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Presentation進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學可分為:提前布置任務、學生課下準備、課堂展示講評和課后總結提高四個步驟。在運用Presentation進行教學需注意的事項主要有問題設置和知識儲備。選擇問題時需要注意遵循的原則一是要提出比較性的問題,二是要提出反思式的問題,三是要提出假設性的問題。只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才有可能使Presentation教學具備不盡的生命力,除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外,至少還需要儲備世界歷史、國際關系和政治學理論方面的知識。
關鍵詞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 Presentation教學 討論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esentation可譯為“展示、呈現(xiàn)”,運用Presentation教學是指“由學生以個人或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堂上講解某一話題或教材中某一章節(jié)內容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包括陳述,報告和演示等形式的一個講演過程?!雹僦袊F(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全國高等學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如何突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利用Presentation進行《綱要》的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并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
第一,學生參與的程度低。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雖然授課內容可能圖文并茂、聲像俱全,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旁觀者。由于《綱要》是公共必修課,因此授課人數(shù)一般較多,老師在講臺上自說自話的同時,難以保證學生的聽課效果,參與度過低。第二,老師缺乏創(chuàng)新動力。《綱要》的主要內容是歷史知識,而歷史知識本身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因此,對于教授《綱要》的老師來說,如果沒有新鮮思想的交流,那么將一次備課使用“終身”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第三,束縛教學改革的步伐。在學生參與程度低、老師缺乏創(chuàng)新動力的情況下,《綱要》課程發(fā)展建設勢必遇到瓶頸,充實授課內容會得不到學生和老師雙方的支持,教學改革必將停滯不前。
2 運用Presentation進行教學的方式
第一,提前布置任務。Presentation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準備,一般來說,在每次授課前一周左右,需要向學生公布一周后的討論問題以及參考閱讀材料。其中,討論問題一般由老師指定,也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和內容相關的問題進行準備和展示。老師提供的參考閱讀材料要和問題相關,而且要既有知識性的文獻,又有研究性的文獻。
第二,學生課下準備。在布置了任務之后,學生在課下的任務是通過閱讀文獻,對所選主題進行討論分析(由于《綱要》是公共必修課,因此一般情況下授課人數(shù)較多,從而需要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進行分組。分組準備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獨立完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分析的基礎上,需要對思路進行歸納、整合,運用合理的邏輯思維方式將分析的結果組織起來。
第三,課堂展示講評。課堂展示是Presentation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課堂展示講評環(huán)節(jié),首先由學生對提前布置的問題進行展示回答,并提出自己對于這個問題深入的思考。每個問題學生展示結束之后,由做展示的學生或老師主持引導全班同學對此問題進行討論。由于問題的可討論性(見本文第三部分“問題設置”),加上學生提前閱讀相關文獻,討論過程通常會有思想交鋒。討論結束之后,由老師對展示發(fā)言和之前的討論內容進行總結點評,歸納出爭論的核心和各方觀點,并指出繼續(xù)深入討論需要閱讀的文獻。
第四,課后總結提高。對于一個好的問題,僅僅在課堂展示講評結束是遠遠不夠的。通過老師和同學的討論交流,對于其中好的思想火花,可以在課后進行系統(tǒng)化、邏輯化的整理和總結。在整理總結過程中,如果能夠由師生合作或同學間合作形成論文并投稿發(fā)表,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對該問題的研究和教學。
3 運用Presentation進行教學需注意的事項
3.1 問題設置
Presentation教學效果如何,最核心的因素莫過于問題的設置。不同的問題延展性不同,對于學生的吸引程度也不同,從而導致課堂討論的深度差別很大。一般來說,為了使指定的問題有可討論性,選擇問題時需要注意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要提出比較性的問題。例如:“比較清政府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說明為什么洋務運動失敗了,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有比較的問題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誘導學生對比較雙方的異同之處進行思考和分析,避免單一性問題造成的思維惰性。二是要提出反思式的問題。例如:“為什么鴉片戰(zhàn)爭的對戰(zhàn)雙方是中國和英國,而不是日本和英國(或者其他國家)?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反思式的問題可以迫使學生對某一問題(或事件)進行深入思考,打破傳統(tǒng)思維的禁錮,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充分的分析。三是要提出假設性的問題。例如:“日俄戰(zhàn)爭中俄國戰(zhàn)敗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如果俄國戰(zhàn)勝日本,將對中國造成什么影響?”雖然對于假設性的問題在學術界依然存在爭議,②但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只要論證合理,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假設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反證的邏輯發(fā)現(xiàn)某個歷史事件或者人物是否如我們一般性認為的那么重要,或者是否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以上三種開放性問題是Presentation教學的核心,但是提出這三種問題比較困難,尤其是每次授課都有好的開放性的、可討論性的問題更是需要老師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上有充分的知識儲備。
3.2 知識儲備
知識儲備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上述三種可討論性問題的時候需要經常用到不同專業(yè)的知識,只有將不同專業(yè)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用于分析同一個問題時,才有可能使同一個問題變得豐富多彩(以上三個示例問題都部分地涉及到世界歷史、國際關系等領域的知識)。如果能將更多專業(yè)的知識融會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中,將使Presentation教學充滿不盡的生命力。對于《綱要》進行Presentation教學,所需要的知識儲備除了基本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知識外,至少還需要儲備以下三個方面的知識。
一是世界歷史知識。中國近現(xiàn)代史是世界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不掌握世界歷史相關背景知識,很難跳出民族中心主義的分析模式,同時難以發(fā)現(xiàn)和國外類似事件進行比較的問題,從而限制住Presentation問題設置的視野。
二是國際關系知識。國際關系的知識(包括基本的國際關系理論)可以幫助老師在設置問題、分析問題的時候采用系統(tǒng)的、互動的模式,而非靜止的、孤立的模式。
三是政治學理論知識。政治學理論的作用在于對不同歷史事件和人物背后蘊含的意義進行深入分析。如果單純的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可能把視野局限在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活動上。系統(tǒng)的政治學理論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透過歷史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區(qū)別對待不同歷史發(fā)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總之,運用Presentation進行《綱要》的教學,是一項高要求的嘗試,同時也是一項非常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