后用旋耕機將土壤耕翻30 cm左右并耙碎。
2)開溝松土。為保證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長山藥種植前必須要深松溝土,并在深松的溝土上培土起壟。松土培壟時間可根據(jù)播種面積和作業(yè)量而定,壟的方向以南北向為宜。松土起壟由專門的山藥生產(chǎn)機械山藥挖溝松土機完成。
山藥挖溝松土機有一個鉆頭和兩個鉆頭兩種類型,松土、起壟、開種植溝一次性完成,對應的山藥栽培有一壟單行和一壟雙行兩種栽培模式。為保證土壟端直,松土培壟開溝時首先在田間劃好壟線:一壟單行栽培的按壟距60 cm劃線,松土起壟開溝時使鉆頭對準壟線;一壟雙行栽培的按壟距100 cm劃線,松土起壟時使兩個鉆頭間的中點對準壟線,然后按180 cm左右的標準松土培壟開溝。
長山藥怕水澇,為保證在下大雨時能迅速排水和瀝水,還要在長山藥地周圍挖排水溝。
2.4 播種
山藥龍頭一般2月中旬播種,為保證出芽快,播種后應覆蓋地膜;山藥段子應在清明節(jié)過后播種,過早地溫低在土中容易腐爛。播種前要對長山藥種進行最后一次挑選,挑去傷病、腐爛的長山藥種,山藥段子沒截短的可在這時截短,然后用70%代森錳鋅1 000倍稀釋液浸種5~10 min,晾干待播種。
播種時先用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稀釋液加腐殖酸液肥500倍稀釋液順播種溝噴霧消毒,并補充營養(yǎng),然后在保證頂芽方向一致的情況下順著播種溝將長山藥種水平放在播種溝內(nèi)。一般山藥龍頭株距為20~25 cm,播種60 000~67 500株/hm2;山藥段子株距15~20 cm,播種75 000~82 500株/hm2。為便于管理和采收,山藥龍頭、山藥段子按不同大小分開播種。播種后覆8~10 cm厚的碎土,將壟拍平拍實。最后噴施48%甲草胺乳油1 500~3 000 g/hm2對土壤雜草進行封閉。
2.5 田間管理
根據(jù)長山藥不同時期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從播種到收獲可劃分為幼苗期、放葉甩蔓發(fā)棵期、枝葉生長旺盛期、塊莖迅速膨大期和枝葉衰老塊莖充實期等5個生長階段。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證長山藥高產(chǎn)。
1)幼苗期管理。從幼芽萌發(fā)出土到上架為幼苗期。①搭支架。架材可用竹竿或堅硬的樹枝,每公頃需架材30 000~36 000根。扎架的方式有6根架式和9根架式,6根架式為兩排6根架材捆扎,9根架式為3排9根架材捆扎。為防止大風吹倒支架,架材入土深度應不低于20 cm,架高以2.0~2.5 m為宜。②間苗。為保證長山藥塊莖健壯優(yōu)質(zhì),營養(yǎng)供給充分,出苗后應及時間苗。龍頭栽培每株只保留一個粗壯的芽,多余的要及時拔除;段子栽培每株保留1~4個芽。若天氣干旱,可適量噴灌,促進出苗和齊苗。
2)放葉甩蔓發(fā)棵期管理。長山藥放葉甩蔓發(fā)棵期大約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管理的重點是防止病菌侵害葉蔓,促進長山藥多生分枝,讓藤蔓盡快布滿山藥架,增加有效葉面積。
幼莖上架后,每隔10~15 d用70%甲基硫菌靈800~1 000倍稀釋液加70%代森錳鋅1 000倍稀釋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 000倍稀釋液加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稀釋液噴霧預防葉部病害等。噴藥時應從莖葉頂部開始,對靠近地面的莖葉要重點噴霧。為了促進多分枝和增加葉面積,每次噴藥時可加入細胞分裂素600~800倍稀釋液和腐殖酸液肥500倍稀釋液隨藥液一起噴霧,連噴2~3次。
3)枝葉生長旺盛期管理。5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長山藥枝葉生長旺盛期。管理的重點是既要保證枝葉健壯生長,又要防止枝葉旺長,還要防治病蟲害。①防旺長。如果長山藥藤秧長勢過旺,可用15%的多效唑1 000~1 500倍稀釋液加腐殖酸液肥500倍稀釋液噴施,每10 d一次,連噴2~3次。②防病害。具體防治方法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稀釋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800倍稀釋液加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稀釋液進行葉面噴施,每10 d左右噴施1次,為防止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兩種配方可交替使用。③防蟲害。長山藥害蟲分地下和地上兩類,地下主要有根結(jié)線蟲和根腐線蟲,地上主要有紅蜘蛛、夜蛾等。對地下害蟲防治,下雨時順壟均勻撒施克線丹2~3次;紅蜘蛛、夜蛾等害蟲可用1.8%阿維菌素5 000~8 000倍稀釋液噴霧防治。
6月下旬或7月上旬,根據(jù)天氣情況雨前應追施一次尿素和硫酸鉀混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硫酸鉀150 kg),為塊莖迅速膨大打下基礎。
