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11~20各數》是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把握。因為它是學生認數的一次飛躍,是建立十進制概念的開始。本課通過讀數、數數等活動,讓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個)”和“十”,初步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直觀感知11~20各數的大小和順序,初步發(fā)展數感。對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覺得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必須有效細致地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動手操作能力是很弱的,對于比較復雜的操作程序理解也很困難,如果我們老師只是口頭提出要求,不帶著學生去做,學生的操作過程很難完成,操作時間勢必拉長,如果不注意這個問題,長期下去勢必影響教學效率。
因此這節(jié)課我主要在指導學生將10根小棒捆成1捆的時候,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如:提醒學生要先將小棒對對齊,然后左手握緊小棒,將牛筋套上去,用手指撐開皮筋,再交叉繞3圈,注意看好,是將皮筋交叉,再套上去等等。這樣通過細致的指導、示范、適時的等候,再加上提醒同學間的互助,使得全班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操作,經歷了從“一”到“十”的轉換,水到渠成。
最后在數草莓個數的時候我指導學生按順序,邊數邊作記號,數到10個圈起來等等,整個過程老師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放慢語速,重要的內容反復強調,遵循一個漸進的過程,從而使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步形成了。
二、幫助學生建立計數單位“十”的概念
在認識10以內的數后,11~20各數學生一般都會數,但還是建立在一個一個數的基礎上,沒有建立“十”的概念,所以“10個一是1個十”對于一年級學生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從“一”為計數單位數數到“10個一是1個十”,是學習十進制計數法的開始,有了“10個一是1個十”,以后學習“10個十是1個百”等等就容易得多了,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經歷“數小棒”和“捆小棒”的過程,充分感知“10個一是1個十”。
原先以為學生經歷了認識“10個一是1個十”的過程,手邊又有現成的“1個十”(捆成的小棒),自主探索擺12根小棒,并提出怎樣擺就能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來是12根應該沒什么問題。可是,試教的結果卻是令我很沮喪,試教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是喜歡一根一根擺,還有的學生2根2根擺、5根5根擺的,并沒有把剛剛得到的“1個十”,主動遷移過來。顯然,學生原來在數數活動中積累的方法和經驗根深蒂固,且遠遠大于今天建立的“1個十”的概念。經過研討,我們認為應該重視和強化學生對“1個十”的認識,在擺12根小棒之前增加“很快拿出10根小棒,擺10根小棒”環(huán)節(jié),并講述十在生活中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心有靈犀”,大多舉起1捆小棒。我再通過課件演示在學生腦中形成強烈的印象:“要很快擺出10根小棒,只要直接擺1捆,就是1個十”,接下去擺12根,這時水到渠成,學生均在右邊再擺2根小棒就可以了,數學模型構建成功。
三、發(fā)展數感,培養(yǎng)估數能力
在數的認識中尤其要加強數感的培養(yǎng),數感是不能直接傳授的,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的意義和大小關系的體驗和感受。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必須借助圖像、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表象,然后通過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應的數學概念。估數是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一條重要的途徑。但對一年級孩子來說,估數更多的是感性地猜。在處理教材中“先估一估,再數出來”的習題時,我們不能只把孩子的估計看成是一種形式,而要引導學生經歷有價值的思考,從沒有依據的猜到有一定策略的估,但試教過程中學生不愿去猜都是直接數,估數就流于形式。怎樣“逼”學生估數呢?我們在教學中做了改進,讓草莓圖出現3秒就消失,不給那些數的學生以機會,后面小花傘的圖就幾乎沒有人再數了,估數意識在不知不覺中萌芽了,考慮到孩子因為剛認識11~20各數,直接猜是多少也有一定難度,經過研討,決定先引導孩子先和10比,只猜比10多還是比10少,再通過數去驗證,接下來數小花傘的個數時,教給學生用以已知估計未知的方法,效果不錯。
(楊海峰,鎮(zhèn)江市中山路小學,212001)