4)塊莖迅速膨大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長山藥塊莖迅速膨大期[7]。此階段管理的重點是防病害、防塌溝、防伏旱、防缺肥。①防病害。為了預防病害同時又能促進有機物向塊莖運輸,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稀釋液加2%磷酸二氫鉀加腐殖酸液肥500倍稀釋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800倍稀釋液加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稀釋液加2%磷酸二氫鉀加腐殖酸液肥500倍稀釋液進行葉面噴施,每7~10 d噴施1次,交替應用。②防塌溝。塌溝是指雨水流入長山藥種植溝造成土壤塌陷。塌溝不僅影響產(chǎn)量,還影響品質(zhì)[8]。夏季雨水豐沛,要及時清理溝渠,保持暢通。特別是大雨過后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另外長山藥怕水澇,遇連陰雨天,要開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切不可讓長山藥長期浸泡在水中。③防伏旱。夏季氣溫高容易發(fā)生伏旱,伏旱時應及時噴灌,保持土壤見干見濕。④防缺肥。長山藥經(jīng)過長時間生長后,會消耗掉土壤大量養(yǎng)分。施肥方面,7月下旬或8月上旬在下雨前或下雨時按225~300 kg/hm2的標準再追施1次復合肥或尿素與硫酸鉀混合肥,確保長山藥后期肥料的供給。
5)枝葉衰老塊莖充實期管理。9月中旬以后,枝葉開始衰老并逐漸干枯,地下塊莖開始充實。管理的重點是防止藤蔓早衰和旺長。一般不采取土壤追肥防早衰,可葉面噴施1次腐殖酸液肥500倍稀釋液,以延長藤蔓生長時間;防旺長可噴施1次15%的多效唑1 000~1 500倍稀釋液。
2.6 收獲
霜降以后,長山藥葉片開始發(fā)黃脫落便可以采收。收獲前先將長山藥支架和枝蔓一起拔掉,再將架材抽出,整理好以備來年再用,并把藤蔓和地上的落葉殘枝清理干凈。
長山藥一般用人工采收,采收時先從長山藥溝的一端開始,挖出一個比原長山藥溝略寬、深度相差不多的坑,順行將上層土剔除,找到塊莖頂部后,用鐵鍬從行間沿塊莖向下深挖,待整個塊莖暴露出來后,用鍬鏟斷剩余的細根,再用雙手握住塊莖中上部小心拔出。采收時盡量保持塊莖完整,避免碰傷和折斷。挖出的山藥在田間稍作晾曬,除去塊莖表面的泥土和側(cè)根,就可以出售或貯藏。
3年試驗栽培的產(chǎn)量結(jié)果為:2009年龍頭76 800 kg/hm2,段子58 770 kg/hm2;2010年龍頭90 225 kg/hm2,段子61 950 kg/hm2;2011年龍頭67 350 kg/hm2,段子50 190 kg/hm2。由此可見,連續(xù)3年試驗,除2011年產(chǎn)量較往年低(天氣罕見干旱)外,其他兩年產(chǎn)量均可觀。
3 小結(jié)
栽培實踐表明,只要品種選擇合適,栽培管理方法合理,宜昌地區(qū)可以大面積推廣種植長山藥,這對調(diào)整當?shù)禺a(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促進農(nóng)民增收、豐富菜籃子工程都十分有利。
為了保證長山藥的穩(wěn)產(chǎn)和品質(zhì),除常規(guī)管理外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長山藥龍頭和長山藥段子每年按一定比例種植。為了獲得高產(chǎn),通常一個龍頭只保留一個芽讓其萌發(fā)。而采收長山藥時不可避免地要破壞一些龍頭,加之病蟲危害及品種老化等原因,龍頭數(shù)量逐年遞減,因此要想保持或擴大栽培面積,必須不斷補充新龍頭才行,這就需要山藥段子栽培繁殖。一個山藥段子通常要分化出1~8個芽,為保證每個芽都能生長良好,一般保留1~4個芽,多余芽拔除,這樣可以保證長山藥生產(chǎn)的持續(xù)發(fā)展。
2)合理的種植及支架密度有利于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長山藥種植主要有一壟單行和一壟雙行兩種模式。一壟雙行雖然工效高,但易塌溝,這種種植模式盡量不采用。一壟單行栽培龍頭60 000~67 500株/hm2,段子75 000~82 500株/hm2,架材30 000~36 000根/hm2,實踐證明比較高產(chǎn)。但具體數(shù)量要根據(jù)種子大小、土地肥沃情況及架材粗細來定。
3)以有機肥為主,無機肥為輔,平衡施肥。長山藥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在生產(chǎn)過程中,為避免“農(nóng)殘”超標,應慎施化肥,多施有機肥,不僅可以平衡土壤養(yǎng)分,還可以避免土壤板結(jié),改善長山藥塊莖的外形,提高商品質(zhì)量。
致謝:該研究得到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學院付艷華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蔡金輝,嚴漸子,黃曉輝,等.山藥品種資源的分類研究[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99,3(1):53-57.
[2] 張連富,吉宏武. 藥食兼用資源與生物活性成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王 飛,劉紅彥,魯傳濤,等.5個山藥品種資源的農(nóng)藝性狀和營養(yǎng)品質(zhì)比較[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05(3):58-60.
[4] 趙 冰.山藥栽培新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5] 彭秦生. 山藥適宜氣候條件及高產(chǎn)規(guī)范栽培技術[J].陜西氣象,2009(6):35-36.
[6] 劉玉亭,劉式喬.不同因素對山藥產(chǎn)量的影響[J].中藥通報,1987, 12(10):15-17.
[7] 石正太,趙振安, 賈驚濤, 等. 長山藥塊莖膨大進程的初步研究[J].中國蔬菜,1996(1):29-31.
[8] 張月明,陳麗敏. 花籽山藥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高效栽培新技術[J].中國瓜菜,2009(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